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美寺壁畫是云南省內歷史悠久、保存較為完整的藏傳佛教壁畫,因其地理位置偏僻所知人員較少,學術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長壽三尊是扎美寺強巴殿內壁畫的表現主題,圖像形體、色彩、線條和布局極其精美,具有獨特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長壽三尊;扎美寺;藏傳佛教壁畫
【中圖分類號】J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18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亞會.麗江永寧扎美寺長壽三尊壁畫解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182-184.
一、扎美寺簡介及壁畫保存現狀
扎美寺位于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皮匠街西北古爾山腳下,寺廟建成時間推測為康熙年間的1698年至1722年間[1]。扎美寺由強巴殿、護法殿、玉佛殿和大殿組成,其中現存清代壁畫保存于強巴殿內,壁畫面積約328平方米。壁畫保存時間悠久,除自然侵蝕損壞外,由于歷史原因強巴殿曾被作為醫院宿舍和儲藏室,因長期宗教活動產生的煙塵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油煙,使強巴殿內壁畫被油污等灰塵掩蓋,無法辨認原貌。又因2012年6月24日該地發生5.7級地震造成強巴殿墻體開裂,壁畫破損嚴重,2014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扎美寺壁畫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開裂部分進行修補,墻面空鼓進行灌漿,清洗污損壁畫,盡可能的保留了壁畫原貌(圖1)。如今,扎美寺強巴殿壁畫清晰可見,二樓部分壁畫因墻體脫落造成永久性損壞,筆者在前往扎美寺強巴殿后發現,殿內壁畫清洗后尚未做進一步保護,殿內無觀覽注意事項,未設安全觀看距離,以防游客隨意觸摸。
二、強巴殿長壽三尊壁畫作品分析
(一)布局
扎美寺強巴殿一樓室內有一尊高10米的強巴佛坐像,以長壽三尊為主題的壁畫分布于一樓墻面上,長壽三尊分別指的是白度母、長壽佛和尊勝佛母。強巴殿一樓西側和南側墻壁共繪有170尊白度母,墻面中央繪有一主尊,在主尊周圍整齊排列著大小相等、姿態相同的白度母。白度母頭戴華冠,發梳高髻,眉眼細長,眉心、手心和腳心各有一只眼,共七只眼,耳垂圓環,面容慈祥。白度母的七只眼睛可以關照六道眾生,并救治眾生的疾苦,延長他們的壽命[2]。強巴殿壁畫中白度母身披黃色外衣,呈飄帶狀,左肩斜披紅色珞腋,袒露的肌膚上配以各式瓔珞。下身著灰藍和紅色褲子,雙腿盤坐于蓮花座上,左手執十六瓣白蓮花,右手做說法印。白度母頭光內為灰綠色,外為淺紅色,身光內為藍色,外為橘黃色,在主尊外圍繪有綠色的枝葉。

在北側和東西少量墻面上繪有長壽佛(圖2)共353尊,長壽佛(又稱“無量壽佛”)頭戴寶冠,耳垂帶有大耳環,穿墨綠色上衣,坦胸露腹,左肩到腹部斜穿白色珞腋,身帶瓔珞,雙臂和雙腳佩戴項圈,雙手做禪定印,手中托有一寶瓶,瓶中盛放著一朵白花。長壽佛身體膚色呈暗紅色,頭光內圍呈墨綠色,外圍呈灰色,身光內圍呈深藍色,外圍呈橘黃色,順應身光與頭光輪廓處繪有密集的直線表示佛光。長壽佛雙腿跏趺坐于蓮花之上,在寶座下基座的轉折處各有一顆寶石,左右兩側各繪有一只面向對方的孔雀,孔雀中間是裝點著如太陽圖案紅綠幔布,并有一條白色的哈達飄散下來。在長壽佛主尊的周圍繪有盛開的花朵及枝葉,視為貢品,主尊外的紅色墻面上,長壽佛左右兩側有不同組合形態的八瑞圖及五妙欲。其中長壽佛左側從上至下繪有寶傘與雙魚,右旋白螺與吉祥結,長壽彩箭上帶有占卜鏡的絲帶,被絲帶縈繞的琴和裝滿香料水正在旋轉的海螺。右側紅墻長壽佛旁表現的分別是寶瓶、飾有絲蔓寶石的寶傘、金輪、木瓜食供和絲帶。

