文/劉學民 彭旭峰/本刊記者 陸曉如
2020年8月,中國石油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首次到長慶油田調研指導工作時指出:“長慶油田是大油田,要有大的樣子。”長慶油田創造的一個個時代奇跡,體量之大、發展氣勢之盛、奉獻能源之重,已經完美地詮釋了大油田的大樣子。
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的建成,中國油氣產量新紀錄的創造,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的樹立,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交出一份國家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毫無疑問,長慶油田以更加挺拔的身姿,給國家、地方、社會、群眾帶來了更多更多……
2020年,是異乎尋常之年,是油氣行業大考之年。國際國內,各種矛盾,各種困難,各種不利因素,深度交織疊加。
在外部不確定性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所有能源企業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長慶油田以建成年產6000萬噸特大型油氣田,創造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的產量新高度,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增添了重量級砝碼。
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礎是油氣供應安全。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保持快速發展,我國油氣需求不斷增長。但是,富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年產量有限,必須依靠進口補上需求缺口。
2017年,我國全年日均原油進口量為840萬桶/日,首次超過美國的790萬桶/日,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2019年,我國原油、天然氣進口量分別達5億噸、1333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上升到71%、43%。
DISCOURSE
長慶油田肩負“西部快上產”的重任,成為扛起國內油氣上產重擔的主要力量之一。
一多半的油氣資源依賴進口,能源命脈捏在別人手里,一旦進口源頭和路線受地緣政治波動等因素影響,我國油氣供應安全就面臨極大風險,國家能源安全從何談起?時不時爆發的“氣荒”,一次次敲響了能源安全的警鐘。
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油氣仍然占據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國內油氣上產,保住國家能源安全的底線,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但是,東部老油田普遍進入開發后期,產量日趨遞減。長慶油田肩負“西部快上產”的重任,成為扛起國內油氣上產重擔的主要力量之一。
2003年11月29日,長慶油田原油產量達到650.57萬噸,天然氣產量達到44.15億立方米,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大關,一舉成為當時我國陸上第五大、西部第二大油氣田,也成為中國石油第四大油氣田、第二大氣區。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此后,2000萬噸、3000萬噸……
長慶一次次的跨越令人一次次地贊嘆。每一步的跨越,都印證著長慶人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所做的不懈努力。
2013年,長慶油氣當量達到5195萬噸,實現了10年時間從1000萬噸跨越5000萬噸壯舉,建成了我國油氣當量最高的現代化大油氣田,提前兩年完成了建設“西部大慶”的宏偉目標。僅生產的天然氣就滿足了40多個大中城市3億多居民的生活用氣,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成果。


能源安全是買不來的,石油、天然氣的基礎安全必須依靠我們自己。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重要批示后,長慶油田啟動二次加快發展戰略。油氣產量在5000萬噸以上連續穩產7年后,于2020年突破6000萬噸,為中國石油2020年實現國內油氣產量當量首次超過2億噸、天然氣產量當量首次超過1億噸的歷史性突破做出了突出貢獻,提升了我國油氣對外合作的話語權。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天然氣總產量1888億立方米。其中,長慶油田天然氣產量448.5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3.7%。長慶油田作為我國本土油氣生產的“壓艙石”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當體操王子李寧變身空中飛人點燃奧運主火炬,億萬中國人歡欣鼓舞、熱淚盈眶。
那一刻,長慶人有著更深刻的驕傲與激動——那燃燒著的是產自長慶的高質量清潔天然氣!
