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媛 智璇
摘要:文章從中國傳統園林造園方式和彌漫空間的概念入手,選取數個中國傳統園林案例,探索人與物質、空間的關系,分析中國傳統園林中彌漫空間的營造手法,最后得出結論,即現代建筑理念彌漫空間是對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營造的提煉,在空間的轉變和過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對當代景觀空間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園林;彌漫空間;意境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3
彌漫空間以意境為主導,以情感為依托。這種空間所表現的是一種超越形式、模糊邊界的狀態,提供的是一個可以帶來獨特體驗并引人深刻感受的場景。正如中國傳統園林中意境的營造不僅涉及環境客體,更涉及鑒賞主體——生活在其中的人。園林中環境客體存在的目的并非陳述空間本身,而是在形式中滲透著人隨之波動的情感[1]。
1 園林意境與彌漫空間
意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國傳統園林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且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意”之優雅、“境”之深邃的追求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由來已久。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的營造手法可從物態、時態、形態三個角度進行闡述。物態之境通過物的素材、物的比擬、物的感知實現,時態之境主要是指園林意象在同一場地不同的時間段、不同氣象、不同季節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感受,形態之境可分為空間延伸和空間虛化。空間延伸主要體現在園林景觀的布局和建設上;空間虛化即通過側影、陰影等創造出靜態空間的動勢,增加空間的光影關系[2]。
現代建筑師魏娜提出彌漫空間這一現代建筑空間理念。“彌漫”一詞取自《墨經》中的“久,彌之異也;宇,彌之所也”。“彌時異”即包括所有不同的時刻,“彌異所”是指東西南北不同的方位和場景。時間與空間是同時存在的,當空間中的主體發生變化時,空間中與之相伴的鑒賞主體也隨著感受認知的變化而變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彌漫”一詞可以解釋為“布滿”“漫遠”“到處都是”,英文最好的翻譯是“Suffuse”。傳統意義上,建筑空間被描述為封閉空間“Enclosed”,其定義了建筑空間的形態[3]。“空間”這個詞的構成也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這里以老子所說的“無中生有”去解釋這一理念,“有中生無”或“無”的概念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虛無”指的是空間中的空無,而不是虛無。它表達了積極的意義、功能、行為和可能的審美觀念,可以說是境生象外,得意忘形[4]。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空間設計更應關注個體在精神上的享受,彌漫空間強調“個體”的體驗或許和中國傳統園林營造的緣由強調“鑒賞主體”是契合的,因此彌漫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園林中意境營造的傳承和發展。
2 人與物質、空間的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空是與豐富相對立的品質,但是在彌漫空間理念下指的是設計不僅要關注表達方式或風格,還希望達成思想層面的建構[5]。個體意識是空間體驗的載體,個人情感是空間意境的顯現。意境需要通過能被感性認知到的物質呈現,感性認知又是場景碎片化的心理活動。而碎片化的場景與點狀的時間創造了時空的空白。空隙最終為個體意識提供了生成空間。
2.1 人與物質
在彌漫空間中,空間中的物質相互組成空間場域,與空間場域發生互動的人使空間不再是簡單的圍合體,空間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那么人與物質共同組成的場域,物質與人產生交叉形成個體的經歷和體驗,場域里個體經歷都是自我的、實時的,場域與人的情感也是相聯系的,自始至終相互貫穿。
因此,空間設計可以理解為個人經驗與物質之間的關系。中國園林中常見的構成要素有亭、臺、樓、閣、山、水、石,這些要素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要素的形態也不是空間創造的目的,是它們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間場域給予鑒賞主體以情緒、感受,引發意蘊性的情感空間即空間被賦予了意義[6]。以留園為例,進入園中,景物沒有盡收眼底,而是先穿過并不寬敞的廊橋和小庭院,一直到古木交柯處,視野開始擴大,園中水池亭閣透過北面的漏窗隱約可見,南面有小景觀兩三處。接著山池景物開始逐漸顯露直至盡收眼底,給人豁然開朗之感。園林正是通過設計這樣的個體經歷和場域的關系來激發參觀者的想象的,以待引起共鳴。從結果上來講,無論是中國傳統園林中的意境還是當代設計理念彌漫空間的營造,目的都是達到一個理想狀態,前者是自然,后者是賦予人情感的建筑空間。
