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鵬
(華北水利水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70)
大興支線工程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及河北固安縣,分別與南干渠及廊涿干渠連通。大興支線連通管采用1-DN2400 球墨鑄鐵管,全長約461 km(其中北京段長約33.4 km),設計輸水流量6.1 m3/s;新機場水廠連接線采用2-DN1800涂塑復合鋼管,全長約14 km,設計輸水流量4.9 m3/s。其樁號32+426.00—33+319.12,長度893 m,頂管工作井2座、接收井2座,該段的6#—5#段(272.25 m)頂管采用DN3200鋼筋混凝土管內穿DN2400 鋼管、7#—6#(299.25 m)段與8#—7#(300 m)段頂管材質為DN2400球墨鑄鐵管。
工程區位于北京市大興區西南、永定河沖洪積中下部平原區,場區主要地貌類型有永定河河床、河漫灘及階地,局部有湖澤堆積等。場地地形開闊平坦,地面高程為29~35 m,總體趨勢表現為西北略向東南緩慢傾斜。根據工程地質剖面圖,地質結構劃分為砂土砂多層結構及砂性土單一結構2 大段。連通管線埋置深度為7~8 m,辛莊段埋置深度約為4 m,開挖土體主要為層填土、層粉砂及其亞層粉質黏土、黏質粉土、砂質粉土。地基槽臨時開挖坡度建議值為1∶1.0~1∶1.25。工程環境為交通路線及居民院落,應加強對開挖邊坡的實時觀測或監測。局部地段渠底分布有20~30 cm 的淤積物,施工開挖應適當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地下環境復雜,開挖施工應注意安全,避免破壞地下設施。連通管線基礎建基面主要為層粉砂,稍密—中密,地基承載力fka=120 kPa。
穿越處永定河河道內無水,工程場區連續分布2層地下水,穿永定河段地下水位埋置深度11~14 m,含水層厚度達到2 m,高程約19 m。第二層地下水埋藏類型為承壓水,含水層巖組為⑤細砂,地下水位埋置深度一般為16~20 m,埋置高程為12~13 m。巖土勘察報告顯示,勘察期間在勘察深度范圍內地下水位埋深較深,地下水水位對施工影響較小。
為確保工程量和施工安全,根據以往施工穿越砂層頂管的經驗,DN2400 球墨管直頂段采用NPD2400泥水平衡頂管機,DN3200鋼筋混凝土管段采用TPN3200 型泥水平衡頂管,其主要技術參數詳見表1。
2.1.1 頂管機機型及頂進施工方案選擇的依據
本工程屬于大口徑長距離鋼管頂管,頂管機機型的選擇是工程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針對工程的特點和難點,必須綜合考慮以下因素,以獲得安全、經濟和可靠的施工方法: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選擇適用于本工程施工的機型;滿足本工程施工長度、線形控制的頂進要求,確保頂管成功是關鍵。

表1 主要技術參數
2.1.2 頂管施工機械選型
根據工程地勘資料分析,針對本工程特點采用經改進、適合本工程的大刀盤、大扭矩、可變刀盤轉速的泥水平衡頂管掘進機。
本頂管機的優點是:①頂管機、主千斤頂、泥水循環系統和泥水分離裝置成套化。②能適用各種土壤條件,如黏質土、砂土、砂礫混合卵石土和軟巖上。③使用安裝在軌道上的主頂油缸。④由一人在地面遙控操縱即可。⑤可在控制臺上進行電視監測及方向控制,精度高。帶有光靶方向控制系統,有經驗的操作人員可以將方向誤差控制在10 mm之內。⑥不間斷使用主千斤頂便可單獨頂進一節管道。 ⑦可有效地保持挖掘面的穩定,對所頂管道周圍的土體擾動較小,因此引起的地面塌陷或路面沉降也比較小。⑧作業環境比較好,也比較安全,由于它采用泥水管道輸送棄土,不存在吊土、搬運土方等容易發生的危險作業。
泥水平衡式頂管頂力估算公式(參考DB11/T 594.2-2014)為:

