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楊茂川
摘要:成都休閑文化在歷史的沉淀中擁有了十分濃郁的地域特色,富有內涵的同時也深受成都人的喜愛。文章研究成都休閑文化的內涵以及來源,分析成都餐飲空間現狀與問題,并指出設計出路。在分析研究后嘗試提出新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路,希望成都休閑文化與餐飲空間的結合,能夠產生更大的研究價值,能夠使設計的空間環境更具魅力。
關鍵詞:餐飲空間;成都休閑文化;道家思想;川西林盤
中圖分類號:TU2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0 引言
休閑文化作為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對外宣傳城市形象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成都休閑文化深含當地人民千年的智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研究和傳承成都休閑文化有助于學者們更深入地了解成都這座古老的城市。而成都休閑文化中最燦爛的一部分當屬美食文化,“食在成都”是人們對成都的第一印象,這離不開成都人在發展美食文化上的多年努力。當地人常年舉辦美食節活動,他們會在大型廣場舉辦臨時美食活動,吸引外地游客;同時,他們還打造了許多美食旅游街,如寬窄巷子、錦里等具有特色的固定美食街。此外,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不乏各式各樣的餐飲空間,飲食產業發展潛力無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休閑時間的增加,餐飲空間早已成為當地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以及外來游客感受成都文化魅力的場所。因此,將成都休閑文化應用于餐飲空間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成都休閑文化概述
成都休閑文化是指成都人在閑暇時間經過充分自由選擇,或純粹是興趣所致,不斷對娛樂進行探索而衍生出的地域文化。成都休閑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該文化能夠充分體現出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生態度的思考。而這種文化讓成都成為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因此每年都吸引許多人才在此扎根。糾其來源,主要是三點:道家文化、林盤文化、社會習俗。
1.1 本土宗教道家文化
道教源于成都,對當地人的生活態度有深遠的影響。道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三點:天人合一、返璞歸真和無為而治。萬事萬物以“道”為核心,皆順“道”各適其性地變化發展,自生自長、自榮自衰、無人干擾。順其自然,遵循自然發展,減少人為干預,尊重萬事萬物的自然形態[1]。這種思想在成都人的生活態度中有明顯的體現。他們在生活中追求安穩,“小富即安”最能夠概括其生活理想,喜歡自然發展的狀態,遇挫后會坦然面對。因此成都人民開創的大部分娛樂方式,都體現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愿景。例如,在竹林里喝茶,吹著河邊涼風打麻將,曬著太陽掏耳朵。并且在成都人的休閑生活中,靜態休閑多于動態休閑,相對于跑步、打球、登山等休閑方式他們可能更愿意喝茶、打麻將等。當地人認為,生活節奏慢下來,才能仔細品味生活的美好。即使是夜晚,成都人也在不緊不慢的江邊燒烤中、咕嘟咕嘟冒泡的火鍋前、放著舒緩音樂的酒館里,上演著慢節奏、寧靜、不爭不搶的生活劇。
1.2 川西林盤文化
川西農居不斷演變,形成川西林盤文化。川西林盤指的是川西平壩上隨田散居的鄉村居住模式。一戶為一個單元林盤,這其中包括林地、屋舍、道路、河流、農田、田埂以及河塘這幾個構成要素。是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村聚落形態,通常以姓氏(宗族)為單元,呈點狀分散分布,形式上屬于典型的自然村落[2]。
受地形和農耕條件的影響,林盤不同于其他地方需要依山傍水的“旱地聚居”的生活模式,它因地制宜,依林面水。成都平原山地少,竹林代替山地,加上門前的小河,形成了獨有的林盤文化。這種景觀思維跟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是吻合的。即使現在很多人住在高樓,古人留下的關于林盤親近自然的思維依然存在于現代人的大腦中。由于林盤文化的農俗遺留,在成都人的休閑場所中,也缺不了“竹林”。此外,還有“傍水”,雖然不是大江大河,只是門前溪流或者河塘,也使水景觀在休閑場所中較為常見。