2.2 人與空間
空間中的第五維度是在第四維度——時間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此基礎上人與空間的關系不是被動的,是感官參照下的時間流動性所帶來的互成一體的狀態[7]。人的六感可以概括為感覺和知覺,進而形成感性審美和審美表象,審美表象與感性審美互通又是合乎目的性的意象與主體形象的結合,在園林中,某個地方不會一覽無余,而是通過各種營造手法,如“以小見大”“移步異景”等牽引人的六感,使人全身心參與到空間中產生聯想和想象,生成空間體驗。
3 中國傳統園林中彌漫空間的營造
中國傳統園林講求意境,希望觀賞者能在有限的觀賞范圍中產生更多的聯想與想象并一步步前行。前面說到將彌漫空間視作由各個方面引力構成的引力場,因此空間中的物質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隔斷,這些物質對人具有吸引力,使人在場域引力和自我好奇的推動下前行,前行中物質的差異使人在特定時間產生自我體驗和感受。將彌漫空間理念放到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的營造手法中進行分析,也就是將現代建筑理念與傳統景觀意境論結合,探索當代景觀設計意境的營造手法。
3.1 感受的路徑
彌漫空間講究人與物質和空間的互動,設計路徑時,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心理知識,激發人的情感,銳化人對環境的感知,設計各種人與人的交流機會,因而產生復合路徑。復合路徑包含人的瀏覽路徑、水景路徑、建筑及植物分配路徑,路徑之間相互穿插,形成多條感情線索。
復合路徑強調感受線索,該線索分為兩條:動線是以使用者的行為為中心,研究一系列空間移動和行為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感官變化的場景;視線是以使用者的視覺為中心,研究和動線平行但又通過視線關聯的場景。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物質在空間中隨著時間流動,動線與視線隨游覽路徑的變化而變化,通過相互關聯、平行、交錯和隔斷將看似沒有關聯的景觀、建筑等連接成整體,交相輝映中加上主體的主觀感受生成空間意境。以蘇州園林中的滄浪亭為例,空間中的水池周圍有多條廊道,廊道中有近百種漏窗,游人不斷游走,不斷透過漏窗看到不同的風景,從而生成不同的情感反饋,不僅突破了傳統院墻的封閉性,而且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再以網獅園為例,園中的建筑物偏多,但是靜中仍有動感,這種感覺體現在將建筑物視作靜景,將園中的水池視為動景,動靜中包含水流、魚游、風吹以及樹影花影,建筑路徑、水景路徑相互遮映,分離—重疊—再分離,如此循環,讓人流連忘返。
3.2 引力互生
引力互生是指通過對空間的先抑后揚,對路徑的引導與轉折,對視線的疊加與遮擋,通過顯、隱、露的方式,使游覽中的人逐漸發現空間的焦點。蘇州留園是引力互生的代表性空間。進入留園,門廳比較寬敞但接著是兩道狹窄的入口,到古木交柯至綠蔭一帶,形成視野開闊的空間高潮,接著一個個景區空間開合,大小、方向、光線虛實變換,建筑群組疏密有致,園區分為四個不同的景觀區域,景觀區域之間通過廊橋連接,雖以墻壁隔開,但空窗、漏窗、洞門讓各處景色相互滲透,賦予了留園更多的變化,整體達到了曲折有法、欲揚先抑的藝術境界。
3.3 分散的引力場
要實現空間的豐富性,其決定性的因素是將景觀元素根據功能需求放置在適當的位置。但“空間感”與“豐富性”是相互促進,相互牽制的,因此設計者會選擇進行分散布置。分散就意味著將大體量切割為多個小體量,即多個小的引力點分散布置,并且在有需求的情況下通過顯性、隱性的方式安排[8]。分散的引力場就是將空間體的界限打破,在有限的空間內運用多樣手法豐富空間的內容。這在中國傳統園林的營造上表現為“巧于因借”。
借景方法根據間距、時間、地點、視點等可以分為直接借景和間接借景。根據借景對象可以分為借實景、借虛景,還可分為借人、借山、借水,此外還有借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突破環境間的界限、各種景觀元素的相互滲透,不斷產生新的景觀,以有形和無形的場景,觸發觀眾的感情[9]。無錫寄暢園就是遠借的典型實例,站在寄暢園中的長池處,由北向南望,可眺望到惠山,將此作為園外大景,東南方借錫山塔景,重巒疊嶂,相得益彰。鄰借以蘇州拙政園里的宜兩亭為例,宜兩亭位于中園和西園之間,該處的設計巧借地勢,為中園、西園相互觀景營造了情境,借亭入景和借景入亭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遠看山水木石,還可俯視湖光粼粼,別有一番風趣。
3.4 引力削減
