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博物館作為社會公眾教育、科學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場所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博物館數字資源數量急劇增長,且多元異構,存儲分散,給博物館用戶獲取知識服務帶來困難和挑戰。本文通過充分分析博物館館內專業用戶的業務需求和館外普通用戶的公眾需求,建立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需求分析體系,結合國內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的經驗,提出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用戶;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法;用戶需求分析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208-03
【本文著錄格式】秦新華.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208-210.
引言
博物館數字資源數量急劇增長,且多元異構,存儲分散,給博物館用戶獲取知識服務帶來困難和挑戰。如何滿足不同用戶對藏品數字資源的需求是博物館建設藏品數字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現有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模式在數據“采存管用”的流程上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在滿足用戶知識檢索需求方面還需進一步改善和優化。用戶需求層次分析模式在知識發現、知識供給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恰恰可以彌補與改善目前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在這些方面的欠缺與不足,為數字資源服務用戶的實現提供方向和路徑。本文基于用戶需求層次分析體系的研究提出藏品數字資源的建設方法和框架,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服務的有效開展依賴于用戶層次分析體系的研究,以構建基于用戶層次分析法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服務為導向,重點探討基于用戶需求細化分析的藏品數字資源的建設方法,以實現針對不同用戶預設專門應用場景進行數字資源的采集與組織。
一、 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理論基礎
(一)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概述
目前,博物館領域尚未對“博物館數字資源”的概念做明確定義。我國的博物館數字化資產管理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興起,在國內學術最早介紹數字博物館的,是甄朔南先生的《正在興起的數字化博物館》一文。博物館數據資源按照主題域可以劃分為文物、展覽、觀眾、樓宇、設備、資產等,在主題域之下又可以劃分為更多的數據庫。從博物館實際業務角度出發,博物館數字資源指的是博物館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對以藏品為核心的相關資源進行數據采集、存儲和加工而形成的數字內容體系[1]。
(二)國內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研究現狀
目前,尚缺乏針對博物館藏品數據資源建設的標準,學術研究成果涉及數字資源管理整合及建設的大多數是從資源建設角度出發去研究和論述。楊超、李蘭從技術角度和業務角度出發,提出了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方法,即面向博物館業務的數據搭建整合平臺,系統功能架構如圖1,提供博物館業務數據服務軟總線,滿足博物館在資源采集、編目存儲、審核發布、檢索利用、資源整合及數據安全等方面日益迫切的需求,破解海量數字資源無序管理和難以檢索等難題[2]。劉紹南為了提高數字博物館的資源組織水平和效率,將本體引入到博物館,并給出了數字博物館本體應用的總體思路[3]。李慧從技術視角提出了博物館知識庫的構建方法,旨在實現博物館知識的共享和重用,并實現了 B/S 架構的博物館知識庫系統[4]。陳明基介紹了數字博物館網格如何利用本體來實現分布異構博物館標本資源的整合,以及如何通過本體實現資源的檢索及瀏覽等[5]。章維亞等以藏品為中心構建了知識化結構模型,構建了博物館領域本體,通過資源的進一步關聯與揭示提升博物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6]。

二、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法
(一)方法框架