式中:F為頂力(kN);D1為管道外徑(m);L 為管道設計頂進總長度(m);?k為管道外壁與土的單位平均摩阻力(kN/m3);NF為頂管機的迎面阻力(kN)。
NF計算公式為:
式中:Dg為頂管機外徑(m);γs為土的重度(kN/m3);Hs為覆蓋層厚度(m)。
中繼間計算公式為:


式中:n 為中繼間數量(取整);f0為中繼間設計允許頂力(t);其余變量含義同上。
2.2.1 6#—5#計算
式(1)—(3)中,D1取值3.78 m,L 取值272.25 m,?k取值8 kN/m3,Dg取值3.86 m,γs取值22 kN/m3,Hs取值14.23 m(最高點),f0取值1 600 t。經計算,可以得到:總 頂 力F0=3.14×3.78×272.25×8+3.14/4×3.862×22×14.23≈29 583.94(kN)≈2 959(t),n=[3.14×3.78×8×(272.25+ 50)]/0.7×16 000 - 1=1.74。
6#—5#頂進段頂管需要總推力為2 959 t,大于DN3200 三級鋼筋混凝土管可以承受的最大頂力(2 060 t),頂進中需要安裝中繼間。主頂負責提供1 600 t的頂進推力,采用8臺300 t的油缸頂進;其余頂力由中繼間提供,中繼間設計推力為1 600 t,由32個50 t的千斤頂組成。
本段頂管需要布置2 個中繼間,本次頂進的混凝土管允許的最大頂力按照1 600 t 計算,當頂力達到中繼間設計推力的60%時,即需設置中繼間,即16 000×0.6=9 600(kN)。根據式(1),可得9 600=3 362+3.14×3.78×8×L,由上推出L=65.7(m),因此第一個中繼間布置在65.7 m處。根據式(1),可得19 200=3 362+3.14×3.78×8×L,由上推出L=166.8(m),因此第二個中繼間布置在166.8 m處。
2.2.2 7#—6#計算
式(1)—(3)中,D1取值2.706 m,L 取值299.25 m,?k取值8 kN/m3,Dg取值2.75 m,γs取值22 kN/m3,Hs取值10.43 m(最高點),f0取值1 500(t)。經計算,可以得 到:總 頂 力F0=3.14×2.706×299.25×8+3.14/4×2.752×22×10.43≈21 754.62(kN)≈2 176(t),n=[3.14×2.706×8×(299.25+50)]/0.7×15 000-1=1.1。
7#—6#頂進段頂管需要總推力為2 176 t,頂進中需要安裝中繼間。主頂負責提供1 500 t的頂進推力,采用8臺300 t的油缸頂進;其余頂力由中繼間提供,中繼間設計推力為1 500 t,由30個50(t)的千斤頂組成。
本段頂管需要布置1個中繼間,本次頂進允許的最大頂力按照1 500 t計算,當頂力達到中繼間設計推力的60%時,需設置中繼間,即15 000×0.6=9 000(kN)。根據式(1),可得9 000=1 362.21+3.14×2.706×8×L,由上推出L=112(m),因此中繼間布置在112 m處。
2.2.3 8#—7#計算
式(1)—(3)中,D1取值2.706 m,L 取值300 m,?k取值8 kN/m3,Dg取值2.75 m,γs取值22 kN/m3,Hs取值9.18 m(最高點),f0取值1 500 t。經計算,可以得到:總頂力F0=3.14×2.706×300×8+3.14/4×2.752×22×9.18≈21 591.36(kN)≈2 159(t),n=[3.14×2.706×8×(300+50)]/0.7×15 000-1=1.1。
8#—7#頂進段頂管需要總推力為2 159 t,頂進中需要安裝中繼間。主頂負責提供1 500 t的頂進推力,采用8臺300 t的油缸頂進;其余頂力由中繼間提供,中繼間設計推力為1 500 t,由30個50 t的千斤頂組成。
本段頂管需要布置1個中繼間,本次頂進允許的最大頂力按照1 500 t計算,當頂力達到中繼間設計推力的60%時,需設置中繼間,即15 000×0.6=9 000(kN)。根據式(1),可得9 000=1 198.95+3.14×2.706×8×L,由上推出L=115(m),因此中繼間布置在115 m處。
