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爭鋒
2020年10月31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高二女生李依庭因研究“如何讓大閘蟹的膏更厚”,斬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而在1個月前,李依庭剛獲得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的稱號。
這是一個懷揣科學夢想的文學少年,17歲的李依庭是如何做到的?
學會堅持,埋下夢想的種子
李依庭2003年出生在杭州余杭區的一個普通家庭,爸爸是國企員工,媽媽應英打理一家民宿。李依庭3歲那年,父母帶著她搬進新家。新的環境里,李依庭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興趣,其中最吸引她的,當屬每天傍晚從鄰居家傳來的鋼琴聲,實在是太美妙了!
終于有一天,李依庭在餐桌上央求父母:“鋼琴的聲音真好聽,我也想要一架鋼琴,我要彈得像小姐姐一樣好。”應英因女兒突如其來的要求怔住了,等回過神來,她告訴女兒:“要彈到像小姐姐一樣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你能堅持嗎?”李依庭立刻回答:“我能堅持,我會天天學,用心學。”應英被女兒的認真模樣逗笑了,想著觀察幾天,看女兒是不是三分鐘熱度再來決定。
之后的幾天,李依庭像對鋼琴著了魔似的,每天都會央求父母。背著房貸的父母第一次開口向姥姥借了1萬元錢,入手了一架鋼琴,還在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騰出一個區域專門放鋼琴。他們和李依庭有約在先,必須堅持學滿5年,每天練習3小時。李依庭興奮地在鋼琴前坐下,滿口答應。當時她覺得,學鋼琴就和每天玩玩具沒什么差別。
起初幾個月,李依庭學得很起勁,盡管彈得不盡人意,但媽媽會鼓勵她:“凡事開頭難,今天你又進步了一點點。”一天,聽到同齡小伙伴在小區里玩耍的歡呼聲,李依庭停止彈琴,跑到媽媽面前請求:“媽媽,我也想去樓下玩一會兒。”媽媽蹲下身,說:“我們可是有約定的,依庭是說話算數的小寶貝,對嗎?”李依庭只能噘著嘴回到鋼琴前,心里有些后悔當初夸下海口。
5歲的一天,李依庭彈一首曲子,其中有個音符怎么都彈不好,她生氣地站到鋼琴凳上,任性地喊道:“我再也不學了!”媽媽讓她耐心找出問題,小依庭哭得眼淚鼻涕一大把:“我不學了,我最恨鋼琴和你。”應英聽得目瞪口呆。這回無論應英怎么苦口婆心,李依庭都表示再也不學琴了,向來慈愛的應英第一次拿起棍子,重重地打在李依庭的屁股上……
晚上,應英把委屈的女兒摟入懷里,問:“你知道我為什么打你嗎?”李依庭回答:“因為我不學鋼琴,我說話不算數。”應英把女兒摟得更緊了,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嗎?學鋼琴只是一件特別小的事,在未來的生活中,你會遇到很多需要堅持的事,如果沒有毅力,就很難成功。”
李依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年幼的她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堅持”的含義,但她覺得不練琴會挨打,所以此后每天雷打不動地練琴,直到上小學住進寄宿制學校。
長年累月的練習,李依庭學會了一首又一首鋼琴曲,她看到了堅持的力量,懂得了自律能讓人更自由,這些為她后來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年級的那個寒假,李依庭看到央視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報道,十分感動,她跑到媽媽面前,說:“我要像這位爺爺一樣為人類做貢獻。”應英適時引導女兒:“對,袁隆平爺爺很了不起,他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問題,你要像他一樣的話,必須好好學習。”李依庭鄭重地點點頭,并拉著媽媽問什么叫雜交水稻,什么是生物。
母女倆一問一答互動著,應英還專門上網搜集了很多資料,讓女兒全方位了解袁隆平。應英的娓娓講述,似一場春雨澆灌在李依庭這棵小苗上,李依庭盡情地吸收著養分,堅定地把袁隆平當作偶像,立志要用所學貢獻社會。
從小寄宿,享受溫馨的周末
入住寄宿制學校后,李依庭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寒暑假和周末。父母見女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好,成績名列前茅,也就不像別的家長那樣去給女兒報輔導班,而是選擇利用節假日帶李依庭去接觸大自然。
父母認為,出去玩,不僅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還能把大自然作為活教材激發女兒學習的興趣。在杭州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里,看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景象,李依庭情不自禁地感慨:“媽媽,這些樹長得真高啊!”應英告訴女兒,這里的植被以次生闊葉林為主,同時提醒女兒樹上藏著秘密,可以根據樹木的生長判斷方向。
爸爸配合得天衣無縫,佯裝驚訝地問:“我看這些樹長得都差不多呀,怎么判斷方向呢?依庭你知道嗎?”剛上小學的李依庭想了一會兒還是搖搖頭,求媽媽快點揭曉答案。應英見女兒的好奇心被激起,指著身邊的一棵大樹,讓她仔細觀察哪邊的枝葉更茂密。女兒得出答案后,應英再順勢解釋是由于陽光照射多少造成了枝葉茂疏有別,樹的南邊由于受到的光照比較多,所以長得更茂密。
李依庭驚嘆大自然真奇妙。應英補充道:“只要用心觀察,大自然的‘語言無處不在,比如根據苔蘚也能辨別方向……”李依庭跟在父母身后,聚精會神地聽著。漸漸地,李依庭養成了勤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看到瀑布會想是怎樣形成的,看到螞蟻會想為什么是成群結隊出現的……
除了自然景點,父母還會帶李依庭去周邊的人文景點游玩。在紹興沈園,應英給女兒吟誦《釵頭鳳》,講述陸游和唐琬的愛情故事;在雷峰塔下,應英給女兒講述白娘子和許仙的傳說;在斷橋,應英給女兒講述蘇東坡的生平……李依庭聽得津津有味,有時會遇到一些她沒法理解的問題,應英就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向女兒解釋。