本文針對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提出了面向用戶的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方法框架。首先,博物館數字資源的建設要從多用戶、多應用場景的具體需求出發,根據應用內容確定需要的數字資源;其次,對確定的數據進行獲取、提煉、集成,通過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用戶信息”“文物基本信息”“3D模型”等多個既定數據標簽,以實現對數據內容的精確存儲、便捷檢索;再次,由于前端應用的復雜、多樣性,需要建設不同維度的數據資源進行支撐。最后,根據需求場景打造數據庫共享體系,以PC端和移動端作為應用載體,在組織信息過程中對信息資源本身屬性分類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細分化處理、整合,構建信息資源的分類瀏覽結構,并按照個性化的服務流程和業務邏輯將分散的資源靈活組織起來重組為新的資源,實現用戶、場景、應用、數據之間的聯通。
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框架(圖2)自下而上主要分為數字資源采集、數據支撐平臺搭建、數據分析、數據服務整合、應用場景創建、數據庫管控機制建設六個模塊。形成以應用場景驅動資源建設,以藏品資源建設支撐應用場景的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閉環體系,有效提升博物館數字資源利用率,助力博物館的智慧化進程。

數據采集: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采集主要分為按用戶需求采集和隨機采集兩種方式。按用戶需求采集需先對應用場景進行分析,明確該場景對數據的要求,以此為標準,有目的、高質量的進行數字資源采集、建設。
支撐平臺: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計算系統、分布式數據庫、數據倉庫等技術手段,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則,對數據進行編目,為藏品數字資源從采集到使用搭建起平臺保障體系。
數據分析:采集到的藏品數字資源經分析整理,以標簽化的形式進行精確存儲,提升數字資源的呈現質量,保證用戶能夠根據需求及時檢索到有效的信息。數據標簽包括用戶信息、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現狀、展陳/修復記錄、論文/研究記錄、珍貴影像資料/修復紀實視頻等。
數據服務:藏品數字資源經分析整理后,以應用場景為基礎進行服務整合,將標簽化的數字資源按照不同的服務內容,形成多樣化的數字資源庫,通過數據共享,消除各業務系統間存在的“煙囪效應”,打通博物館面向文物保護、館務管理、公眾服務等多個場景的數據聯系,達到一套數據庫應用場景全覆蓋的效果。
應用場景:數字資源庫主要面向館內用戶和館外用戶提供數據支持,館內用戶屬于B端用戶,應用場景在于實現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合理利用,提高博物館內部管理精細化、業務發展科學化,針對日常工作建立必要的信息化支撐體系。
數據庫管控:隨著用戶個性化、按需業務需求的增多,龐大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需要建設合理的數字資產管控體系,以方便藏品數字資源的儲存、組織、修改和再利用。數字資產管控體系從資源采集、資源組織、資源存儲、資源整合、資源服務五個層面來建設,確保數字資產的高效利用。
通過這六個模塊,形成多用戶、多場景需求驅動的數字資源建設框架,達到更精準的數據采集要求。通過整合數字資源采集、數據支撐平臺搭建、數據分析和數據服務這四個模塊,形成智能化的數據庫管控,創建出面向用戶需求的多樣化應用場景。通過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流程創建標準化的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體系,統一數字資產管理手段,圍繞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從B端、C端應用出發,解決用戶痛點,滿足不同用戶角色對博物館數字資源需求。
(二)技術路線
本文提出面向用戶的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方法,該方法首先以用戶應用場景需求為導向,針對博物館所面向不同用戶的特點以及不同典型應用場景來進行藏品數字資源建設的需求細化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數字資源建設細化要求,其次,根據藏品數字資源細化建設要求進行數字資源采集、存儲、檢索、訪問等數字資源組織與加工,分別構建數字資源庫,來滿足博物館應用場景的多樣化需求,使得藏品數字資源支撐博物館各環節的業務應用。
(三)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需求細化分析
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公眾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是踐行社會教育的最佳場所,是體現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集成的不斷出現,傳統博物館正在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智慧化轉變。在實現博物館智慧化的進程中,博物館藏品核心數字資源建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應該深入挖掘數字資源中那些有較大價值的數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數據整合為手段,以提升體驗為
