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 民

●石油石化產品要想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力,成本優勢至關重要。 供圖/東方IC
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新格局是中央在充分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從我國經濟發展路徑和機制看,消費、投資以及外貿進出口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央提出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之后,“三駕馬車”在新時代的內涵要求與使命對能源化工行業提出了新要求。能源化工產業具有基礎產業地位,其運行滲透和影響到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其規模和質量影響到消費、投資和外貿出口。在新形勢下,如何將“三駕馬車”的作用發揮好,繼續充當雙循環格局運行的“引擎”是一項大課題,核心在于通過供給側改革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
能源行業運行首先是保障能源安全,這是“三駕馬車”和雙循環格局得以順利建立和運行的前提條件,是重中之重。當前能源安全的關鍵環節是油氣安全,只有確保國內油氣產量穩定及增長,保障海外資源進入中國的通道穩定、安全和可靠,中國的能源安全方能得到保障。關于油氣安全保障有很多論述,其中最核心的是加大科技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開放市場以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效率,同時增強內陸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以形成海陸并舉格局,加大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此不贅述。
投資這駕馬車過去發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在我國具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空間分布極不平衡,相互錯位是常態。為有效利用開發資源,我國非常有必要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強各類資源配置的能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硬件保障。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也是這么做的,基建投資有力帶動了鋼鐵、水泥、建材等大宗工業品的需求和生產,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基建增長產業鏈。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基礎設施建設也開始進入新時代,今后基建具體的指導思路也是圍繞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需要,高效率服務全社會新產品和新服務供應。近年國家提出的新基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從現實發展需要看,油氣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納入新基建范疇。我們都知道,我國石油儲備、天然氣管網以及天然氣儲氣設施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嚴重不足,使得我國在海外市場機遇捕捉方面主動性不足。當前全球正在推進第四次工業技術革命,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大行其道之時,我國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新形勢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和看點。先進基礎設施建設勢必需要消費大量先進的石油石化產品,在石油石化行業,需要為投資這輛“馬車”備好有效的基建產品。
消費這駕馬車的作用要發揮好,關鍵在于做好圍繞“升級”的各項改革,重點是通過供給側改革調整國內各類產品結構。通過供給側改革為國內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激活國內消費潛力和拓寬消費空間是必須要闖的一道關。
數據顯示,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消費結構也經歷了三次升級。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初。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發生在當下,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費增長力度較大,尤其是與IT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聯系的消費增長最為迅猛。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人均3000~10000美元GDP時國家往往處于消費升級加速期,其中消費升級總體路徑由非耐用品消費到耐用品消費再到服務消費,我國當前就處于這一階段。考慮到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貧富差距尚存的國情,國內消費升級大勢之下的消費應該體現多層次特點,既考慮高端產品與服務消費,同時也要考慮低收入者消費群體消費升級對中低端產品的需求,發展總體不平衡。若從內循環及需求對產業發展的拉動效應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高端、低端產業應該皆有發展空間,石化產業結構就要更好適應國內消費升級以及基建投資需求,努力提升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這是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的核心。目前我國高端石化產品產能嚴重不足,整體40%依賴進口;而中低端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產品產能過剩較嚴重。以高端聚烯烴塑料為例,我國茂金屬聚烯烴絕大部分依賴進口,辛烯共聚聚乙烯自給率也僅有7.7%。因此,石化產業高端化是調整方向,也是堵點和難點。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的出口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豐,實現了中國制造行銷世界。近10年外貿從高速發展階段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中國創造的身影日漸顯現,出口主導產業逐漸從輕工紡織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我國的高鐵、航空航天、通訊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表現出色以穩健的步伐擴大海外市場。根據我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31.5萬億人民幣,折算為美元約為4.5萬億,按我國2019年GDP總量99.1萬億人民幣計算,我國對外貿易占GDP31.8%。
然而,深度開放格局中,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國的優勢正在受到挑戰,新形勢下外貿事業發展要立足供給側改革,結合后疫情時期各國商品需求的變化,同時基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需求差異,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發展外貿事業,拓展海外市場。由此,我國需要增強國內石化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疫情之后,各國普遍重視產業鏈布局重整,重要產業布局表現出近岸化、區域化特征。同時類似衛生防疫物資需求增長,從而帶動相關石化產品需求。此外,近些年海外市場石油石化產能建設力度比較大,國內石油石化產品要謀求海外市場份額,需要在成本、質量方面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中國是全球制造業中心,面對海外市場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差異化需求,有必要保持多元石油石化產業結構,同時生產高中低端石化產品,但前提是無論哪一階段的產品都必須具有產品成本競爭力。
投資、消費、出口過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現在和將來也是。三駕馬車的功能和方向調整到與雙循環格局要求一致的方向是經濟工作的大事。能源化工行業作為戰略性基礎產業,必須緊密圍繞需求變化調整,主動開展供給側改革,在能源安全、石油石化產品結構調整方面做好文章,為雙循環格局的構建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