早在1997年,長慶天然氣就穿越860公里漫漫長路,向首都北京奔騰而去。當年9月10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北京市在亞運村舉行點火慶典大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吳邦國點燃火炬,標志著長慶向北京供氣成功。
2000年,位于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探明儲量超5000億立方米的蘇里格大氣田橫空出世。長慶在北京三環洲際大廈上樹起非常醒目的宣傳牌,上面寫著“長慶油田向北京供氣30年”。這是長慶對北京乃至對全國做出的莊嚴承諾。
2003年,令人矚目的國家重點工程、西部開發的標志性項目——西氣東輸工程管道工程東段通氣。長慶油田生產的天然氣作為西氣東輸的“先鋒氣”,從西氣輸入第一氣源地——長慶大氣區的第一凈化廠出發,以氣壯山河之勢,直奔上海和華東地區。
24年間,長慶油田生產的天然氣,通過陜京線向以首都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地區奔流而去,推動首都北京從上世紀末率先進入天然氣時代。
從點燃奧運圣火、舉辦20國領導人峰會、全球性會展,到普通居民做飯、取暖,出行乘坐出租、公交使用的清潔能源,長慶生產的天然氣帶動北京城市供熱、交通、物流、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讓每個人的生活于細微處發生著悄然改變。
時至今日,北京市年用氣量已由2000年的不到10億立方米快速增長到2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90%以上來自陜京管道,長慶油田所屬的靖邊氣田、榆林氣田、蘇里格氣田是主力氣源。
每到北方供暖季,長慶油田每天向陜京管道輸入超過7000萬立方米天然氣,保障京津冀地區居民用氣。作為我國最大產氣區,長慶油田用50%的產氣量足額保證向陜京線供氣。
長慶“福氣”同時惠及陜甘寧革命老區。
居住在陜北榆林、延安的市縣居民,在國家還沒有大規模推廣“煤改氣”之前就用上了燃氣灶具。“爐火一打就著,熱水隨時可燒,供暖不再用煤。”藍色小火苗,不但給老區人民帶來了光明,也點燃了生活的新希望。
如今的長慶,年產油氣超6000萬噸,其中天然氣產量448.5億立方米。它們源源不斷地奔向北京、天津、西安等40多個大中城市,不僅提升了這些城市的現代化功能,還為數億居民帶來了天藍氣爽、高品質的生活。
截至2020年底,長慶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689.5億立方米,可替代標煤5.63億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31億噸,在美麗中國建設及“藍天保衛戰”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長慶帶來更幸福的生活。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油氣資源豐富,被譽為我國油氣資源的聚寶盆。但是,這里地表貧瘠荒涼,是歷史上農牧文化的碰撞交融處,也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屬于我國西北內陸“老少邊窮”地區。
“長慶油田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延安、慶陽等革命老區。長慶油田認真踐行‘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中國石油宗旨,積極參與駐地經濟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長慶油田黨委書記付鎖堂的話語言簡意賅,長慶的貢獻實實在在。
單看甘肅慶陽。
“采油二廠在慶陽市慶城縣開發了49年。油田開發建設帶動了當地勞務輸出、業務外包、建材、物流、制造等相關產業以及生產、生活服務行業發展,為慶城縣‘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長慶油田第二采油廠黨委書記王翔的話語中洋溢著滿滿的自豪。
據統計,僅2017年以來,采油二廠在南梁建成50萬噸大油田,就為當地群眾提供工作崗位1000多個,人均年收入4萬多元。
“十三五”期間,長慶在慶陽創造的工業產值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50%,上繳稅費占當地財政總收入的20%。
長慶在慶陽的開發建設,讓慶陽發生了歷史巨變——自2008年以來,慶陽市生產總值已連續數年躍居甘肅前三名,成為甘肅省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
“長慶油田已經成為慶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將是慶陽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2月22日,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到長慶油田隴東油區看望、慰問油田員工時對長慶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不止在甘肅慶陽。長慶油田在建成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的征程中,催生出了一大批現代化工業集群。陜北、內蒙區域的石油煉化,天然氣制醇、制烴、制乙烯、LNG加工、燃氣發電蓬勃崛起;隨著隴東千萬噸原油生產基地建成,石油煉化擴能和天然氣市場的拓展,千億元規模級能源產業基地正在形成……
長慶油田用自身的發展帶動著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自2008年以來,長慶油田每年投入500億元,組織國內最大規模油氣產能會戰,支持和帶動當地油氣鉆井、試油、修井、地面工程建設等民營油服企業發展。當地6000余家民營企業長期為長慶油田油氣勘探開發提供服務,促進地方就業近百萬人。
圍繞長慶油氣田開發形成的石油小鎮已達50多個。凡靠近油區的村鎮,其經濟發展速度及各類稅收,明顯高于其他地方。
長慶油田分布在銀川、慶陽、延安、咸陽、西安的20多個生活、生產和科研基地,匯集了23萬油田職工和家屬,促進了當地消費市場持續繁榮,有力支持了西部省區的城市化進程。
長慶油田生而獨具地利——位于我國東西部結合之處,西接油氣資源,東聯沿海市場,區位優勢明顯。