在強巴殿東側和南側墻面上共刻畫了154尊尊勝佛母,尊勝佛母(圖3)有三面八臂,主尊梳高髻,三面均戴寶冠,主尊的膚色與八條手臂均為白色,左臉為藍色,右臉為黃色,每張面目上額間長有一只眼,形如紅蓮花瓣,耳戴紅色圓環。尊勝佛母著深綠色上衣、身飾瓔珞,八臂呈現不同姿態,且每只手臂上都戴有橘色手圈,胸前手臂左手拿套索,右手執十字金剛杵,金剛杵的顏色分別為紅、黃、白和綠色。左臂從上到下依次表現為手執弓,做護法印,掌心托一藍黃寶瓶,內盛長壽甘露,瓶中開出花朵,右臂從上到下依次是手托一尊無量壽佛,手中執一支劍,手向下做施予印。尊勝佛母雙腳疊放在雙腿上,下身衣著以紅、藍為主,在蓮花座的內層花瓣色彩以紅色和橘色交替變化。尊勝佛母的頭光內圈為綠色,外圈為灰白色,身光內圈為藍色,外圈為橘色。在主尊的外圍圍繞著綠色的枝蔓,并盛開著粉色及橘色的花朵。

強巴殿一樓長壽三尊壁畫布局整體呈現為主尊佛位于墻面中央,其周圍圍繞大小相等、姿態相同的化身佛,這種繪畫布局在唐卡(圖4)和石窟壁畫中均有體現。如清代無量壽佛唐卡(圖5),使用金線勾勒輪廓,整體構圖也采用等量大小的化身佛包圍主尊佛的方式加以表現,與扎美寺強巴殿內壁畫布局相同。

(二)色彩
扎美寺強巴殿長壽三尊壁畫以礦物質顏料繪制而成,相較植物顏料,使用礦物顏料的壁畫保存時間長,色相較為穩定,經時間流轉壁畫色質保存效果較好。在色彩表現方面,白度母(圖6)主尊蓮花座為淡粉色,其周圍化身佛的蓮花座分為粉色與黃色,并與頭光紅、粉,背光藍橘、藍黃交替排列。白度母本尊及其化身佛色彩的選擇有一定的原因,在白度母長壽修持和誦咒過程中,需散發出與這四種佛業相對應的色彩:白色、黃色、紅色和藍色,加上集四業于一體的綠色以及代表穩定的褐色[2]。在修持和誦咒過程中所散發的色彩與白度母身形色彩的選取,筆者認為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長壽佛所在墻面背景為紅色,主尊色彩以紅、綠、黃、白和藍為主,化身佛形體均為金線勾勒,排列整齊,因時間久遠部分長壽佛金色脫落嚴重,佛的發髻、發際線、耳后及手臂衣物紋路呈黑色狀。尊勝佛母除主尊外,化身佛的色彩也有細微變化,身光有紅和黃兩種顏色,頭光被全部填充為綠色或紅色,上衣色彩變為綠色與橘色,且每種顏色交替出現。尊勝佛母化身佛頭光紅、綠,背光藍黃、藍橘,外衫綠、橘,下衣橘、紅,色彩交替變化。
佛或菩薩的頭光與背光有時會描繪為兩種色彩,但這兩種顏色本身并沒有實際的表征內涵,在佛教中佛光照耀之處可使眾生獲利無邊,佛或菩薩的背光可以是兩個光圈,也可以是一個顏色一個圈,其寓意為聚足微光,聚足普度的能力,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體現[3]。筆者就化身佛色彩變化問題采訪當地學者,該學者認為其色彩變化可能為畫師主觀加工,但筆者認為不排除礦物顏料因時間久遠造成的色變。
(三)寓意
度母梵名為“Tara”,漢譯為“圣救度佛母”“多羅菩薩”,藏語譯為“卓瑪”[4]。白度母是觀音菩薩的三十二種化身之一,在西藏傳統中,一般會把文成公主看作是白度母的化身。白度母可以救助人脫離八難,給予眾生長壽,并能增長智慧。長壽佛是阿彌陀佛二十三個稱號之一,處于長壽三尊的中間位置。代表大日如來的方便智,身著菩薩裝,附加著菩薩的屬性,同時具有救苦除惡,增幅增壽的職能[1]。
尊勝佛母藏語稱為“措道那木瑪雅”(或作“祖朵南杰瑪”Gtsugtog-rnam- rgyal-ma),蒙古族語則稱為 “茨庫德勒”[5]。尊勝佛母是菩薩的化身,其三頭代表救治三界疾苦的能力,持有金剛杵的手臂象征內外和諧,手托無量壽佛的手臂象征俗世之身到佛身的轉變,持弓之手象征智慧。白度母、長壽佛和尊勝佛母其主要寓意為眾生驅散迷障,增幅增壽,所以一般在藏傳佛教寺廟、信眾家內、雕塑和唐卡中經常出現,且長壽佛位于中間位置。
