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鄉村社會在歷經改革、建設等諸多歷史時期之后,其鄉土性以及孕于其內涵深處的鄉土本色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對鄉村社會類型的梳理與研究,不僅是理解當前鄉村聚落發展軌跡的有力佐證,更是探索鄉村建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基石。藝術鄉建作為近年來興起的新型鄉村建設模式,以藝術為媒介,架起了保護并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美化鄉村人居環境的橋梁,其包含的內容與研究角度也在發展中日漸廣泛,涉及社會學、鄉村產業、鄉村文化等多個領域,為鄉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探索后鄉土社會演變特征與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向,旨在明確后鄉土時代新的社會特征與社會問題,并結合目前藝術鄉建的相關實踐與舉措,闡明藝術鄉建在實現鄉村產業升級、村容村貌美化與鄉村文化復興方面的潛在動能,使村民重新認識自身文化的價值,培養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對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推進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后鄉土社會;藝術介入;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1 從鄉土社會到后鄉土社會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基于細致的田野調查與豐富的經驗判斷,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性質作出了“鄉土性”的高度概括論斷,總結出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鄉土社會特征。一是固定性。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社會與“生于斯,死于斯”的傳統觀念造就了長期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與農耕文化。受此種經濟模式與文化觀念的影響,中國人民自古就有著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結與極強的土地依附性。這就是構成中國鄉村結構完整、物質空間單一、人口流動性不強且呈現內向流動的特點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熟悉性。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人們互相之間的親疏關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以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相聯系的交際網絡之中,且此種交際網絡一經形成,便極其穩定。可以說傳統鄉村社會是一個由地緣與血緣構成的巨大社區,涵蓋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全部內容。三是序列性。憑借人與人之間親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形成鄉土社會中由內而外等級秩序明晰的關系網絡。在一個宗族鄉村中,以宗族族長為核心,族內結構關系逐級向外發散,并輔以族譜、家譜進行規范和記錄,以保證這個“秩序”的穩定運轉。費孝通用投卵石于水中所激起的層層環形漣漪將其形象類比,由內而外環環相扣,漣漪所及便是關系所及,整體表現出層層關聯的序列性[1]。
在費孝通鄉土中國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陸益龍立足我國新的時代背景,經總結提煉后提出后鄉土理論。相比較而言,費孝通所提出的“鄉土中國”理論的研究對象是20世紀中葉的中國鄉村。但隨著歷史潮流的推進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鄉村社會也呈現新時代的“后鄉土”表征,后鄉土中國理論可以被看作在原先的鄉土中國理論基礎上對當下鄉村社會理論研究的拓展與延伸。
傳統村落作為鄉村人口的生活中心,雖歷經現代化與城鎮化的沖擊,但依舊葆有相對獨立性與傳統性[2]。在改革開放和城鎮化背景下,中國鄉村聚落在延續“鄉土中國”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特征,其表現在城鄉人口流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等方面,其中人口的流動性是后鄉土社會相對于鄉土社會最大的特征之一。隨著國家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鄉之間的大門已經打開,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便利的生活條件。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鄉村人口以極快的速度流向城市,原本固定性極強的傳統鄉土社會受到了新時代的沖擊。一方面,鄉村人口的主體逐漸轉變為老人、兒童等。鄉村大量青壯年人口的流失導致鄉村空心化的加重與鄉村公共生活的嚴重缺失,所引發的鄉村公共精神遺失與鄉村公共文化的消退是后鄉土時代鄉村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3]。另一方面,傳統鄉土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受到時代的沖擊,鄉村產業形式呈現多元化的形態。鄉村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副業”,村民不再只依靠農業生產維持自己的生計。在許多鄉村中通過副業所獲得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主業,這可以看成是現代化與市場化浪潮中的一次鄉村的產業模式轉型,為鄉村社會未來經濟模式的更新和經濟的良好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2 藝術鄉建的興起
