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在對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解讀和闡釋外,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文本進入了批評者和研究者的視野,比如古典詩詞學者劉學鍇先生新出版的文集、陳布文先生的小說《假日》、王曉明先生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等。劉先生的文集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為古典研究尤其是唐詩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學術榜樣,它的價值主要是面向古典研究界,但也延伸到了普通讀者,比如劉先生的《唐詩選注評鑒》,就是眾多唐詩愛好者在新世紀遇到的最佳參考,其地位堪與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相提,我的書架上已經有它們的位置了。李兆忠先生愛屋及烏,在深入研究張仃的同時,把研究拓展到張仃愛人陳布文先生,這期他就把陳的《假日》這篇看似平淡小說的魅力挖掘出來,讓讀者看到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普通家庭婦女的情感困惑。王曉明先生的《魯迅傳》修訂后再次出版,被認為不僅僅敘述的是魯迅,也是王曉明個人精神氣質和他那代人精神困境的真實寫照。作為編輯,同時也站在讀者的角度,本期幾位學人對這幾部(套)新鮮文本的解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也想走進這幾部作品。
美國文化史家雅克·巴贊爾在《文化:高雅與枯燥》(《我們應有的文化》,嚴忠志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文中重提學術研究的作用,他認為學術研究的“做法是給有價值的事物的積累帶來秩序和明晰性”,“學術研究可以重新發揮其適當作用:確定可供閱讀的文本,解釋任何藝術中的晦澀難解之處,消除任何藝術中的含混之處……這類任務要求很高的鑒賞力和識別力,需要有修養、愿意做某些單調乏味工作的人投入精力,以便給藝術瑰寶配備應有的鑲嵌底座”。按照巴贊爾的說法,本期幾位學人對這些新文本的解讀,首先讓讀者在頭腦中對這些新文本有了“秩序和明晰性”,而這是由他們自身的“鑒賞力和識別力”以及“愿意做某些單調乏味工作”決定的。
作為編輯,遇到和發現巴贊爾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成果(“給有價值的事物的積累帶來秩序和明晰性”)是其使命,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不斷去否定一些不能帶來“秩序和明晰性”,也就是巴贊爾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充滿術語和偽技術行話,這形成了虛假的深奧性,給反證造成障礙”的學術研究文章。我特別認同巴贊爾的主張,即“應該給批評活動注入謙恭的心態”,讓學術研究“認識到它自身從屬于藝術的角色,僅僅需要臨時發揮作用”。說得更通俗點,就是學術研究是一個橋梁,它的作用是通過介紹和解釋把讀者導向“藝術”及其文本,而不是把自己變得“深奧”,從而阻礙了讀者通往藝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