三、長壽三尊的繪畫功能性
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其功能性可謂多種多樣,與心理學結合可促進治療成效,與解剖學結合可準確傳達醫學信息,與多媒體結合可加強繪畫的交互功能,與現代科技結合可展望未來。扎美寺強巴殿建筑一樓墻面未設窗戶,二樓南墻窗戶為主要采光來源,在以前扎美寺各殿內并沒有電燈,室內光源白天依靠日光,夜晚時殿內光源僅靠煤油燈或供奉的香火泛出的光源照明。夜晚在微弱的燈光下人置身于強巴殿內,被周身的壁畫所包圍,對信眾而言在視覺及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敬仰和氛圍感。長壽三尊壁畫墻面布局整齊排列,形體刻畫精美生動,圖像色彩通透明亮,寓意祥和。一樓東西墻面的白底色,北側墻面的紅底色,使信眾進入強巴殿時,體量巨大的強巴佛在視覺上遮擋了北墻的紅底色,東西兩面墻的白底色左右呼應,營造一種空間感,當信眾及觀者圍繞強巴佛行走時映入眼簾的便是整齊分布的長壽佛圖像,形成一種視覺沖擊。通過建筑布局和色彩對比在整體上產生一種視覺節奏感和美感,具有一定的審美功能。
長壽三尊的主要功能是增壽延福,信眾對長壽三尊的敬仰,在一定心理程度上約束著個體的行為,能夠預防個體犯罪。曹植曾說“存乎鑒戒者,圖畫也”,其認為繪畫應該具有教化作用,對繪畫者起到警戒作用[6]。信眾在參看長壽三尊時會因信仰、繪畫形象及其寓意,在圖像中獲得一種道德判斷,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繪畫不像文字能夠通過書寫大范圍的記錄某一事件,利于流通,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在尚未開化文盲眾多的舊社會,更有利于傳播思想,民眾更易于接受,更容易在繪畫中得到善惡、美丑、忠奸等價值判斷。民眾能從繪畫中獲得一種精神的“勸誡”功能,這種接受不是強制的、刻意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自由的”改變,是一種審美教育。
四、總結
扎美寺壁畫作為云南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壁畫,因地理因素和知名度等原因鮮有人知,長壽三尊僅是扎美寺強巴殿一樓的部分壁畫,保存較為完整,僅有部分破損和變色,較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風貌。長壽三尊壁畫具有延壽增福的寓意,所以信眾對其信仰不渝,在繪畫功能上長壽三尊因其精美程度、光影效應和建筑布局相呼應形成一種視覺美感,又因其背后的宗教寓意能夠給予信眾一定的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寧.圖像學視野中的云南永寧扎美寺強巴殿壁畫與建筑格局[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1(1):121-128.
[2]吉布.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18.
[3]2021年3月4日于扎美寺采訪次仁諾布,未發表。
[4]王堯.走進藏傳佛教[M].北京:中華書局,2013:18.
[5]孟君.長壽佛 尊勝佛母 白度母[J].收藏家,2010(4):29-31.
[6]譚玉龍.中國繪畫美學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57.
作者簡介:王亞會(1996-),女,安徽亳州,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圖像學、民族美術。
359450190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