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盛龍

●中國海洋工程建造能力攀上新高峰。 攝影/劉 煬
“航道海況良好,半潛平臺狀態一切正常!”1月31日,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三艘大馬力拖輪的牽引下順利通過臺灣海峽,正式進入我國南海海域。
至此,這個由中國海油建造,排水量相當于三艘中型航母的巨型海洋油氣開發裝備,自煙臺建造場地啟航以來總航程已超過1000海里,生產設施整體可靠性和適航性得到充分驗證,目前正向著我國首個自營深水大氣田陵水17-2氣田作業海域全速前進。
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運用13項國內首創技術,攻克十多項行業難題——“深海一號”堪稱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的技術集大成之作,然而其設計建造的全過程可謂是困難重重。
“業內沒有先例,我們就做世界首個!”6年前的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大思路研討會上,“半潛式儲油生產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的全海式氣田開發模式被中國海油科研團隊首次提出,卻沒有得到行業專家的一致認可。
2014年8月,我國首個千億立方米級的大氣田陵水17-2在南海1500米水深海域被發現。同年,國際油價從高位腰斬,眾多國際石油巨頭紛紛下馬高投入、高風險的油氣勘探開發項目。
對于只在300米以淺海域進行過大規模油氣開采的中國海油來說,繼續推動陵水17-2氣田開發成本風險極高。但如若剛敲開這扇通往深水油氣寶藏的大門就放棄,或許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就錯失了自主由淺入深的飛躍良機。
中國海油管理決策團隊深刻洞悉在南海自主開發深水油氣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過充分考察和仔細研究后,堅定了開發陵水17-2氣田,并以此為基礎加快推動南海萬億立方米大氣區建設的決心。
方案推倒又重來,思路優化再優化。隨著半潛平臺立柱儲油模式、DP定位油輪設計、船塢內濕式整體大合龍技術等多項開創性創新持續“入局”,特別是擁有“30年不回塢檢修”“疲勞壽命達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超強臺風”等多項世界頂級質量技術指標,具備凝析油生產、存儲和外輸一體化功能的“深海一號”完成設計藍圖繪制,陵水17-2氣田開發最終成功越過經濟開發門檻。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2020年,我想應該是‘破霧’。”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總經理尤學剛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其實,從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實施開始,中國海油項目團隊就一直在重重濃霧中奮力前行。尤學剛坦言,從設計團隊手中接過把陵水17-2氣田開發變成現實的接力棒那一天起,便再沒有輕松過。
雖然設計藍圖已經完成,但由于缺乏同類型海洋油氣開發裝備設計建造經驗,“深海一號”的建造準備和設計優化工作十分艱難。各種各樣在圖紙上合理的設計到了建造場地卻不合體的問題接連涌現,很多預期方案對平臺建造團隊而言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時,平臺涉及的幾百套關鍵設備來自世界各地,漫長復雜的采辦談判程序讓項目實施初期嚴重滯后于計劃預期。
“只有讓需求面對面,才會使壓力心連心。”項目團隊堅持向項目管理模式要執行力,采取“貼面式進駐、蹲點式督辦”工作策略和“設計建造一體化”管理思路,讓項目管理人員直接進駐設計、施工場地,緊盯問題抓整改落實。

●“深海一號”刷新多項紀錄。 攝影/周 宇
“在14天內召開近30場次專題技術討論會,挽回一個幾乎是要推倒重來的加工設計方案,這在其他海工項目設計建造過程中是無法想象的。”一個參與“深海一號”船體設計優化工作的專業工程師回憶道,“項目需求方與設計方、施工方長期集中辦公,工作目標和壓力高度一致,為遇到設計問題時立行立改創造了先決條件,也為項目溝通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求速的同時堅持保質。現場管理團隊在開展系統性質量監督工作的基礎上,通過組織12批次的專門焊工考試,募集了近300人次認證合格的高水平焊工投入作業,為把控“深海一號”建造質量上了多重保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項目防疫和安全管理工作面臨空前壓力。項目團隊堅持防疫和生產兩手抓,采取全封閉式管理策略,動員所有在場人員放棄休假。近千人的施工隊伍,在項目管理團隊調集的全系統抗疫資源保障下晝夜奮戰,在零感染的前提下硬是將防疫隔離期干成了作業高峰期,把落后的項目進度追回。
21個月建造完工,“深海一號”建造施工刷新了國際上同等規模項目建造的最短用時紀錄。中國海油創造了極端條件下的陵水速度。
“大氣田早一天投產,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穩定發展就多一分底氣。”從烈日到飛雪,“深海一號”在中國海油項目建造團隊的奮力追趕中迅速成形屹立。由極寒到炎熱,從煙臺芝罘灣啟航的“深海一號”出發后不敢做一刻停留。
兩個面朝陵水17-2氣田作業海域的巨型通訊天線在海南島架起,數艘準備為“深海一號”實施管線回接作業的海洋工程船陸續就位……一切按計劃快速推進,但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管理團隊很清楚,相較于“深海一號”設計建造階段的艱難險阻,接下來5個月面臨的挑戰,風險只會更高,難度只會更大。
“深海一號”是氣田整個生產系統中唯一露出水面的部分,總體高度超過40層樓高,投影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大小,扮演著陵水17-2氣田大腦和中樞的重要角色。但它還只是陵水17-2氣田開發設施的“冰山一角”。
包括深水系泊系統、水下生產設施、臍帶纜及海管等諸多水下裝置,將在極其有限的時間窗口期內,在大風、海霧、浪流和外輸疫情等多重風險因素影響下,由中國海油現場施工團隊實施精確安裝,最終與“深海一號”綁定連成一體。
“今年春節還是不能回家,但心情卻是比去年更加激動。”南海萬億立方米大氣區階段性建設目標圓夢在即,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的很多員工謀劃起在海上“原地過年”的安排,興奮難掩。
可以預見,圍繞著“深海一號”,更多國內首次和深水領域的海上作業紀錄即將在2021年上半年被寫就、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