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麗
(福建省建筑輕紡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
“以人為本”是現代環境設計的一個重要思想,同樣也是醫療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衛生防疫、醫療保健等產業的發展,人們對就醫環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人性化”理念不斷滲透與影響到醫院設計之中。“以人為本”不僅要以患者為中心,也包括長期在醫院中的醫護人員,滿足“人”對于康樂就醫、社會交流、并兼顧學習工作等多方面需求,進而使他們享受舒適的設施與環境。
福建省腫瘤醫院診療中心大樓,設有住院病房、潔凈手術部、重癥監護室、醫技科室、保障系統等醫療用房,總建筑面積約8萬m2,地上26層,床位數約1100張。無論是功能組成,還是面積規模,均有一定的研究意義。本文擬探討該人性化設計在具體案例中的實際應用。
醫院“人”的組成包括3類人群,這3類人群的空間需求如表1[2]所示。

表1 醫院的主要使用人群
根據表1內容可知,醫院人性化空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總之,醫院科室繁多、流線復雜,無論是病人、探訪者及陪護人員、還是醫護人員,都需要流線簡明、便于尋找,力求做到空間“可識別、易達到”。以腫瘤醫院診療中心大樓(后文一概簡稱為診療大樓)的裙房平面為例,雖似一塊大餅,但空間的引導性非常明晰,類似傳統“醫療街”形式,以一條長條形大廳空間串聯不同的使用功能,盡頭直達主電梯群,兩側為不同功能區,而醫護人員從各功能塊背后分散進入各自工作區域,如圖1所示。明確的空間引導使得流線變得簡潔,再輔以隨處可見的墻面及地面標識,路線導向性強,充分滿足了使用者的“可識別、易達到”需求。

圖1 一層平面流線圖
醫院的使用人群需要與其他人進行信息、思想和情感溝通。人在患病情況下,更需要通過交流減輕病痛的困擾,緩解心理壓力,促進康復。尤其是腫瘤類病人,外科創傷面積多數較少,能夠到處活動,更需要舒緩心理壓力,因此很有必要設置充足的公共空間。
診療大樓除了在公共大廳及公共走道設置恰當的交流停留空間之外,在每層的病房護理單元也均有設置專用的活動室,病人可以在專用活動室滿足公共交流、放松休憩的需求,這樣既保證了病房空間的安靜與私密,也改善了公共交流的需求,為病人創造了利于康復的治療環境,如圖2所示。

圖2 活動室效果圖
無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都有必要擁有個人領域空間,遠離外界干擾,保持一定的私密性,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行為模式。因此醫院設計需要結合各科室功能需要,設置大小面積不等的專用的醫生休息區、護士休息間、護工休息間、值班室、用餐間、私密陽臺等空間,來滿足使用者的不同私密需求。病房單元的設置也可以利用衛生間緊靠公共走道,形成物理距離隔離私密病房與公用走道兩種不同的功能,減少干擾。
另外,醫護工作區域與患者活動區域分區明確,出入口獨立分開,也可保證使用人群按類型劃分空間,既滿足醫院各流線不交叉,又保留各自的領域空間。
便民空間的設置給醫院的使用者們帶來極大的便利,無論是醫護人員、患者還是探訪者,均由于便民空間的引入而減少了大量的步行距離,提高了生活品質和效率。以診療中心大樓為例,在一層及二層裙樓設置便民空間,包括小型超市、自助銀行、休閑空間等,為醫生及病人的臨時采購需求提供便利,如圖3~圖4所示。

圖3 醫院的小型超市

圖4 醫院的自助銀行區
從使用者角度看,在可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公建應當如住宅一樣盡量做到物盡其用創造各種儲藏空間,擴展實際的使用面積。充足的儲藏空間不僅使房間看起來更整潔,也為使用者提供便利。診療大樓在辦公用房及病房設計中,努力創造盡可能多的儲藏空間,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病房空間既是公建范疇,也有生活起居的需要。考慮到晾曬和陪護休息的需求,病房外窗下的墻體內凹800 mm寬,上部窗臺擺放物品,下部滿足晾曬空間,且可儲藏陪護躺椅等,如圖5~圖6所示。

