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義

2021年1月29日,劉曉明在駐英大使館接受本刊視頻專訪。
“老兵可以退役,但精神永不謝幕。”1月25日,駐英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任內最后一篇文章《難忘英倫十一載》,在文末借這句英國軍歌名言揮別英倫三島。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半生外交事業的總結明志。29日,劉大使接受《環球人物》記者視頻專訪。31日,他偕夫人歸國,滿懷深情發表致辭:“持節英倫11年,我成為中英關系史上任期最長的中國大使和中國歷史上在一個國家任職時間最長的大使,深感榮幸和珍惜。”
47年外交生涯,劉曉明一路感受著世界外交舞臺的風云變幻、刀光劍影、人情冷暖,而他的身后始終是一個不斷崛起的中國。“在英國,我走遍各大電視臺,在駐英外國使節中上鏡率最高。為什么?因為中國越來越受重視,人家和中國外交官有得聊。”面對英國媒體充斥“傲慢與偏見”的問題,他從不回避,而是選擇有理有據有節地正面應對。
我們的采訪,沒有英國媒體的火藥味,但多了一份離別之際的感慨。即將與半個世紀的外交生涯告別,劉曉明沉浸在五味雜陳而又溫暖綿長的回憶中……
“我在英國干了兩件大事。第一是見證并參與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第二是參與打造一個世紀工程,在英國皇家造幣廠原址興建中國駐英使館新館舍。”11年間,劉曉明參加的活動和主持的工作不計其數,但這兩件大事,最讓他驕傲。
在中國外交史上,英國扮演著復雜角色。1874年,英國探路隊探查緬滇交通,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農歷正月,探路隊不事先通知地方官擅自闖入云南,打死當地群眾,揚言進攻騰越城(今騰沖)。當地群眾奮起反抗,打死馬嘉理,將探路隊趕回緬甸,史稱“馬嘉理案”。隨后,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英煙臺條約》,其中包括清政府賠償20萬兩白銀;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派特使前往英國,當面向女王道歉。
1876年,清政府派兵部侍郎郭嵩燾赴英道歉。“李鴻章覺得專門派人道歉很沒面子,干脆讓郭嵩燾常駐英國。”郭嵩燾因此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清政府成立首個駐外機構,幾年后遷入波特蘭大街49號。“這是一段屈辱的外交史。我經常用它來教育年輕外交官,也以此提醒自己,中國140多年來走過一條怎樣的路。”
斗轉星移,百年滄桑。
中國駐英使館所在地波特蘭大街49號的工作人員已從十幾個發展到上百個,館舍早已不夠用。“僅看這11年,中英兩國人員往來就從100萬增至200多萬。”劉曉明說,隨著國家的強大,打造海外民生工程的任務也越來越重,使館每天的求助電話都會被打爆。
在國內的大力支持下,駐英使館拿下了原英國皇家造幣廠作為新館舍建造地。2018年5月,劉曉明站在皇家造幣廠前,主持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新館舍房產交割儀式。他意味深長地說:“皇家造幣廠(Royal Mint Court),簡稱RMC,也可解讀為‘中國的不朽之作(Right Monument of China)。站在新館舍前,我深深感到,這就是屬于中國的時刻(Right Moment of China),是‘中國的不朽之作。”

