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兩頭婚”的話題,記者采訪了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莫艷清。
“兩頭婚”興起的根本原因?
在采訪之初,莫艷清首先闡明了“兩頭婚”的概念:“‘兩頭婚有一整套的家庭制度,或者說有一整套的結構性要素。一、雙方為農村家庭;二、結婚時,男方不用出彩禮,女方不用準備嫁妝;三、男女雙方都準備婚房,兩邊輪流住;四、約定生育兩個孩子,通常第一個孩子跟爸爸姓,第二個孩子跟媽媽姓;五、兩邊將來都承擔家庭養老問題。”
關于兩邊輪流住,莫艷清還特別說明,“兩頭婚”家庭中的小夫妻,他們的原生家庭相隔距離并不遠,便于小夫妻兩邊輪流住。通常為同一個村莊、隔壁鄰村,或者為同一個鎮、隔壁鎮等,遠距離跨鎮或跨縣的情況比較少。“這是‘兩頭婚能夠實現的一個前提。”五大結構性要素僅僅是“兩頭婚”呈現的表象特征。實際上,家庭婚姻形式變遷是理解和透視城鄉社會發展的一個微視層面。
為什么會興起“兩頭婚”呢?莫艷清表示,任何一種婚姻形式的變化,都是客觀情勢變遷的結果。“‘兩頭婚的興起,牽涉到多重因素,有計劃生育政策、家庭傳統宗族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并不是單一方面影響的結果。”
那么,在多種因素中,哪種因素所占比重較大呢?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婚姻形式的考量都有經濟因素在里面,這是不可避免的。‘兩頭婚之所以能出現,經濟因素占其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兩頭婚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計劃生育政策下,因人口控制產生了兩戶家庭只有一個男丁的婚配人口結構,所以才催生了家庭對婚姻形式的一種權變,即‘兩頭婚。”
實踐來看,“兩頭婚”主要流行于蘇南浙北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方興起呢?“其實蘇南浙北地區,重男輕女思想和宗族傳統文化,就全國而言,相對來說比較淡薄,父輩也好,子輩也好,對上述觀念較為淡化,才會推動這種婚姻的產生。如果是很傳統、很濃厚的宗族地區,很難產生這種婚姻。”
莫艷清解釋說,尤其是計劃生育政策施行后,蘇南浙北地區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女兒自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加上當地經濟條件較好,很多女兒或者父母不愿女兒嫁出去,擔心嫁到夫家會受到很多牽制,不如在自家自在。再加上情感撫慰、養老等方面的考慮,無論是從父輩還是子輩出發,他們都認為“兩頭婚”的婚姻形式是比較適合自己當下的家庭,從而做出一種主觀能動性的調適,一種主動性的權變。“‘兩頭婚實質是‘嫁娶婚和‘招贅婚的合并體。”
“兩頭婚”興起為解決什么問題?
雖然網絡對于“兩頭婚”中的姓氏分配爭議較大,但事實上,“兩頭婚”興起之時,并不是為了解決孫輩兩個孩子的姓氏問題。
“‘兩頭婚一開始主要是解決獨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女方家庭的情感撫慰和養老問題。女方家庭的女兒出嫁后,家里沒有孩子居住,父母的情感沒有得到撫慰。第二,由于農村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女方父母擔心老了以后無人贍養,選擇‘兩頭婚則意味著將來可以平等地享受養老權。”莫艷清說。
盡管現實中“兩頭婚”有種種利弊,但莫艷清在調研走訪中,村干部和村小組長給出的預測卻是,“兩頭婚”家庭最尖銳的矛盾時刻還未到來。“‘兩頭婚家庭后期爭取養老資源是個大問題。無論城市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一直是個社會問題,但是農村獨生子女家庭不同的地方在于,父母沒有養老金或者養老金很少,等‘兩頭婚家庭中的父輩失去勞動能力,需要贍養的時候,子輩既要撫養孫輩,又要照顧兩邊父母,還要維系兩邊的人情往來,或許那時才是‘兩頭婚家庭最困難的時候。”
“兩頭婚”自身有何發展歷程?