圖5 病房窗臺節點
(2)由于病房一般是重復排列,如果能壓縮標準單元病房的寬度,則能夠大大縮短病房建筑總長度。診療大樓的標準病房之間采用折形墻體,既巧妙形成左右兩側病房所需的儲藏空間,又縮短了病房寬度,如圖7~圖8所示 。

圖7 病房公共隔墻示意
(3)走道兩側或者盡頭的異形空間、內凹的空間也充分利用起來,用作庫房、工作空間、輔助器具擺放處,使用者可就近儲藏,使用方便,且節約空間,走道空間更整潔完整,如圖9所示。

圖9 充分利用的儲藏空間
(4)在辦公室、處置室、治療室、換藥室等功能用房內部空間設置醫用邊柜高低組合,盡可能高效利用豎向空間,如圖10所示。

圖10 醫用邊柜
醫療建筑是最需要貫徹無障礙設計的建筑類型,設計應盡量避免高差,有高差的地方以緩坡過渡,無障礙出入口、無障礙專用電梯、無障礙專用病房、無障礙專用衛生間等均應考慮。
以診療大樓為例,主入口未采用傳統的臺階與無障礙坡道組合,而是采用1∶20的大緩坡設計,不設任何臺階,極大地方便了病床、輪椅、救護車等自由出入。室內地面設計也講究細節,在面磚鋪貼區域降板50mm,以消解醫院PVC地面與面磚鋪貼地面不同的施工厚度導致的高差。這些都是無障礙設計中值得參考的人性化細節。
在室內有效地運用建筑材料與構造手段,營造舒適宜人的室內聲、光、色環境,可以給醫院的使用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診療大樓為豐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針對不同的空間設置了不同的色彩區,病房設計兩種色系,選用明度較高、色彩純度較低的淺藍色和淺黃色,給醫院的使用者輕快、潔凈的感覺,豐富醫院色彩環境,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護理病房一
病房的窗地比在滿足設計規范的前提下不宜過大,過強的光線反而對臥床病人會產生不良影響。診療大樓靠近外窗內退將近1m作為窗下晾曬空間,再加上靠窗設置通道緩沖空間擴大了病房與窗戶的距離,結合窗簾及病床導軌簾,能大大減少炫光對臥床病人的刺激,如圖13所示。

圖13 標準病房窗戶
另外,柔性材料、隔聲材料與構造手法等可有效防止噪音干擾,優化室內軟裝環境,將之作為優化室內環境的手段。
醫院作為人流高密度集中的場所,垂直交通的便利性也是人性化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研究表明,醫療區電梯服務面積應該在3000~5000m2/部的范圍才算合理[3],一旦電梯的服務面積超出這個數據,電梯就超出負荷導致候梯時間過長。診療大樓地上建筑面積約6萬m2,用于公共空間的服務電梯7臺,每臺電梯服務面積約8500m2/部,電梯服務面積大大超出負荷范圍,因此高峰時段醫院公共電梯廳出現排長隊現象,隊伍甚至會從電梯廳延長至公共大廳,這個問題只能在運營過程中配合樓層分配,實現高層病房的可達。
向往自然是人類的本性,綠化環境能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放松,減輕緊張感和焦慮感,排除患病所帶來的躁郁心情,舒緩醫護人員在特殊工作環境下的精神壓力。注重室內外綠化環境的修飾,是醫院人性化的重要環節。室內盆栽、墻面綠化、陽臺綠化、天井院落、室外座椅、涼亭小品等都可用于營造醫院的生態環境。
診療大樓中的腫瘤病人傷口創面小,可到處活動,但遺憾的是,診療大樓的生態環境并不充分,裙房布局似一塊大餅,沒有設置采光井引入自然采光通風,院內布局也少有盆栽綠植。生態環境的人性化設計可借鑒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在入口門廳、診室、辦公等功能盡量考慮與室外庭院相結合,另在各處室內安插盆栽綠植等,如圖14~圖15所示。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風與隨處可見的綠植,創造了讓人賞心悅目、充滿生命力的人性化空間環境。

圖14 天井院落為醫院營造生態環境
醫院的設計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設計師應緊跟醫院發展的新態勢,探索人性化的醫療空間,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環境,使醫療環境與醫療功能相適應,以幫助病人盡快康復,也給長期使用的醫護從業人員提供健康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