位于英國皇家造幣廠舊址的中國駐英使館新館舍。
“我是新中國第十一任駐英大使,前面有很多老一輩外交家,現在我的‘前任又多了一個牛頓,因為他曾當過皇家造幣廠廠長。”劉曉明笑著說。新館舍背后,是中國人的尊嚴與榮耀。皇家造幣廠本身就是歷史古跡,周圍還坐落著包括倫敦塔橋在內的諸多文化遺產。“歐洲第一個中國城在英國的利物浦,那時候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都是跑出來逃難的。”新館舍竣工后,不僅將成為中國新時代海外形象的象征,而且將成為倫敦的新地標,“能選擇這樣一個地址作為館舍,只能說中國真是‘牛!”
從波特蘭大街49號到皇家造幣廠,中華民族從內憂外患走到揚眉吐氣。劉曉明的外交生涯,參與并見證了中國外交從弱到強,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從無到有,日益走近世界外交舞臺的中央。
1970年,劉曉明進入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學習。那是一個世界外交舞臺瞬息萬變、風云際會的年代。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同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劉曉明至今還記得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松時的講話。“那個講話后來成為我們大學學習的教材,周總理的翻譯是唐聞生女士,她清脆的聲音、純正的美式英語,給校園里的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后來,劉曉明見到了唐聞生,并交流那段經歷。更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多年后擔任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長,成了唐聞生的繼任者。
1974年大學畢業后,劉曉明被分配到外交部。不久,他就到北京北郊的五·七干校勞動學習。所謂“北京北郊”,就在北京立水橋附近,現在已遍地高樓。那是一段讓劉曉明終生難忘的時光。“畢業生社會經驗不足,特別是沒有農村插隊經歷。那段經歷培養了我的意志,形成一種艱苦奮斗的作風,同時了解了國情,讓我更加務實。”白天,劉曉明和同事們修豬圈、拉石灰。“記得拉石灰要開敞篷車,頭戴風鏡,干完活兒后,全身都是白灰。”結束一天的勞動后,還要學習,在邊干邊學的環境中,這一代外交人更加深刻理解了周總理對外交人員提出的“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十六字方針。
一路走來,中國外交官底氣越來越足,依靠的是日益強大的祖國。“11年間,中國已經是英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20倍,中國對英國的投資也增長了20倍。舉一個例子,我去年出席了河北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公司的儀式,這次收購讓3200多英國人避免了失業。對這3200多人來說,中國解決了他們的生計。”所以,英國越來越關心中國的發展了,“前不久,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中央提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英國人也非常感興趣,因為中國越來越和他們息息相關。”
11年來,劉曉明在英國發表700多次演講,給英國各大媒體、報紙撰寫170多篇文章,接受各類采訪170多場,在使館舉行了10余場中外媒體記者會。劉曉明說,這些既和他積極努力介紹中國有關,也與英國各方面需求有關。英國民眾對中國缺乏了解,甚至有很多誤解。“過去,講到香港在什么地方,一些英國人居然會到英倫三島的地圖上找,但怎么也找不到,可見他們對中國和中英關系歷史的了解是多么少。”
“即便網絡再發達,也不能替代人與人的直接聯系。說到底,外交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劉曉明經常和年輕外交官談到“交涉”的能力,“一些事情需要我們在一線推動,關鍵時候要見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在英國,劉曉明交了很多朋友。離任前,由于疫情不能一一當面告別,但他收到了雪片般飛來的送別信。一些主流媒體也向他發來采訪邀約。
劉曉明在英國媒體上的表現經常贏得國內觀眾的歡呼。幾乎每一年,他都有闡釋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重大敏感議題的力作。
2014年,中日關系緊張,英國媒體成為兩國大使辯論的戰場。劉曉明撰文,把日本軍國主義比作英國民眾熟悉的“伏地魔”,直擊人心。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邯鄲學步,也稱中國為“伏地魔”。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兩人同臺辯論,劉曉明欣然應允。林景一卻只接受分別采訪,不與中國大使同臺對質。1月8日,BBC先采訪林景一,他稱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并為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執意修憲和參拜靖國神社詭辯。劉曉明引用丘吉爾名言:那些忘記歷史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他通過史實和法律嚴正聲明,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當天,劉曉明接受BBC《新聞之夜》專訪。面對主持人質疑中國軍費,劉曉明說:“中國的人均軍費僅是美國的1/22,是英國的1/9,而且中國軍費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
2016年,“南海仲裁案”升溫。6月9日,劉曉明接受英國路透社全球新聞主編等采訪時,一名記者問:“你能否向美方保證中方沒有在黃巖島進行島礁建設的計劃?”劉曉明反駁:“我們為什么要向美方做出保證?……這是中方自己的領土。”
2017年6月29日,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劉曉明接受BBC《今日》專訪。主持人稱20年來香港人權、普通法體制、獨立司法權一直受到侵蝕。劉曉明反問:“20年前,香港有選舉嗎?港督是選出來的嗎?”
2018年,美國執意掀起貿易戰。4月11日,他在《衛報》發表的《打貿易戰損人害己》中說,歷史一再證明貿易戰沒有贏家,中國采取反制措施既是為了捍衛自身合法權益,也是為了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且中方談判磋商大門始終敞開。

1999年,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中)和時任駐美公使劉曉明(左)前往白宮交涉。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就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寫下哀悼遇難者的話。
2019年5月,劉曉明回國述職期間赴深圳考察,并訪問華為公司。6月12日,他接受BBC《新聞之夜》采訪,主持人問:“英國不選擇使用華為會有什么后果呢?”劉曉明說:“如果這樣,英國還能保持開放嗎?英國還能為中國企業提供友善的營商環境嗎?”
2020年4月28日,劉曉明接受BBC《尖銳對話》采訪,面對新冠病毒源自中國、中國政府隱瞞真相、中國應當道歉等指責,他詳細列出中國抗疫時間表,以事實說明中國以最短的時間通知了世界衛生組織,并與世界共享病原體、病毒基因序列等關鍵信息。
“有的記者是想跟你探討,深入挖掘、了解內幕。但有些人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確,他們對你的解答不感興趣,就是故意給你設套、讓你難堪。”劉曉明說。
“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有差距”,劉曉明深知,越是這樣,越需要有人走上西方媒體。這種有勇有謀獨闖“龍潭虎穴”的氣魄,正是劉曉明的魅力所在。多年來,他總結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十二字標準”。首先是“聽得到”,讓每個角落的英國民眾都能聽到中國聲音;其次是“聽得懂”,不能對英國觀眾只講概念,否則會認為你是在“宣傳”,要用人家聽得懂的語言講我們的故事;第三是“聽得進”,用各種方式,讓觀眾有興趣聽、愿意聽、聽得進去;第四是“聽而信”,讓觀眾真正信服中國是機遇,不是挑戰。

