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們積極探索跨界跨學科間的藝術合作,從而延伸出許多創新性形式,這是目前藝術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其中就包括戲劇表演與舞蹈領域的結合及發展。本文主要通過戲劇表演與舞蹈的藝術合作實踐,嘗試以戲劇表演元素訓練內容結合目標群體實際情況,使編舞者在舞蹈創作時打破其原本固有的思維模式,幫助舞者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內心體驗,能夠以不同的視角應用在創作中。
【關鍵詞】表演元素訓練;跨學科;舞蹈創作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144-02
【本文著錄格式】趙婷婷.戲劇表演元素訓練在舞蹈編創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144-145.
以跨界跨學科名義探索專業領域實際問題成為一個新的思考與突破方向,也為各專業人士嘗試多種可能性帶來機遇。關聯性較強的學科間更易被結合,正如戲劇表演與舞蹈專業,形體作為戲劇表演專業學習的主要科目對人物角色塑造起重要作用,舞蹈學科也可借鑒表演專業的適用方式方法,兩學科間既緊密融合又有各自特色。本次研究的來源要追溯到編舞者提出因困于現有編舞模式上的固有思維而受到局限,且非常希望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來打破現狀,這里編舞者所指的其自身存在的固有思維,就是在舞蹈創作中以“出動作”為目的的模式方法。通過相關資料搜索,發現這并不只是出于編舞者的個例問題,單從自身找取原因修正便可,其實對許多編舞者都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學者萬素曾在文章中提到:“由于現代舞的引進技法于編舞使得很多實踐人誤以為舞蹈思維的特性就是對動作能動性的思緒和思考。似乎它的思維只為‘動作’,只在動作上解決舞蹈問題也就成為舞蹈思維的特性了。”(萬素 2016) 目前所存在的這種情況,以及戲劇表演與舞蹈專業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展開實踐活動,在輔助合作編舞者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加強跨學科間的交流,發揮各自特色、交叉融合以找到新的藝術指引方向。
針對合作編舞者以往“先出動作后組織成型”的編創方式,且參與此次研究活動的舞者們并沒有關于戲劇表演方面的功底,想要在短時間內讓舞者全面掌握戲劇表演元素訓練內容是不可能且不必要的,依照特性采用先選取指定劇本為基礎框架,再指定劇本內以角色為原型展開相關人物塑造的基礎訓練再慢慢拓展延伸。本次選取經典劇本《象人》作為創作依據設計對應的元素訓練內容,以幫助參與者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內心體驗。
一、第一階段:始于肢體,延伸表達
本階段主要選取戲劇表演元素訓練內容對舞者進行摸底了解,然后根據舞者們所反饋的情況即時調整,盡力發揮、突出每位舞者的優勢及個性特色。在前置活動中發現,本次參與的舞者們由于多年的專業訓練特性,并不太善于用語言進行展示及表達,創造力也較為受限,所以剛開始直接照搬戲劇表演基礎練習對舞者們進行訓練效果并不好,還無形中打擊了有些舞者的積極性,認為練習太難則予以抗拒,效率自然也下降了。借鑒戲劇大師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所提出的強調通過形體游戲來探索表演語言,通過即興表演促進創造力的方式,反過來讓舞者以他們所熟悉的方式入手從無聲到有聲,從單純身體上的即興動作帶動以增強創造力發揮,為此設置了以下內容。
(一)熱身活動
作為整個活動的開始,讓參與者身體各部分得到充分延展,防止后續較為大幅度動作的拉傷,增進參與者之間的配合、互動,活躍氛圍保證大家在“興奮”狀態下更高效的發揮。此階段的具體設計可與所定劇本內容相結合,本次先以舞者的日常肢體拉伸,包括身體各部位伸展、呼吸的調整后,讓舞者以“扭曲、畸形”等為主題展開各自理解的動作表達,此時的動作已經被賦予了某種程度的意義,有的直接表達有的引人深思,舞者們在同一舞臺空間用不同的動作展現相同主題,發揮各自特點亦對劇本中人物塑造的初形逐漸呈現。
(二)模擬塑形
讓舞者通過肢體動作組織行動以塑造角色,在人物初形塑造基礎上加強清晰化。這部分可根據參與者進度對內容次數、深入程度等按需制定。例如此次選擇“動物模擬”練習,區別于有些表演課直接動物展示,舞者們先“貓式延展”系列動作初步帶入“非本我”狀態(需一并注意呼吸、節奏等調整),用純肢體動作表達后對應動物叫聲,由“貓式”過渡到動物園自擬練習,要求舞者根據已有經驗自選動物以肢體展示并伴隨簡易臺詞,“擬人化”的參與動物園主題互動環節,從即興動作到帶入角色指向性動作再到擬人化塑造,同時經過無聲、伴隨性動物叫聲、角色人聲,讓舞者自覺自發性的感受并真實表達,亦作為塑形角色、組織舞臺行動的依據。