抓住中國石油工業戰略西移的機遇,實現非常規油氣開發的重大突破,長慶油田以6000萬噸的產量建成中國最大的油氣生產基地,憑借自身油氣生產保障優勢,在確保京津冀天然氣供應的同時,積極對接和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滿足區域內及周邊石油、天然氣能源產業鏈的需求,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內生動能,以清潔能源驅動我國中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讓這股綠色動能有序流動的是,長慶油田悄然構筑的一條條輸送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能源大動脈。它們已然編織成為我國最大區域的油氣管網系統,區域相濟、調運靈活、運行可靠。
原油輸送系統,建成了以靖惠、靖咸、慶咸、馬惠外輸主干線以及靖馬、鐵西、姬惠、西馬、吳定等油區聯絡線構成的聯通南北、調運靈活的閉合環狀輸油管網,運銷能力3070萬噸/年。
原油儲存系統,以咸陽、惠安堡、油房莊、西峰等儲備庫為代表,總罐容453萬立方米。“目前,全油田儲存天數為51天,可有力應對檢修期間原油生產及運輸單位生產受到的影響。”長慶油田油田開發事業部常務副經理史成恩表示。
天然氣輸送系統,已建成靖邊、榆林、蘇里格等5大主力氣田,共建成至鄂爾多斯、榆林和靖邊系統各類輸送管線13條、31248公里,年輸氣能力379億立方米,就近交接能力172億立方米,共計559億立方米。
天然氣存儲系統,已建成陜224儲氣庫,庫容10.4億立方米。
“下游天然氣消費峰谷差明顯,對我們上游天然氣生產十分不利。提升儲氣能力是保障生產平穩有序推進的重要手段。”長慶油田氣田開發事業部總地質師楊勇介紹說,“儲氣庫建設是長慶油田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長慶氣田計劃新建蘇東39-61、陜17、榆林南儲氣庫,工作氣量共計達到27億立方米/年。”
這張巨網將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甘肅隴東千萬噸能源基地、內蒙古天然氣加工輸出基地緊緊勾連在一起,促使我國西部能源發展的產業集群躍然而出。
這張巨網早已與外部油氣管網聯通,成為國家油氣一張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氣東輸管線、陜京管網、靖西管網等12條國家天然氣主干線在這里交匯,成為中國陸上天然氣管網樞紐中心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樞紐。
從這里,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為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新格局注入綠色動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這是中國的承諾。
“長慶油田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深入落實國家脫貧攻堅戰總體部署,持續加大精準幫扶力度,幫助老區摘掉貧困的帽子。”付鎖堂道出了長慶人助力脫貧攻堅的愚公移山志。
修路架橋、發展扶貧產業、資助教育……在建設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的同時,長慶油田不遺余力助力脫貧攻堅。
慶陽市慶城縣南梁鎮高臺村,如今一半的村民家里都有小車。而在幾年前,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
阻斷他們脫貧路的是一條河——出村的河寬水深。把自家種的水果、糧食拿出去賣,人背驢馱是唯一的方式,效率極其低下。

▲保供,長慶人沒有一刻松懈。
改變他們命運的是一座橋、一條路——開發南梁油田的采油二廠南梁作業區,經過多方籌資修建了一座“愛心橋”,而且鋪設沙石路50多公里,將公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
路通了,經濟發展的動脈就打通了。物流、人流帶來了財富流,高臺村實現了祖祖輩輩盼望的致富夢。
在長慶的幫助下,貧困村的特色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趕上了直播帶貨的潮流。
2020年6月19日,付鎖堂走進長慶油田官方抖音直播間,為第一駐村書記直播帶貨活動打call。
短短一個小時的直播帶貨活動,引來了近萬名長慶粉絲火速圍觀,賣出陜北小米、紅棗、干菜等純天然農產品3000多斤,增收1.2萬多元。
直播帶貨,讓家家戶戶常見的土豬肉、土雞蛋、灘羊、蕎面、雜糧等成為了“緊俏貨”。挑選購買當地土特產成為長慶人工作之余的“新潮流”。
2020年,長慶油田的扶貧干部們把當地產品上到中石油內部采購平臺,供全國石油系統單位采購,擴大銷路。油田還協調基層單位通過食堂、工會福利,購買扶貧產品1100萬元,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成效。
三年脫貧攻堅戰,長慶油田共抽調80名員工組建駐村工作組,幫扶甘肅環縣、陜西榆林的貧困村。采油七廠員工同212戶貧困戶結對,優選幫扶項目,科學養殖種植,讓村民的人均年純收入由原來的2000余元增長到6000多元。貧困人口多達618人的環縣車道鎮安掌村,提前一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目標。

▲不畏寒暑,不舍晝夜,長慶致力開創更輝煌的明天。
2012年以來,長慶油田投入幫扶資金支持油區所在地扶貧、醫療、教育、飲水、道路等公益事業發展,受益群眾2000多萬人次。
特別是近兩年來,長慶油田在定點扶貧的9個村投入資金900萬元,突出基本生活全保障、兜底服務全覆蓋、基礎建設補短板、培育產業強支撐,實施養殖、道路建設等幫扶項目近130個,為群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長慶油田的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僅2019年,長慶油田脫貧幫扶工作受益人數2000多人,脫貧人口1000多人。
2020年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長慶油田幫扶的環縣車道鎮8個貧困村,按照程序評估驗收退出貧困村序列。加上之前已退出貧困序列的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桃鎮王坪村,長慶油田定點幫扶的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了貧困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