2020年7月19日,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安德魯·馬爾訪談。
“世界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也有人有疑慮,中國強大之后,到底要干什么?反華勢力借此對我們污名化,制造各種關于中國的謬論。他們越是貶低我們的政治制度,我們就越要講好中國故事。”劉曉明將中國故事歸納為“三加一”,即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加中英合作的故事。

2 0 1 9 年11月26日,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尖銳對話》采訪。
讓西方民眾相信這些故事,就要讓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2004年到2005年,劉曉明在甘肅省政府掛職。他看到,在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很多老百姓吃水都困難,只能靠修水窖凈化雨水。山區的孩子上學要走很遠的路,有的貧困到面臨輟學。“不能一提到中國,就想到上海、廣州這些城市,而是要讓國外民眾看到更大的中國。”他經常對英國觀眾講,雖然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GDP質量還不高,“中國人要過上和英國老百姓一樣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兩年國際形勢日趨復雜,英國媒體針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越來越多,劉曉明受訪頻次不降反升。一些記者在拋出一個敏感問題后,只給他很短的時間回答,然后就強行打斷、插話。此時我們經常聽到劉曉明說“請讓我把話講完”,然后繼續論述。主持人還經常混淆概念、岔開話題、無中生有。“這時你也可以拂袖而去。但這樣做,英國觀眾一是覺得你理虧,二是覺得你沒有氣度。”劉曉明說,自己應對這種局面有“三套武器”。
第一是長矛,“主動進攻,告訴他們中國的實際情況,政策和立場是什么”。第二是盾牌,“上臺之前,你不知道他們要問什么,面對刁鉆的問題,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炮彈來應對抵擋”。第三是匕首,“短兵相接,主動反問。比如有人糾纏新疆問題,我就反問‘你去過新疆嗎?他一下就愣了,語境馬上變成我向他介紹新疆。他會問‘我能去新疆嗎?我說當然歡迎你去,希望你帶著誠意而不是偏見去。”
這些“武器”是為了應對記者的“冷箭”,而劉曉明的最終目的,還是“化干戈為玉帛”,將尖銳問題變成西方民眾了解中國的機會。“中國不是十全十美,我們歡迎各界善意的批評,但不能接受惡意攻擊。”劉曉明說,在即將離任之際,一些西方媒體給他扣上了一頂“中國戰狼鼻祖”的帽子。“而我說,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必須要有戰士和它們斗爭,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
此時,劉曉明已回到祖國。半個世紀中,他有28年在全球四大洲的贊比亞、美國、埃及、朝鮮、英國5個國家常駐,人生也留下許多遺憾。
外交官和家人聚少離多,忠孝兩難全。首次常駐美國時,劉曉明的岳父去世,他和夫人沒能見到最后一面。第二次常駐美國任公使時,他的父親病危。當時正趕上朱镕基總理訪美,完成接待任務后,他回國時父親的后事都處理完了。持節英國期間,他的母親突然病重,他在電話中對老人說:“我這就爭取回去看您。”但僅兩小時后,母親就與世長辭。“由于駐外,父母在世,我們無法盡孝,即便走了,也不能好好送行。”當劉曉明終于回到這片他熱愛并終生捍衛的土地上,早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第一次常駐美國時,劉曉明和1歲半的兒子告別。后來,他只有過一次兩個月的回國休假。“兒子看到我根本不認識,我去抱他,他不讓抱。”而當劉曉明結束休假,啟程返美時,兒子又抱住他不放。等劉曉明再次回到祖國時,兒子已經6歲了。
看著當代外交官可以攜父母和孩子隨任,劉曉明非常羨慕,也為他們高興。有親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只有祖國強大,才能給遠在他鄉的外交官更多關懷。受到關懷的外交官則更加忘我地工作,不辱使命。1月25日,劉曉明在離任招待會上用莎士比亞名言做結束語:“歡迎是永遠含笑的,告別總是帶著嘆息。”嘆別英倫三島后,這位縱橫半生的共和國外交使節踏上了歸途,祖國母親和國人正滿含微笑……
劉曉明,1956年出生,廣東人。1974年從大連外國語學院畢業后,進入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世界四大洲的贊比亞、美國、埃及、朝鮮、英國5個國家常駐。2009年,擔任中國駐英大使。2021年1月31日,結束任期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