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乾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省西安市,710065)
2020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路徑作出的戰略性調整,是根據新發展階段、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決策[1]。同時,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2]。
陜煤集團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整合陜西煤炭資源,壯大以煤炭開采、煤炭轉化為主的能源化工支柱產業的歷史使命。作為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理應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傳統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面對風險挑戰,陜煤集團保持戰略定力、科學決策,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一方面在行業的寒冬中去雜歸核、治虧創效,在政策的機遇中結構再造、深化改革,在黨的建設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凝聚力量,打贏了一系列關乎全局、關乎長遠的攻堅戰;另一方面積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新優勢、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實現了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陜煤集團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再上新臺階,總資產規模達5 900億元,營收規模連續突破2 000億元和3 000億元;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實現利潤60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2.3%、218%;累計上繳稅金936億元,完成重大建設項目投資1 572億元。“十三五”前4年,陜西省國資委各年度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和2017-2019年任期目標責任考核,陜煤集團均獲得“A”級,在陜西省開展的歷次追趕超越點評中,業績和黨建均居于競爭類國企前茅。社會價值愈加顯現,連續6年進入世界500強,位列最新榜單第273位,同時位列“煤炭企業全球競爭力排行榜30強”第2位,也成為唯一入圍“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的陜西省省屬企業。2020年11月下旬,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全體領導班子成員親赴西安,現場授予陜煤集團“特別貢獻獎”,并將行業標桿中心交由陜西煤業承建。在一些產煤大省紛紛推動能源煤企重大重組的背景下行業協會對集團如此肯定,充分詮釋了陜煤集團在煤炭行業的表現、對行業的貢獻和在行業的價值,凸顯了陜煤集團在煤炭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
“十四五”期間,陜煤集團的創新發展主要面臨以下2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陜煤集團基本處在國內循環產業鏈供應端上游,受下游產業及其市場的制約明顯。應搶抓構建國內大循環戰略機遇,在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發力,將擴大內需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穩固供應鏈[3]。二是就企業自身而言,也存在一個體內小循環和體外大循環都有堵點的問題。體內小循環的堵點在于市場化不足,經濟血脈和要素流動經常依靠行政化推動;體外大循環的堵點在于直供大用戶不穩定,集團所產商品煤要繼續提高“長協”占比和履約率,所產化工產品也多為原材料,下游產銷渠道和供應鏈不夠牢固和成熟。企業要融入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打通堵點,補強薄弱環節,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使產業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內外部循環更加順暢有效[4]。
“十三五”以來,在煤炭行業前所未有的挑戰中,陜煤集團積極主動應對,化“危”為“機”,在“退”中育新機,在“進”中開新局。
始終緊盯區域、產業以及產業板塊內發展不平衡的難題,緊緊抓住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機遇,超前謀劃,實施去雜歸核戰略,在全國率先推進“去產能”工作,主動淘汰落后產能1 815萬t,核增6個優勢煤礦項目,增加優質產能6 000萬t,在陜北形成了第2個千萬噸級礦井集群,通過老區減量和增量置換,使優質煤炭產能占比提高到95%以上,煤炭板塊競爭力站牢全國第一方陣。
堅持不懈優化結構,持之以恒補齊短板,高端精細煤化工產業取得重大進展,煤炭分質清潔轉化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二代煤制烯烴等大型工業化示范項目取得重大成果;鋼鐵產量連續4年突破千萬噸級大關;工程機械租賃以絕對優勢位列全國第一,名列全球行業前茅;世界首個660 MW超超臨界CFB發電項目落戶彬長礦業;世界首臺純燃超低揮發分碳基燃料煤粉鍋爐實現連續穩定運行。
截至目前,陜煤集團化工、鋼鐵、建筑施工、裝備制造等實體產業從2018年開始全部實現整體盈利,“煤主沉浮”格局發生重大轉變。實踐證明,只有在“退”中不失基礎,在“進”中審時度勢,才能在新時代形成新優勢、展現新作為、邁上新臺階,為我國能源升級和環境保護作出新貢獻。
從“陜煤發展三十題”大討論到戰略升級;從“治虧創效”到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從小企業改革到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從挺進世界500強到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在聚焦主業的實踐中,著眼于打基礎、利長遠,著眼于調結構、優產業,陜煤集團取得了好于預期的成效。集團始終以全球化視野定位發展的廣度,以創新性、引領性、標桿性定位發展的高度,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定位發展的方向,不斷優化結構布局,使陜煤集團95%以上資產集中在優勢領域。資產證券化率進一步提高,“陜建機”重組振興;北元化工成功上市,開源證券挺進業界30強;財務公司資產總額翻一番;股權投資浮盈超200億元。鐵運物流重組布局,浩吉鐵路參股運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暢通了血脈,增強了韌性,拓展了體內循環空間,形成了主業突出又多點互補的產業生態。
