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樂
智能眼鏡并不是一個新概念,2013年谷歌推出的Project Glass和2014年索尼推出的SmartEyeglass,都可以看作是智能眼鏡的開山之作。隨后的VR(虛擬現實)眼鏡走到臺前,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來,全世界范圍內也因此掀起過一陣“VR熱”。而在警用裝備領域,某些地方公安機關也配備過以VR技術為基礎打造的相關裝備,主要用于模擬日常訓練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跟實戰(zhàn)還有一些差距。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和發(fā)展,以及公安機關需求的日趨細化,用于實戰(zhàn)的AI(人工智能)智能眼鏡也在近兩年被研發(fā)出來。
目前,AI智能眼鏡主要有兩種應用形式。一種是單獨的眼鏡,直接佩戴于人的眼耳鼻位置,靈活度、輕便度較高。另一種是將AI智能眼鏡裝置于頭盔表面或內部,形成所謂的智能頭盔。頭盔本身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搭配上智能眼鏡,能夠同時做到“攻防一體”。
不論以何種形式使用,AI智能眼鏡的基本用途沒有太大差別。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更多的是將該裝備看作一個微型的平臺或載體,承載著方便民警執(zhí)法執(zhí)勤的各種功能。
執(zhí)法記錄。這是AI智能眼鏡的基本功能,可看成是一種新型執(zhí)法記錄儀,但比之又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AI智能眼鏡能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現場,民警看哪里,智能眼鏡就記錄哪里,不僅讓畫面的視角更直觀,還能解放民警的雙手,大大提高執(zhí)法記錄的效率。同時,它也能夠做到實時回傳現場視頻,避免現場視頻影像丟失。
人臉識別。AI智能眼鏡可自動檢測視頻或現實中的人臉區(qū)域,快速提取面部特征,實時顯示人員信息,同時兼容身份證識別,具有識別準確,精度高,免提實時顯示,支持海量數據分析和支持本地特定對象識別等特點。
車牌識別。AI智能眼鏡在與交通部門車輛信息系統對接后,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在高識別精度有保障的前提下,可在車流量大的地方進行快速車牌識別,并實時顯示車輛的違法、違規(guī)記錄,提高查證效率。
遠程無線視頻指揮調度。AI智能眼鏡能第一時間將現場視頻通過3G/4G/5G/WLAN/衛(wèi)星,快速回傳至指揮中心,讓指揮員實時掌握現場情況后迅速作出判斷,遠程指揮作戰(zhàn)。同時,AI智能眼鏡還支持雙向實時語音和文字溝通,方式多樣,滿足不同情況下的需求。
犯罪現場指認。辦案人員通過AI智能眼鏡,將遠程第一視角情況實時回傳至后方,犯罪嫌疑人在后方大屏即可完成現場指認。這樣既可以降低遠程押運犯罪嫌疑人的風險,簡化手續(xù),還可以降低押送成本及時間成本。
事實上,AI智能眼鏡的功能還不止這些。既然是作為載體出現,根據工作需要,只要接入不同的技術,就能夠實現不同的功能。比如抗疫期間的遠程紅外測溫,執(zhí)勤民警間的實時對講(可替代對講機)等。應用場景有很多,機場、火車站、地鐵站、卡口檢查站、重大活動安保、車輛專項整治、日常巡邏、110出警、社區(qū)治安排查、刑偵現勘等等。最前線的民警如派出所民警、巡警、鐵路公安民警、交警、特警、刑警等,均可在各自業(yè)務范圍內進行合理應用。
既然是眼鏡,那它的重量自然不能過重。目前,市面上主流的AI智能眼鏡,重量一般在30克左右,極為輕便,與近視鏡、太陽鏡的重量相差無幾。即使是智能頭盔,采用的也是輕量化設計,重量在180克左右,是正常輕質頭盔的三分之一。這對需要隨身佩戴單警裝備五件套、執(zhí)法記錄儀、對講機等裝備的執(zhí)勤民警來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減負手段。另外,AI智能眼鏡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適配市面上大多數的Android終端設備(手機)和警用裝備。
作為新型裝備,AI智能眼鏡還沒有被大規(guī)模配備,但從它的產品力以及公安機關實際使用后的良好反饋來看,被廣泛使用可能只是時間問題。對派出所民警而言,減負正當時,不僅要減少工作量,還要減輕身上的重量,而AI智能眼鏡的投入使用將會在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類高度集成化的智能裝備很實用,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執(zhí)法執(zhí)勤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