1.3 社會習俗
成都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歲月的沉淀使該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如今,成都休閑文化中主要有三大主題:玩、吃、游。玩,如麻將,上至80歲的老者,下至20歲的青年,多鐘愛此娛樂方式。又如喝茶聊天,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以茶會友,他們不一定要在高端場所喝高檔茶,只要能夠聊天,隨處皆可飲茶。此外,常見的娛樂方式還有釣魚、唱K、聽戲等等。吃,成都美食文化遠近聞名,美食小吃的種類數不勝數,不管是民間小吃還是豪華大餐,成都人對此皆有研究。美食文化深植于成都人的心中,他們走到哪里都不忘尋找美食街。游,最典型的便是農家樂,從郫都區的農科村的初級形態農家樂,到三圣鄉、都江堰、龍泉驛的成熟農家樂,都已被視為新農村游玩綜合體[3]。
2 成都餐飲空間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2.1 成都餐飲空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餐廳不僅考慮到了顧客的用餐需求,還能滿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成都地區的餐廳數量逐年增多,種類也越發多樣,出現了許多新類型的餐廳。餐廳類型按照區域劃分較為明顯,如市民餐廳、旅游餐廳、休閑餐廳、融合餐廳等。尤其是休閑類餐廳,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據統計,休閑類餐廳約占成都餐廳總量的30%。如今成都的餐飲空間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用餐需求,還要滿足消費者的宴請需求、交友需求、精神需求等。這不得不使設計師開始更多地尋求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氛圍烘托,也是對設計師的設計水平更大的考驗。
2.2 成都餐飲空間存在的問題
部分成都街邊的特色餐廳缺乏設計感,只是簡單地堆砌成都文化中的一些代表符號。例如,某餐廳為了體現川劇特色,直接在空間里堆放臉譜圖案,沒有拆分和抽象提取,不具有設計感。而有些川菜館除了干凈衛生的條件外并沒有更多的空間特色。典型的裝飾為單色白墻上貼著一張醒目的價目表,玻璃隔墻上貼滿黑體文字作為特色菜介紹,原木色的基礎款桌椅,不能襯托菜品美味的較為平面化的光源。餐廳老板只使用最基礎的裝飾材料,按照日常簡裝來開店。
此外,部分農家樂多隨意由當地施工隊搭建,存在布景單一、功能分區不明確、硬件簡陋、服務不規范等問題。因此從2019年起,有些管理不規范的農家樂遭到了強制拆除[4]。
2.3 成都餐飲空間的出路
地域文化應用于餐飲空間的例子并不少見,如何體現空間整體的設計感,需要人們多方面思考。首先,要充分了解文化的本身,從文化中汲取靈感;其次,最好不直接采用具體的設計要素,而是將元素加以抽象并提取;最后,把握空間的整體性,各個設計要素要和諧統一,營造與當地文化契合的空間。作為成都消費最多的場所,餐飲空間需利用這個極大的優勢,發揮更多的文化承載功能,還需要更加重視通過環境的提升打響這張有力的城市文化宣傳名片。
3 成都休閑文化應用于餐飲空間中的設計策略
3.1 設計原則
第一,地域性和大眾性相結合的原則。在保留成都傳統休閑空間特色的同時,也要做到符合大眾對餐飲空間的普遍需求。成都氣候濕潤,多陰雨天,室內潮濕,因此成都的休閑空間多為露天形式,以讓人更多地感受陽光和大自然。因此,設計該餐飲空間的時候可以考慮室內室外相結合的形式,設計露天用餐以及包間用餐空間,露天為主,包間為輔。同時,滿足人們對空間的多樣需求,露天區需體現地域特色,包間區需符合最常見的用餐習慣。適當應用文化中典型的設計符號,避免整個空間處處體現該設計符號,或者為了做出獨特風格而采取怪異要素填入,要留出一定的空間來調和大眾審美。例如,墻面設計無須全部采用成都休閑文化中獨有的竹紋樣,稍加點綴即可。這樣既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空間,又能夠滿足大眾對空間的審美需求[4]。
第二,休閑主導性原則。休閑性占主導的餐飲空間與一般餐飲空間有著較大的區別,不同于一般餐飲空間的從進門處便能一目了然,休閑餐飲空間在動線安排上講究輕重緩急。首先在視覺上,需要體現一定的探索性和觀賞性,一眼望穿的設計會顯得無趣和急切,可設計一些半遮擋以及圍合型隔斷。其次,空間內的設計細節也要起到烘托休閑氛圍的作用,如舒適的餐桌椅、柔和的燈光、帶有書卷氣的裝飾品等。最后,因為一般休閑類餐廳的消費者會長時間停留,所以休閑需要相對安靜的空間,餐廳宜選在遠離市中心的近郊或者較為安靜的街道上。除了選址以外,還要考慮布局,用餐單元之間需要設有一定的隔斷,以滿足消費者用餐時的舒適距離需求。