在研究用戶信息需求時,首先不能忽視對用戶作為信息需求主體的研究。用戶是個含義非常廣泛的概念,在信息領域,用戶通常指那些接受信息服務的人類個體或群體[7]。對博物館用戶分析,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功能需求層面、服務需求層面和交互需求層面。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簡單檢索、專業檢索、社交等;服務需求主要包括推薦、教育、位置等;交互需求主要包括版式設定、展示方式等[8]。具體來看,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主要服務對象為博物館中的人(包括現場觀眾和線上觀眾、博物館工作者,以及相關機構和管理部門),以理解為館內用戶和館外用戶,即B(Business)端和C(Consumer、Client)端,B端主要滿足用戶的工作需求,C端則重在體現參與感[9]。藏品數字資源的建設內容、展示形式、技術路線等關鍵性選擇都建立在對用戶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雖然不同用戶對數字資源的應用場景不同,但都離不開服務對象和使用方式這兩條需求主線。
B端應用主要滿足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需求,實現主要業務流程的無紙化、移動化,人、事、物管理實現實時化、可視化,打破部門壁壘,實現各業務系統的融合。
C端應用主要為觀眾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應用資源,包括特殊人群,滿足觀眾個性化需求,提升用戶參與體驗感,開展基于公眾研究的個性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利用媒體新技術創新信息服務模式。
三、案例研究——針對展覽策展人的藏品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
(一)展覽策展人需求分析
同類藏品的相關基礎信息,即藏品本體狀況、藏品研究、藏品保護進展、藏品展覽外借等信息的有效記錄和管理。
2.多媒體資料的采集和分類管理,音影展示數據、數字展示數據、VR數據。
3.某一類型展覽相關的藏品信息,一般有藝術類、歷史類、自然類、標本類等。
4.對館藏文物進行展示,有針對性的向公眾傳遞更多文物及考古信息。
5.展示環節應盡量考慮展品之間的關聯關系,形成系統性知識體系。
(二)藏品數字資源應用場景描述
1.藏品信息管理包括對文物本體屬性以及相關多媒體資料的采集和管理,還有結合文物出入庫、賬務、科研、陳列展覽、保護和研究等相關業務信息的管理。
2.多媒體數據可為交互式導覽、虛擬展覽、多媒體發布終端、圖錄制作等業務提供信息化數據支撐。
3.藏品數字資源云端數據庫。
4.全息投影還原考古現場,讓觀眾加深對文物的理解,產生興趣,主動參與博物館建設或文創工作。
5.構建通用文物知識圖譜。
(三)面向展覽策展人的藏品數字資源建設
博物館靠展覽“開口說話”。博物館展覽策展人在設計展示內容、展陳方案、營銷策劃方案時,需要經常對藏品數字資源進行檢索和引用,同時,展示方案的實現需要加工大量生動、真實的數字內容,并且需要建立起不同展品之間的關系,形成系統性知識體系,以提升參觀人員的綜合觀覽體驗。
充分分析展覽策展人需求,明確需要采集的藏品數字資源,依托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進行有效的服務整合,建立滿足策展人實際需要的藏品基礎數據庫、展陳數據庫,然后通過定制化頁面為用戶提供語義檢索、精確檢索功能,有力支持虛擬展覽、交互式導覽、全息投影等應用場景創建,幫助策展人高質量的完成展覽項目。
四、結論
本文基于用戶需求層次分析法的研究,提出了面向用戶的博物館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法和框架。框架分為數字資源采集、數據支撐平臺搭建、數據清洗/分析、數據服務整合、應用場景創建、數據庫管控機制建設六個模塊,形成以應用場景驅動資源建設,以資源建設支撐應用場景的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閉環體系,有效提升博物館數字資源利用率,助力博物館的智慧化進程。本文重點探討基于用戶需求細化分析的藏品數字資源的建設方法和框架,側重于理論方法的研究,在資源建設實際操作方面還存在不足,未來將加強此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馬自樹.論博物館資源[J].中國博物館,2001(4):2-5.
[2]楊超,李蘭.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中數據的管理——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J].博物館管理,2020(4):18-25.
[3]劉紹南,王升.數字博物館中知識本體的構建技術研究[J].中原文物,2012(6):99-102.
[4]李慧,萬靜,任雪原.基于本體的博物館知識庫構建方法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11(12):38-41.
[5]陳明基.基于本體的數字博物館網格門戶[J].微計算機信息,2008(6):109-110,165.
[6]章維亞,楊世瀚.博物館領域本體工程的實踐[J].現代信息科技,2019(17):1-4,8.
[7]鄭繼來.網絡環境下基于用戶信息需求的信息資源配置研究綜述[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1(3):89-94.
[8]李 健.基于用戶分析的國家圖書館微博服務研究[J].情報探索,2017(3):90.
[9]百度文庫:博物館智慧運營管理
作者簡介:秦新華(1982-),女,山西臨縣,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法。
36535019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