最為困難的時期,也是謀求思變、創新的時期。在企業仍處于寒冬的2016年,陜煤集團與重慶市共同打造了“能源保供+產能置換+常態儲煤+物流投資”商業模式,渝陜能源戰略合作被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作為樣板在全國推廣。該模式已經在陜煤入川、入贛、入湘、入鄂合作中得到復制與推廣。“陜建機”開啟了“工程機械制造+租賃服務”新模式。供應鏈公司、保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新模式、新業態良性快速發展。“西煤電商”平臺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煤炭板塊實施先款后貨、銷融結合,實現了應收賬款“零”目標。通過市場結構持續優化,非電煤占比達到48%;加大了鐵路運營建設,鐵運量實現翻番,有效打通了西南和“兩湖一江”(湖北、湖南和江西)市場。打造鐵路物流“雙智”平臺(智能鐵路、智慧物流),構建集疏運端通江達海連運河體系,形成了“沿海看國能、中部看陜煤”的格局。以大項目為引領,累計完成重大建設項目投資1 572億元,52個項目竣工驗收和15個項目建成投運,新增鐵路380 km,總計鐵路運行里程突破700 km,見圖1。投資千億元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以實現煤炭資源與高端制造產業的銜接。

圖1 “陜煤號”機車牽引萬噸重載煤炭列車馳騁奔向市場
近年來,陜煤集團不斷加大開放合作力度,秉承“兩個服從”(短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經濟利益服從誠信紅利)的胸懷格局,聚焦重點領域和戰略延伸,主動積極開展與央企、省企、民企、外企等多層次、多領域的深度合作,通過合作匯聚產業優勢資源、轉換發展動能、構建新興產業服務體系,實現了共贏發展。目前,陜煤集團的股權多元化企業戶數約占企業用戶數的70%、混合所有制企業約占50%,如集團所屬北元化工集團,見圖2。通過持續開放合作,有效提升了企業各類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整體實力,助推了企業快速發展和不斷壯大。近年來企業快速發展的實踐經驗證明,唯有開放合作才能提升各類資源要素配置,推動高質量發展[5]。
陜煤集團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興。企業通過深化改革不斷破解發展難題。2016年出臺了《治虧創效三年行動計劃》,先后制定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2020年推出了《奮力譜寫陜煤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行動方案》和《深化改革對標提升爭創世界一流企業實施方案(2020-2022年)》。陜煤集團持續推進企業改革,并結合實際走實走深。
在頂層設計上,企業順應能源和科技革命新趨勢,2016年將實施多年的“以煤炭開發為基礎、以煤化工為主導、相關多元互補發展”戰略調整為“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發展戰略,為集團后續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廓清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方向,構建了“集團公司-產業板塊-廠礦實體”三級管控體系,開展了“歸位總部、做實板塊、精簡層級、放活實體”系列改革。在總部管理上,聚焦戰略管理、資本運營、資源協同等重大事項,重塑了“分層架構、分類管控、分別發展”的新模式,事權管理更加清晰。

圖2 股權多元化的成功案例——陜煤集團所屬北元化工集團
在專項工作中,陜煤集團聚焦主責主業,緊盯量質“雙升”,按照層層抓落實、層層負責任、層層有考核的要求,分類分級、持續發力;積極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改革,探索體制機制和資本融合創新方式。大力實施“處僵壓減”和小企業改革等工作,全力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黃陵礦業、陜北礦業相繼摘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北元化工在A股主板成功上市。陜鋼集團、北元化工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改革樣本: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案例集》。新型能源公司混改和員工持股“雙試點”走在全省前列。三項制度改革有效推進。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企業能進能出的用工機制正在形成;公開競聘、能上能下、職業化經理人聘任制和契約化管理等工作已逐步推開;《差異化薪酬管理指導意見》已經在各級企業落地推行。通過創新企業上下貫通的整體高效機制,極大激發了企業活力,提升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了企業效率效益,促進了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2.5.1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建設
陜煤集團的煤、化、鋼、電等傳統產業在智能礦井(工廠)建設、無人值守技術應用、低階煤分質清潔高效利用技術、110-N00工法等方面均走在煤炭行業乃至世界前列。36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3套快速掘進系統、792個集中控制生產輔助系統、97個礦用機器人應用全面建成使用,其中首套自主研發智能快掘機器人系統工業化試驗取得成功。集團下屬的檸條塔煤礦、紅柳林煤礦、張家峁煤礦、黃陵二號煤礦、黃陵一號煤礦、小保當礦業公司一號煤礦、曹家灘煤礦共7處煤礦入選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為全國首批入選最多的企業。集團化工、鋼鐵、電力板塊中的5個數字化車間、70個智能工廠正在加速建設。陜煤重裝集團自主研發制造的世界首臺8.8 m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填補了煤機制造行業技術空白。陜煤建設集團“雙特”資質(房屋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礦建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全面實現,建設項目獲得兩項“魯班獎”(紅柳林礦井工程、檸條塔礦井工程),綜合實力穩居煤炭建設行業前3名,營收外大于內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集團神木煤化工煤焦油基航天煤油研制取得重要成果,“比沖性能”(發動機動力系統效率的專業術語)高于現役航天煤油。“三網一平臺”“智慧運銷”和“智慧零售”協同發力。智能化將成為“改變陜煤形象、奠定陜煤地位、保持陜煤領先”的有力支撐。集團新建成的1 500萬t/a智慧化煤礦見圖3。