3.2 設計思路
第一,道家無為思想奠定空間風格基調。道家審美對成都休閑文化下的餐飲空間設計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道學崇尚自然,減少人為干預,遵循事物原始的形態,尊重自然的樣子。在餐飲空間設計中體現為結構與空間的有無。“有”指的是結構上的實體,即墻面構造、地面形態和吊頂形態等,能夠實際看到的可觸摸結構。“無”指的是抽象的空間概念,由各方面要素圍合形成的虛化概念,如用餐空間、休息空間、走廊空間。實體和虛體通過相互變化,分割、轉換,進而豐富空間種類和使用功能,達到人與空間、空間與空間、空間與環境的自然交融與滲透,讓空間層次變得更加豐富細膩,人們處在環境中,會自然而然地想與這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從較快的生活節奏進入用餐場所后人就會逐漸慢下來,會不自覺地更喜歡細嚼慢咽,真正享受生活帶來的愉悅。
第二,采用林盤的原型組織空間。文章中的餐飲空間采用的是半包圍空間形式,源于川西特有的傳統農耕文化——林盤文化。在林盤空間中,半包圍式矮屋結構十分常見,典型代表為房屋瓦舍三面圍合,第四面采用籬笆、竹叢或者單獨的圍墻作為與外界的分界線,中間形成帶有花卉植物的休閑院壩。在空間設計中,院壩作為主要的用餐環境成為設計重心,除了餐桌擺放外,還要考慮到小型景觀的設計。周圍的房屋可用于后廚、備餐、包間等功能。入口處盡量呈半開放形式,并設置顯眼接待點,以還原川西林盤特有的生活空間形式,令當地人回味兒時自然悠閑的場景,也能向其他地方的用餐者展示整個空間的文化風情。
第三,把“竹”作為主要設計要素。在傳統四川民居中,竹十分常見。因此,在成都休閑空間中,竹是必不可少的設計要素。例如,成都的西村是一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體、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集中發展園區。它秉承“傳統元素的當代表達”建筑理念,大院呈C形半圍合布局,運用了大量竹子作為整個景觀搭建。又如著名景點杜甫草堂,綠竹為草堂中植物最盛者,雖然竹的種類不多,主要為川西本土常見的慈竹,但是營造出了親切自然的意境。可見,成都典型景觀和竹子的使用密不可分。在餐飲空間中,竹除了應用在露天環境外,還能以抽象化的形式用于室內包間設計中。例如,在空間與空間的分隔處采用竹簾、竹韻屏風等要素,烘托出地方民居特色,使整個空間充滿不對稱的自然美[5]。
4 結語
研究成都休閑文化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能夠打開一扇窗,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打破人們對成都只有熊貓、火鍋和小吃的印象。從最傳統的文化思想中取得設計靈感并應用到空間設計中,能夠較為貼切地表達出成都休閑文化中所蘊含的空間氛圍,并引起當地人的情感共鳴。其宏觀意義在于將地域文化應用于餐飲空間中是一種很好地繼承當地文化的方式,同時也是凸顯空間特色的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 左麗麗.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學思想初探[J].漢字文化,2021(3):149-150.
[2] 李鑫桐,周鈺宸.川西林盤景觀設計在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應用[J].設計藝術研究,2021,11(4):152-156.
[3] 李靜,文婷.成都休閑文化與休閑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11):233,235.
[4] 夏惠,張熹.成都文化符號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研究,2020(3):108-109.
[5] 李建建,魏攀,蔡依萍.基于地域特色視野下的主題餐廳研究淺析:以食厝酒吧餐廳空間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2):235-236.
作者簡介:朱霞(1996—),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楊茂川(1964—),男,四川什邡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文化應用、地域空間發展、“新江南”設計方法。
309950033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