如果說周末游玩對李依庭來說是走萬里路,那么在校學習對她而言則是讀萬卷書。三年級時,李依庭已經讀完了原版《紅樓夢》《史記》《詩經》等名著,而且還會把優美的句子摘錄在本子上。每個周末回家,李依庭都會和媽媽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隨著女兒閱讀量的增多,應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于是,她在工作之余開始讀中外名著,母女倆又回歸了良性互動。春去秋來,李依庭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時,她還會當起小老師,指導媽媽要廣泛閱讀,博采眾長。
整個小學階段,李依庭的成績都遙遙領先。初中升入杭州文瀾中學后,身邊的同學都很優秀,李依庭壓力倍增。一天,應英覺察到女兒的情緒,對女兒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身邊出現很多優秀的同學太正常了,認清現狀并提升自己比一味焦慮更管用。”
媽媽的話讓李依庭豁然開朗,她埋頭查漏補缺,兩個月后,成績得到了提升,李依庭也更自信了。上了初中,李依庭接觸到生物這門學科,一下子就入了迷。其中,她最感興趣的是細胞生物學,微小卻又能有條不紊完成生命活動的細胞,有太多秘密等待人類去挖掘發現。
“英才計劃”,我要參加!
2019年,李依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杭州第二中學。在高中階段,她對生物這門學科的熱愛有增無減,先是毫不猶豫報名參加生物競賽團隊,后來又報名參加了“英才計劃”。
“英才計劃”是由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推出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需要經過嚴格篩選。
當李依庭向父母表示想參加“英才計劃”時,應英有些擔心:女兒走進實驗室,堅持做實驗,確實有利于她更充分地了解生物科學。但是,女兒對生物科學的熱愛會不會只是停留在想象當中呢?
為此,應英找女兒談心:“有時候你也會說,反復做實驗很枯燥,那現在你做這個決定慎重考慮了嗎?要不要重新選擇呢?”李依庭很堅定地說:“不,媽媽,我熱愛生物學!”女兒堅定的眼神打消了應英的顧慮,她感到很欣慰,鼓勵女兒大膽參加。
刻苦學習的李依庭最終殺出重圍,入選“英才計劃”,由浙江大學精子實驗室教授楊萬喜帶著她研究生物學方向的課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依庭在班級群里看到第十四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的消息。當海選主題“背影”映入眼簾時,李依庭的腦海里立馬閃過醫務工作者逆行的身影,當即,她確定了參賽文章的主角——醫務人員。
接著,原本對話劇寫作要求并不了解的李依庭閱讀了《雷雨》《北京人》《龍須溝》等優秀作品,揣摩話劇的創作形式、寫作格式和內容精髓,再前前后后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整理新聞素材進行藝術加工,最終寫成了一部1萬多字的話劇。
女兒自小就熱愛文學,看著女兒為征文比賽認真準備,應英打心眼里高興,結果怎樣并不重要,享受過程的本身就是在成長。
憑借這部獨特的話劇,李依庭成功進入決賽。決賽是現場寫作文,要求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主題是“減法”。李依庭沉下心來思考,寫什么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她想到了自己最近正在閱讀的古希臘神話,于是有了思路,用雙線并進的寫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一篇兩千多字的小說。
2020年9月初,由浙江省教育學會、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落幕,全省共15余萬人參加,高二學生李依庭榮獲“少年文學之星”稱號。其實,這并不是李依庭第一次獲獎,早在2014年,她就榮獲了冰心作文大賽全國金獎,后來還參加了三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均獲浙江省一等獎。
10月底,李依庭作為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的“英才計劃”項目的優秀學員代表,受邀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幸和61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近140位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等獎項得主面對面交流。
在論壇上,李依庭落落大方地用英語分享了《中華絨螯蟹精巢連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與分析》的研究成果。中華絨螯蟹就是人們日常吃的大閘蟹,簡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讓公的大閘蟹產膏能力更強。這是生命科學史上對中華絨螯蟹innexin蛋白的首次研究。
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聽完李依庭的分享后,給予她熱烈的掌聲,還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并指導她如何把這項研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表現出色,李依庭榮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
好消息傳來,李依庭的父母很激動,母親鼓勵李依庭:“生命科學是一門需要積淀的學科,孩子,你后面的路還很長,加油!”
有網友留言:“文理兼通,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做到的?”李依庭回應,文學和生命科學是她的兩大愛好,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每當她遇到困難想要放棄,就會想起兒時學鋼琴的經歷,立刻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李依庭心里有一個大志向,她說:“將來我希望能從事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我要用科技的力量扮美生活。當然,文學也是我的熱愛,科學與文學并駕齊驅,我會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