“兩頭婚”出現后的十多年里,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國家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到了適婚年紀時,差不多是21世紀初。”
剛開始時,女方家庭會口頭提出,不需要彩禮,將來女兒兩邊住,生的小孩也叫父輩爺爺奶奶,但往往并未與男方家庭達成實質性的協議。一旦遇到特殊情況,有些家庭會因缺乏契約精神而產生矛盾。
莫艷清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女方為“85前”,婚前,女方父母只提到了希望女兒將來兩邊住,生的小孩也叫他們“爺爺奶奶”。等女兒生下孫輩后,女方父母建議除了在男方家庭擺滿月酒外,女方這邊也可以擺滿月酒。此時,男方認為從來都是爺爺奶奶家擺滿月酒,外公外婆家不需要辦。由于當初口頭約定中并未提及滿月酒的相關內容,從而導致了雙方的不愉快。
“慢慢地,后來采取‘兩頭婚形式的人家,雙方會把相關內容都談妥,也越來越細化,越來越規范,以規避前車之鑒。”莫艷清說。
在雙獨和單獨二孩政策未施行之前,“兩頭婚”家庭生育的一個小孩,絕大多數是跟父姓,母親姓氏占據中間字位置。“比如,男方姓王,女方姓李,小孩的名字一般叫王李某。”
一直到雙獨和單獨二孩政策開始實施,“兩頭婚”家庭生育第二個小孩后,才出現了第一個小孩跟男方姓,第二個小孩跟女方姓的普遍現象。
進步還是倒退?
“‘兩頭婚是男女平等的表現,是一種進步現象。”
“‘兩頭婚的原生家庭父母希望姓氏延續,依舊是傳統思想作祟。”
……
針對“兩頭婚”,大眾既有正面肯定支持者,也有反對質疑者,大家議論紛紛。對于種種說法,莫艷清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論‘兩頭婚是進步還是倒退。”
首先,“兩頭婚”是在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框架下,小家庭為實現自己個人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種適應性的調整。其中的一個家庭利益就是希望女兒在原生家庭的寵愛能夠在結婚后得以延續,而且在兩頭婚家庭中,女兒也有姓氏延續權和財產繼承權。“可以說,這些是男女平等的體現。”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兩頭婚”呈現出小夫妻單核心家庭的雙系制運作表象,但傳統的父系父權制度未必就因此遭到否棄,實際上有可能以一種隱蔽曲折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延續。
“大家不必戴有色眼鏡去看待‘兩頭婚,它只是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為解決家庭人力資源稀缺而所做出的一種適宜性權變。”在與記者交談中,莫艷清不止一次提到“客觀限制下的家庭權變”這一說法。
“兩頭婚”的走向
關于“兩頭婚”是利大還是弊大,網上也是爭論不休。對此,莫艷清表示,利大還是弊大,要看當事人愿意選擇什么,從而能否達到內心的預期。
“任何家庭做出這樣的權變,肯定是為了更有利于小家庭的運作,無論是感情撫慰、家庭養老還是對子女的資助等方面。”莫艷清認為,婚姻和家庭的實質是和合共同體,沒有任何一種婚姻形式是完美的,存在即是合理。“目前尚未有具體的數據能夠證明或顯示,‘兩頭婚家庭婚姻破裂的比例高于傳統的嫁娶婚姻家庭。”
但由于二孩政策放開后,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比如只生一個,或者頭胎是女兒二胎是兒子,再或者小夫妻只想在原生家庭居住不愿到對方家里住等等,“有些‘兩頭婚家庭產生家庭矛盾的點,可能會比普通家庭多一些。”
而對于“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走勢,莫艷清也表示,誰都不能很好地去預測它是馬上消失或全部消失,或者完全流行開來。
隨著生育政策限制的解除,男女婚配不再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后,或許婚姻市場在性別方面又會實現一種家庭結構的平衡,那么“兩頭婚”很可能又消失了。
“以前不知道有‘兩頭婚這種形式,現在知道了,我以后也想選擇這種形式。”事實上,有不少網友會有這樣的想法。
“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許剛好處在適婚年齡或者即將步入適婚年齡,推算一下,對方大概率是獨生子女。”莫艷清說,這恰恰說明了“兩頭婚”還比較受獨生子女家庭的認可。“但大規模地流行開來,我覺得不太可能。”
文/姚改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