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也有人說,命運決定性格。對于秦觀,可能兩者皆而有之。
出生于江蘇水鄉的秦觀,性格溫和,感情細膩,敏感多情,是典型的江南才子。但命運一次次的打擊,把他錘煉成了一名憂郁的詞人,一個“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游子。
他一生走遍了天南海北,所到之處都留有詩篇,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秦觀,感受其浪漫坎坷的一生。
如果把宋詞比作絢爛多姿的繁花,被譽為“婉約詞宗”的秦觀則給宋詞增添了一股神韻。秦觀的詞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味道:“漠漠輕寒上小樓”的傷春,“寶簾閑掛小銀鉤”的情致,“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歡喜……秦觀年少喪父,歷經坎坷,能與亦父亦兄的恩師蘇軾相識,大概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久別重逢。
秦觀生于北宋年間,其家庭雖算不上富裕,但父親從小就把他送去私塾。不幸的是,秦觀15歲這年,父親去世,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秦觀希望通過科舉改變人生。30歲那年,他第一次參加科舉,然而,才華橫溢的他卻落榜了。秦觀繼續發奮,傾慕蘇軾才華的他萌生了拜師的想法,雖然彼時蘇軾被貶至黃州,但他不怕被連累,一心想得到蘇軾的點撥。
蘇軾對秦觀的才華早有耳聞,當秦觀拿著自己最滿意的作品《黃樓賦》去見蘇軾時,蘇軾贊賞有加,收他入門下。在蘇軾的鼓勵和指導下,36歲的秦觀終于高中進士。盡管被授予的官職不大,但秦觀很滿意,時常和蘇軾等師友在汴京唱和。然而,恩師蘇軾在朝堂受到排擠,身為蘇軾門生的他沒多久也開啟了被貶生涯。一貶再貶,秦觀從杭州被貶至偏遠的南方,依舊十分掛念自己的老師。他從沒有怨恨蘇軾連累自己,時常給同樣被貶的蘇軾寫信,在安慰他的同時傳達對他的思念,以及期待重逢的心情。
51歲這年,秦觀經歷舟車勞頓,終于見到了飽經風霜的恩師蘇軾。秦觀老淚縱橫,揮筆寫下《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或許他們都料到這次分別之后“后會不知何處是”,在這場落難相會中,二人愁容滿面。果不其然,告別蘇軾兩個多月后,秦觀在被貶滕州的途中病故,蘇軾得知消息傷心不已,次年在常州與世長辭。
如今再讀秦觀的“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人們既哀嘆他一生的坎坷,又欽佩他自身難保時仍感懷恩師的真情。
拾遺風物志
放學君:2021年的第一期,很榮幸邀請到婉約派詞宗秦觀前來做客。大寒已過,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到來了。請教秦觀老師,這樣的節氣古人有什么習俗?
秦觀:古代有“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的說法,要求人們大寒時節注意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防被寒氣所傷。可事實上,雖是農閑時節,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迎接新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這時,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喝粥、縱飲、掃塵、糊窗、趕集等等。
放學君:今天科技發達,我們有了全天候保駕護航的空調君和專治天寒地凍的羽絨戰斗服。但在古代可沒有這么強大的裝備,那你們的御寒絕招是什么呢?
秦觀:哈哈哈,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考一考你,你猜古代一般平民御寒穿什么衣服?
A、皮衣B、棉衣C、紙衣
放學君:冬天有貂衣、狐裘護體的一般都是貴族,在宮廷劇中我時常看到。棉衣似乎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開始普及的。所以,答案是C嗎?那古人也太可憐了吧!
秦觀:放學君答對了。對于古人御寒,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棉衣。但棉花在古代可不是一直都有的,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海南太守在漢武帝時期才向中原進獻棉布。雖然有棉布了,但屬于皇貢,以致于到了唐朝,北方還只是把棉花當做奇花異草來欣賞。到了宋朝,棉花種植才多起來。那時有個叫黃道婆的婦女改進了海南的綿織技術和棉紡車,棉布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但這時的種植量還是不夠的。
一般平民御寒所穿的紙衣,并不是現代人理解的“用紙糊的衣服”,而是以植物球莖為原料制作而成,其韌性強,能御寒,還自帶防蛀功能,比一般衣物強很多。
放學君:原來如此,長知識了!
秦觀:除了衣服,另一個重要的保暖措施就是房子。古人的智慧可是不能小覷的,即使那個時代只有最原始的火,他們也能給你造個“空調”出來。這個“空調”就叫“火墻”。就是用兩塊筒瓦相扣成筒,包在墻的內側,與灶連通,火墻下挖條火道,并在殿外廊檐底下筑一個添火的炭口。只要在炭口燒上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整個屋子。只是這個“空調”只有貴族才用得起,對于一般人而言,也只能烤烤炭火,甚至取來灶灰取暖。
放學君:嘿嘿,其實我還知道一個古代的取暖神器!
秦觀:哦?是什么?
放學君:那就是酒啦!從唐朝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到元朝方回的“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都能看到古人對酒這一取暖神器的鐘愛。
秦觀:沒錯,沒錯!哈哈哈哈。
身份:北宋著名詞人,儒客大家。
字號: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
成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詞馳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代表作:《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