頂管機被主頂油缸向前推進,頂管機頭進入止水圈,穿過土層到達接收井,電動機提供能量,轉動切削刀盤,通過切削刀盤進入土層。挖掘的土質在轉動的切削刀盤內被粉碎,然后進入泥水艙,在那里與泥漿混合,最后通過泥漿系統的排泥管由排泥泵輸送至地面上。在挖掘過程中,采用復雜的泥水平衡裝置來維持水土平衡,以至始終處于主動與被動土壓之間,達到消除地面的沉降和隆起的效果。頂管機完全進入土層以后,電纜、泥漿管被拆除,吊下第一節頂進管,它被推到頂管機的尾套處,與頂管機連接管頂進以后,挖掘終止、液壓慢慢收回,另一節管道又吊入井內,套在第一節管道后方,連接在一起,重新頂進,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所有管道被頂入土層完畢,完成一條永久性的地下管道。
3.2.1 豎井支護設計
為保證豎井結構穩定、開挖深度為1 m 時,在井口處設現澆鋼筋混凝土鎖口圈梁1道,圈梁寬100 cm、高50 cm,采用?22 主筋、?12@250 mm 箍筋,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商品混凝土。為了保證下部鋼格柵能與鎖口圈梁連接成整體,鎖口圈梁向下預留鋼筋接頭,方法是在槽底向下打孔,采用?22 鋼筋@500 mm,并在梁內錨固不小于800 mm。
3.2.2 豎井支護施工
(1)打孔布管。打設小導管前,按照設計要求放出小導管的位置。利用風鉆作為動力,用專用頂頭將小導管頂入,小導管安裝后封堵導管外邊的孔口。
(2)注漿。將注漿管聯接好后,在注漿前先進行壓水試驗測試管路是否暢通,然后開動注漿泵,通過閘閥使水泥漿與水玻璃漿液在注漿管內混合,再通過小導管壓入地層,采用注漿量和注漿壓力雙控原則進行注漿時間的控制。
(3)鉆孔位置。在開挖輪廓線的位置鉆眼,孔位誤差不大于5 cm,外插角偏差不大于2°。超過允許誤差時,在距離偏大的孔間補管注漿。
(4)檢查鉆孔、打孔質量時,畫出草圖,對照孔位編號,逐孔、逐根檢查并認真填寫記錄。
(5)注漿結束標準。采用定壓注漿,注漿終壓達到設定壓力、穩定10 min以上可以停止注漿。
(6)注漿過程中,逐管填寫記錄,標明注漿壓力、注漿量、發生情況及處理過程。
(7)單孔注漿量不少于平均每孔注漿量的80%,不足處進行補管注漿。
(8)固結效果檢查。查閱注漿記錄,檢查注漿量、注漿壓力是否達到預定要求;在注漿過程中用肉眼觀察開挖面的攢漿情況;鉆孔檢查,觀察鉆進過程中有無突進現場作業面。
(9)按設計標高開挖至鎖口圈梁底標高后,停止開挖,進行鎖口圈梁的綁筋、安設下部錨筋,鋼筋綁扎完畢,驗收合格后進入模板工程,本工程采用木模,并安設上部圍護結構錨筋和護欄預留鋼筋頭。混凝土灌注時兩側應對稱連續,兩側混凝土面高差不大于0.5 m。采用人工振搗,做到均勻、到位,徹底確保混凝土密實。由測量人員在圈梁上放設中線和高程控制點并開始砌筑370磚墻,經復測無誤后再繼續向下挖土施工。
(1)頂管測量。采用經緯儀和激光水準儀等儀器。開始頂第一節管子時每次頂進20 cm,正常頂進時每次頂進1 m。
(2)中心線測量。首先在地面用經緯儀確定頂管方向樁,然后在工作井邊的2個方向樁上掛小線,其上吊2 個垂球到工作井底部,在工作井中用激光水準儀照射2個垂球,讀前端的中心尺刻度。
(3)高程測量。在工作井內引設水準點,停止頂進,將激光水準儀支設在頂鐵上,測量前端管底高程。
實踐證明,泥水平衡式頂管的通病包括管道軸線偏差過大、頂力突然增大、鋼筋混凝土管接口滲漏、鋼筋混凝土管裂縫、球鐵管接口漏水和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防治,穿左堤路段壓力嚴格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內。通過加固措施,施工時段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減少了對河堤的影響,有效保證了施工安全。本工程施工經驗,可在今后類似工程頂管施工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