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翻開風云激蕩的紅色篇章,10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前赴后繼、頑強奮斗,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今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開啟歷史新征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我們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百年的苦難與輝煌。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遭受重創。而中國經濟成績單令全球矚目,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這個亮眼的成績單的取得,離不開黨中央運籌帷幄、科學決策,也離不開新經濟新業態的蓬勃發展。
以高新產業密集的北京海淀區為例,1~12月,海淀區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82.6億元,同比增長16.3%;1~11月,全區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單位實現收入9794.2億元,同比增長20.9%;1~11月,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實現總收入24537.3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技術收入6089.8億元,同比增長19.6%。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這份引人矚目的“海淀樣本”,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面對百年大變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我們該用什么的方式,來續寫下一個百年。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將推翻“三座大山”作為主要奮斗目標,那么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首先面臨的,是跨越科技創新這座大山。在過去的百年歷程中,科技的能量早已得到證實:它不僅是第一生產力,帶動經濟的發展,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引領社會的理念革新。
去年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而通過“海淀樣本”,我們剛好可以預見一條科技振興的路徑。“海淀樣本”的取得,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力量。海淀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科研院所,由這些機構生發、匯聚的智力,才是海淀加速發展的根本性力量。
發展未有窮期,創新沒有止境。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回首百年奮斗路,面向未來新征程,我們應進一步匯聚創新、科技、人才的磅礴力量,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