傳統鄉村的鄉土“熟人社會”在歷史的轉變與革新中逐步變為后鄉土的“半熟人社會”,在城鎮化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下,不論是鄉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還是城市化與工業化占領鄉村農業用地,都對鄉村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傳統鄉村的文化與藝術亟待復興與重塑,藝術鄉建這種新型鄉村建設模式由此應運而生。藝術鄉建的全稱為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鄉村的藝術營造源于鄉村生活,同時也承載著鄉村價值。藝術鄉建將藝術的優勢利用起來,以繪畫藝術、大地藝術、雕塑藝術等形式傳承和推廣鄉村在地文化,美化鄉村環境,重塑鄉村文化自信。20世紀末,國外已經開始相關的研究與實踐活動,以各類藝術家、建筑師、雕塑家為主要參與成員,深入鄉村發掘鄉村文化特色,并通過藝術形式在鄉村中進行創新性表達與空間營造。
在國家集中資源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后鄉土社會中最為顯著的問題莫過于鄉村人口大量流失引起的鄉村文化缺失和傳統鄉村精神斷裂問題。因此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如何挖掘鄉村在地的歷史文脈、重塑鄉村公共精神就成為后鄉土時代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藝術鄉建利用藝術介入鄉村這種新模式,以鄉村文脈、鄉村精神為創作靈感與激活源點,以藝術為串聯城鄉發展的紐帶,使藝術的表現力與生命力沁入傳統鄉村中的各個空間。以藝術激活歷史文脈,重塑村民自身的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為原本鄉村的公共生活增添新的內容,促進鄉村鄰里的交流交往,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建設,更新鄉村產業結構并賦能鄉村生產空間,進而達到以藝術為引領提升鄉村整體村容村貌、賦能鄉村產業、復興鄉村文化的目的,為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3 后鄉土時代藝術鄉建的實踐
在日本越后妻有地區開展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是藝術引領鄉村建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活動具體位于日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市,其通過對當地人文的深入調研,使藝術家和村民共同完成了鄉村的藝術化重生,有力地帶動了鄉村的發展,成為世界范圍內藝術鄉建的范本。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我國藝術鄉建相關活動在各個鄉村如火如荼地舉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當代藝術家渠巖受邀在許村進行的鄉村建設,通過在許村舉辦國際藝術節和創立藝術公社,引起人們的關注。此次藝術節的舉辦,讓許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也因此慕名而來,極大地帶動了許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了其知名度。在許村計劃與碧山計劃的影響下,藝術家逐漸加入鄉村建設的大潮之中,鄉村建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的藝術鄉建活動通過藝術和鄉村的有機融合,帶動優質外來資源的進入,聯通各方資源形成文旅結合的鄉村藝術場域。鄠邑區蔡家坡村把藝術鄉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點,利用秦嶺山脈優越的自然資源,在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打造鄉村品牌,拓展鄉村旅游產業,將藝術作品和本土文化相結合。近幾屆關中忙罷藝術節陸續開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藝術鄉建的經驗。學院藝術和大地藝術完美結合,給村民帶來了豐富的鄉村公共生活,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給蔡家坡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促進了鄉村文明轉型,還塑造了符合美好生活要求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鄉村場域。在這些藝術鄉建的實踐案例中,藝術家以鄉村物質載體為出發點,發掘鄉村的精神價值,重塑鄉村公共生活與公共記憶。一方面,使本地人深刻意識到當地文化的珍貴,使更多人留在鄉村參與鄉村的建設;另一方面,讓外來人了解當地文化并加以傳播,以此應對后鄉土時代鄉村空心化與半熟人化加劇的問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
4 后鄉土時代藝術鄉建的原則
4.1 鄉土本色原則
每個村落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也蘊含著自己專屬的空間記憶。如傳統村落中的民俗文化、道德禮儀、鄉村肌理、傳統技藝等,都是記憶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尊重與保護。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的黏合劑,是群體性生活形成的一套完整體系[4]。鄉土文化的斷裂會波及社會秩序的建構,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傳統以及人文歷史遺跡等要素都是藝術的創作來源和基礎。因此,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種創作與設計應以鄉村為基點,不脫離特定的場域、空間記憶及公共情感,這是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重要原則之一。