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鵬 湯逸汀
在過去的9月,歐洲天然氣價格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飛漲。截至9月30日,天然氣期貨價格達到每立方千米1150美元。歐盟國家和英國境內,還出現了因為油氣供應不足、電力短缺,醫療、教育、交通、制造業等重要領域無法正常開工的情況。毫不夸張地說,一場由天然氣短缺觸發的能源危機正在向歐洲全境襲來!
高昂的天然氣價格早已擊穿了歐洲人的心理價位,而且繼續保持日均10%的漲勢,在傳統取暖季即將來臨的時候,這個壞消息意味著歐盟和英國或將迎來最“貴”的一個冬季。
由于多數西方國家采用天然氣和電力等較為清潔的“綠色能源”作為供暖來源,在氣溫降幅不大的時候,普通家庭尚可承受昂貴的能源價格;一旦氣溫降至寒冬極值,用氣量大增,消費者很可能面臨天價天然氣甚至無氣可用的窘境。
天然氣價格上漲推動了其他基本生活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揚。在建筑、化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高度依賴能源的領域,連鎖反應已經顯現,能源成本的上漲逼近生產者可以接受的底線。在這種形勢下,普通的能源消費者和工業用戶不得不厲行節約,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開支,縮小生產規模,這對于已經飽受疫情困擾的歐洲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作為歐洲能源的主要供應方,在這一輪氣、油、煤價全線上漲的過程中,俄羅斯承受了西方對其操控市場、惡意推高價格的批評和指責。但俄羅斯專家認為責任不完全在俄方。
首先,在過去一年中,世界范圍內為應對疫情采取的社交隔離措施導致生產能力下降,現在亞洲國家已經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開工率正在快速回升。而且亞洲消費者為石油和天然氣開出了更為優惠的價格,能源供應商更愿意將自己的產品運往這些有利可圖的地區。
其次,西方國家沒有看到俄羅斯“北溪2號”管道對自己的潛在利益,反而借助歐盟第三個能源協議框架對其加以限制,這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建設過程中,這條海上天然氣通道受到了波蘭、烏克蘭等國家的橫加干涉,在“北溪2號”即將投入使用之際,德國法院做出裁決,“北溪2號”進入歐盟的部分必須要有第三方參與運營。能源領域專家鮑里斯·馬爾琴科維奇認為,歐盟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施壓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高價能源還會持續多久?未來能源需求赤字能否逐漸降低?
日前全球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發出預測,石油價格可能在年底上漲至每桶80至90美元。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安娜·扎伊采娃說,市場上的石油短缺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很多國家的開采無法迅速恢復以滿足飛速增長的需求。
西方能源赤字的存在對于俄羅斯經濟并不都是利好消息。雖然目前俄羅斯市場對石油價格上漲做出了正面的回應,但是國際上的反應總體來說是消極的。很多投資者認為發達國家市場會出現崩塌,特別是美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顯然也無法“獨善其身”。
以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很早前就開始了以綠色清潔能源取代傳統重污染、低功效能源的進程。但尷尬的是,可供歐洲人選擇的能源種類并不多,成本最低、受限最小、利用技術最成熟、環境友好度最高的天然氣幾乎是當下的唯一現實選擇。國際上的天然氣供應商大部分位于俄羅斯和中亞、北歐國家,其中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生產能力和輸氣能力最強,也是歐洲天然氣市場的絕對定價者。歐洲能否從俄羅斯得到足夠的清潔能源,這取決于相關國家是否能以“實用主義”的態度處理對俄關系,摒棄來自歐亞大陸之外的干擾,建立彼此信任、互惠互利的俄歐伙伴關系。
343550033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