在此練習實施中需把握舞者對表演練習的接受程度:如在同一時間模擬動物叫聲時,舞者們容易因空間傳遞性造成“人云亦云”的附和效果,應提醒在共性下的個性化塑造;也有舞者因新奇有趣而發出怪異聲音,完全偏離動物初始基本模擬方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之后可加人物模擬的相關練習,在動物模擬練習中的“擬人化”并不能代替真正人物形象的模擬塑造,該練習發揮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舞者們逐漸適應,也掌握了一定戲劇表演基底(并不要求專業水準),便可進入到下一階段。
二、第二階段——終于肢體,突破重塑
本階段主要根據劇本內容以即興系列練習使舞者對角色深入了解,通過親身體驗增強內心感受,能夠在規定情境里進行劇本角色創作,塑造基本鮮明、真實的人物形象,為此設置了以下內容。
(一)情境講述
屬于即興系列練習的前置內容,讓舞者根據所提供的故事線索自行展現人物角色。可依照劇本內容先從簡單的情境開始,這部分對舞者來說大多會選擇以肢體動作展示為主,那就先以此作為引入,再配合音樂(音效)、特定道具、戲劇標志符號等逐漸展開較復雜的戲劇內容,加入人物語言的表述。例如本次以呈現戲中戲的效果,舞者在不間斷的運動中以“VCR” (Video Cassette Recorder)形式展現隨機抽取的紙條提示內容,其他舞者通過觀看“VCR”拼湊或續接情節,從已知規定情境到創造性規定情境的延伸,但切忌漫無邊際、毫無根據的想象情節,需要在適當時加入舞者創作防止偏離劇本內容,為之后的綜合呈現墊定基礎。
(二)情境重現
此練習會涉及許多人物角色之間的交流,人物語言不僅能夠幫助舞者肢體動作的配合表達,還對刻畫角色獨特性格、尋找人物形象內心依據,組織有機的舞臺行動呈現角色。實施中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劇本細節提示的把握,不能為展現成品只重現大概故事情節的框架,這樣易導致無實質性分析而讓舞者無法自然地帶入規定情境中;且有必要增設多些鋪排(如輔助道具、文字、背景信息等),引發參與者興趣使其較容易身處于自然狀態而進入戲劇情境中,從而激發使其主動探索融入豐富情節內容,引出創造性戲劇情節,發揮自身能動性的體驗過程,輔助參與者梳理故事情節、建立角色認知、加深人物角色印象。
讓舞者們自然的呈現出劇中人物的真實感又是一難點。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表演體系中認為:人的身體生活最能反映角色的外部性格特征,在提倡創造角色深入“人的精神生活”之前,先掌握人物的“人的身體生活”。舞者利用身體呈現本不是難事,若這些動作結合到準確而完整的劇本角色中,并注入性格化的特點時,如何令舞者可內外協調一致的同時,加強對肢體動作的感受表達、創造和應用需深思。參考過利用舞者所熟悉的方式——動作入手,舞者們長年累積的訓練方式也是對動作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便不得不提到“肌肉記憶”的慣性令到舞者形成的下意識(萬素,2016),由此可結合到戲劇表演中的“情緒記憶”,用此方式先讓舞者有意識的運用情緒記憶借鑒情緒的真實性,以即興交流、劇本碎片式表達等訓練重復劇本中的情境幫助舞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記憶。較長時間的訓練后發現,舞者們對劇中人物有較深刻的內心感受,在一次角色甄選時,舞者與不同的新搭檔(非此次活動參與者)即興編創互動,雖然只用舞蹈動作來展示,但經過表演元素訓練的舞者所編創的舞蹈動作可以明顯看出所選劇本里的人物形象,說明劇中的角色已在舞者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從而下意識的作用于肢體動作上。
三、結論
經過戲劇表演元素的階段性訓練,舞者不僅對所選定的劇本內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清晰,同時對其他人物角色也有所了解,可通過多角度體驗引發人物思索及分析,使得整個劇中角色視角更加全面、立體。有了劇中人物角色的基本塑形后,舞者通過所扮演的角色身份視角與自身視角相結合,運用即興編作從人物出發,通過對角色的體驗、探索、感受后重新審視再定義,最終匯總形成全新理解并以作品呈現。戲劇學者O’Tool也曾提出戲劇作為方式方法,以提供深度理解與高階思考和全面、體驗式的學習過程,舞者利用戲劇表演中所學以帶出對其自身舞蹈創作的新思路、新策略。本次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對活動帶領者、參與者都積累了寶貴經驗且從中有所感、有所得,同時開啟一扇新方向的大門,等待更多專業探索與發現。
參考文獻:
[1]何群.舞蹈創作思維[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2]萬素.淺談舞蹈思維的“特征”——在舞蹈實踐中而獲 [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3):51-55.
[3]O’TOOL,.Dunn,J.著,劉純芬編譯.假戲真做,做中學[J].臺北成長,2005
作者簡介:趙婷婷(1987-),女,漢族,籍貫山東,碩士,表演專業教師,研究方向為戲劇表演。
34045019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