2.5.2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
陜煤集團已成立西安、上海、深圳研究院,正在謀劃北京研究院和日本、歐洲分支機構,基本形成“東西南北協同、輻射國際海外”的科研布局。全力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積極發展和布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構建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全流程的7大基地平臺,建成中試及以上生產線30條,在煤制化學品、高端聚合物等10個方向形成單體及關聯產品百余種。開發的超級活性炭、氧化石墨烯、正銀粉等產品性能國內領先,已具備工業化示范條件。三元動力電池完成新能源汽車配套,硅碳復合材料、高鎳三元材料等實現合作研發與產品導入。

圖3 集團新建1 500萬t/a智慧化煤礦
2.5.3堅持資本先行,高位切入新經濟領域
陜煤集團大舉入主隆基股份,果斷進軍贛鋒鋰業和恒信融鋰業,舉牌東華能源,搶占光伏、鋰資源及氫能發展先機。成功重組“江蘇恒神”,挺進“彤程新材”,拓展碳纖維全產業鏈、酚醛樹脂和可降解塑料等新領域。精準布局互聯網、大數據企業。集團通過依托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形成了虛實相生、互為依存、同步驅動的新產業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到了新的歷史關頭[6]。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陜煤集團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的目標要求,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拿出更大勇氣、更多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企業在新時代改革開放行穩致遠、更高質量發展。為此,集團規劃了“十四五”末實現“16555”的發展目標,即以10萬產業工人、6 000億元資產總額、支撐5 000億元銷售收入和5 000億元A股市值、實現500億元利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現存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將加速轉型[7]。面對后疫情時代國內外劇烈的形勢變化和不確定性風險的增加,陜煤集團在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發展數字化;用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精神,科學把握發展的“時”和“勢”,仍將以釘釘子精神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將企業真正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更多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綜合體系競爭上。集團將從單一“產業”思維轉向“體系”思維,從過去重視具體產品產出轉向重視產業鏈的重整優化。在國家“大循環”“雙循環”的背景下,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逐步落地的背景下,集團會重新審視內部產業布局,發揮自身優勢,抓住整合機遇,打破各種有形隱形邊界,通過內外兼修、協同共享、補齊短板,推動板塊、企業、裝置上下游、產供銷運業務的重組,使集團所屬企業在內部小產業鏈上有對外競爭的顯著優勢,在社會大產業鏈上占據有利地位,直至成為產業鏈龍頭企業、關鍵企業。
唯有科技創新才能推動陜煤集團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才能確保企業新興主導產業的加快形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將集團運行引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要爭當企業創新的領軍者,讓創新能力像近年來的業績指標一樣走在行業前列。基層各企業既要當經濟貢獻的主力,又要當創新的主力,推動研發體系誕生更多的市場化產品。要從企業發展戰略出發,面向產業發展技術領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構建多層次開放式高效創新體系,奮力打造創新型領軍企業。
富有活力,才能產生創新創造力,才能形成適應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力。陜煤集團活力的源泉在基層企業,要通過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實現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激發各基層單元的活力。深入推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更加優化法人治理結構;顯著提升依法治企和風險防控能力水平;全面落實國企改革專項工程和典型引領示范工程;構建完成產業智庫平臺、科技創新平臺、資本運作平臺、生產管理平臺、綜合服務平臺等5大支撐平臺,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集團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并顯著提升企業治理能力。
高質量發展既是一場耐力賽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一步一步推進。面向“十四五”時期,陜煤集團將以“興能強國、智領未來”的使命,堅持黨建引領,堅持綜合改革,以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和加快轉型升級為主線,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做優主業,做強關聯產業,積極發展新產業,堅決退出弱勢產業;全力構建高效協同、綠色低碳、安全智能的現代產業體系。爭取到“十四五”末實現集團“16555”戰略目標,創新型企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新產業培育實現實質性突破,建成區域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標桿企業,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