藝術家們針對鄉村地域特點,深入了解當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挖掘出村落的專屬記憶,并通過藝術的力量,對地區原本的鄉村風貌加以保護并呈現出來,使大眾特別是村落居民認識到自己所在的傳統村落的重要價值,從而產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4.2 生態協調原則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所遵循的生態性原則,主要是以踐行“兩山理論”為基點,協調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人居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不搞大拆大建,注重鄉村空間的可持續性與生態性,采用最小干預、漸進式改造提升模式。充分考慮到鄉村空間中各自然生態關系間的協調,明白鄉村人文生態的持續發展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實現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和諧共生。使鄉村藝術作品本身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同時也符合生態美學,即融合傳統美學與自然環境,用藝術的魅力重塑生態鄉村。避免部分村鎮“千村一面”的規劃,有意識地保留鄉村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優美的自然肌理與空間格局。將地域性元素通過公共藝術的形式融入當地的自然景觀中,將鄉村作為一個整體單位進行思考和管理,達到綜合優化的效果,實現生態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的共贏。
4.3 村民主體原則
藝術鄉建中舉辦的各類鄉村活動所進行的村落更新與改造,受眾包括創作者、當地居民、外來參觀者,其中最重要的是營建過程中當地居民的參與和互動。藝術家在藝術介入的過程中,應調動當地居民的參與積極性,與居民一起完成作品。一方面,創作者與村民多重情感的附加更易引發參觀者共鳴;另一方面,這能使作品后期的管理、維護都得到保障,同時還能起到促進居民參與、帶動村民自發組織建設、促進內生式發展的作用。這樣才能使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與村民村落發生關系,改造村容村貌,進而幫助鄉村擺脫貧困,促進產業更新。在鄉村,“人”是主體,藝術的介入就是要以改造村民生活為主,不論是人居環境還是經濟發展,都應如此。部分專家往往從自身角度幻想鄉村的未來,脫離了村民的訴求,他們將自認為高尚的情懷和理想植入鄉村建設項目中,以打造他們夢想中的牧歌田園,這破壞了鄉村的純粹,過分改造甚至踐踏了鄉村的傳統文化,讓鄉村環境與村民原本生活的空間格格不入[5]。從鄉村的角度進行地方重塑,當地居民要參與到整個過程中,藝術家和當地居民應該是相互交流、信任的合作關系,從而共同探討更好地展示本土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4.4 城鄉共建原則
在藝術鄉建的過程中,應保持鄉村和城市相互促進、相互維系的良好發展關系。過去的鄉村建設經驗告訴我們,鄉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鄉村的促進和支持,只有二者是互為益進的關系,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城市文明不但不能脫離鄉村文明,更需要回歸鄉村文明,從鄉村文明中汲取力量。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和鄉村不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而是由多維網絡連接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價值訴求上,促進在地行動,實現其公共價值。對鄉村來說,城市的多方面資源更加優越,可以由高校成立團隊,合力探索鄉村發展,有針對性地對村民進行引導,提升其專業認知,同時,擬定專業改造技術方案,促進當地藝術鄉建的發展。在藝術鄉建中,這類專業人才是建言獻策的主體,更是建設項目的策劃者和操作者。經濟與文化并行,城市與鄉村并重,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鄉村作為精神資源的滋養,鄉村的良好發展勢必需要城市的助力,這也是藝術介入鄉村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5 結語
后鄉土社會背景下,多種因素在鄉村空間中進行多維融合,形成了與鄉土社會不同的社會特征,這一系列特征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鄉村建設的推進。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中,比藝術本體更重要的是以藝術為載體和紐帶,建立村民與村民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修復鄉村的自然脈絡、人文禮俗和公共精神,使鄉村社會重現活力,延續內心對鄉土傳統的敬畏,旨在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與鄉村社會的治理提供理論支撐和現實指導,也為鄉村建設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與路徑。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2] 李志強.轉型期農村社會組織:理論闡釋與現實建構[D].長春:吉林大學,2015.
[3] 陸益龍.后鄉土中國的家族力量及其影響的文化取向[J].學術界,2017(11):64-73,325.
[4] 趙泉民,井世潔.“后鄉土”時代人際關系理性化與農民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8):203-208.
[5] 王憲舟,王昕晨,夏晉.保護鄉村主體尊嚴:藝術鄉建的合理路徑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1):30-32.
作者簡介:高旭(1996—),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設計。
390450033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