引力削減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將空間入口的邊界在形式上進行模糊處理,這樣的設計方法使內外空間自然銜接,也起到了引導游客的作用。穿過頤和園的東宮門,是一片宮殿建筑區域,這里是相對封閉的院落,呈現莊嚴肅穆的風格,但因是園林中的宮殿,又與皇宮不同,須和園林風景相協調。因此對該空間的處理采用了一些過渡性設計作為銜接:在與宮殿區和風景區相連的仁壽堂的南側,堆了一個小土堆,而不是以平常的墻面為庭院邊界,這就在宮殿區相對封閉的空間中留下了一點似隔非隔的靈活邊界空間,使宮殿區和山水區既自然貫通,又各成異趣。它引導游人信步走來,不經意間進入另一種風格的空間環境,既有豁然開朗之境,又無生硬造作之感。
3.5 時間變遷
彌漫空間理念強調空間中的時間性,通過觀察光影變化、氣候變化、四季變化組織空間。比如在不同時間,光照方向、溫度不同,空間感受也不同,空間因這些感受變化而相互組織聯通,這能讓我們聯系到園林中的時間維度[10]。在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通過物景,即植物、建筑、山水的時間性強調空間意識[11]。植物因四季的變更而變化多端,園林因植物的變化而在每個季節呈現不同的狀態。如江蘇揚州的個園,竹林、石筍、堆山疊石、金色秋葉,將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觀收入園中,不同時期的植物呈現的顏色、光影不同。還有以植物命名體現園林中時間的變化,如蘇州拙政園中的“雪香云蔚亭”“荷風四面亭”“待霜亭”。建筑也具有時間性,相對于植物的四季變化而言,它是靜止的,但是因為它獨特的建筑形態,對于人而言,它也可以是動態的。在園林的曲折蜿蜒中不斷轉換空間、不斷發生變化,使觀賞者游覽其中忘記時間。在山水方面,古代學者隱士講求寄情于山水,但將大山大水搬到私家園林顯然不現實,將這些真山真水移至私家園林,能做的就是假山假水,以自然山水為原型,再造庭院景觀,以便結合園中植物、建筑體會四季變化、光影變化、朝暮變化、空間變化,更好地營造園林意境,滿足心理需求。
4 結語
越來越多的消費升級模式呼應著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大群體環境的趨同、過度的聚集和強勢對象的聲音壓抑和掩蓋著人心靈的聲音。人們對空間的美感是一切感官刺激形成的統一場域,關注小群體和個體在空間中的個性是當代景觀空間設計的一個關鍵點。現代建筑空間理念彌漫空間關注的是人與物質共同組成的場域,基于當今社會狀態尋求古今人對于空間需求的切合點,表達方式上從三維空間展開到四維空間、五維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營造手法的繼承和發展,以便借鑒古人智慧,更好地建立當代社會人與空間情感上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任曉紅,喻天舒.禪與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言實在出版社,2006:50-70.
[2] 蔣金玲.世界·生命·藝術意境之關系:從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談起[J].安徽文學,2009(4):119-120.
[3] 魏娜.彌漫空間[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09:10-20.
[4] 趙士豪,李瑤偉,王錦.中國古典園林中道家思想“無”的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4(5):38-44.
[5] 魏娜.彌漫空間的理論和實踐[J].城市環境設計,2014(7):149-151.
[6] 吳家驊.景觀形態學[M].葉楠,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0:134-158.
[7] 張春彥,王玫,王其亨.“流觀”與中國傳統景觀空間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21,37(2):130-133.
[8] 楊云峰,熊瑤.意在筆先、情境交融: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營造[J].中國園林,2014,30(4):82-85.
[9] 宗白華.美學散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80.
[10] 華海鏡,鄭青青,金荷仙.園林中的時間維度[J].中國園林,2019,35(8):45-48.
[11] 李麗媛.從物境到意境:論景觀意象得層次性[J].美術大觀,2011,36(9):125.
作者簡介:李麗媛(1982—),女,河北宣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智璇(1995—),女,山西晉中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364650190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