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教學是一門促進生命成長的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節奏美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追求,教師要注意塑造課堂教學的節奏美。
其一,和諧美。首先,教師在教學時間把控上要緩急得當。比如,課始的導入環節,要言簡意賅地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外引入課內;課堂的中間環節是學習新知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在重難點處,要緩下來、慢下來,充分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經歷學習思路的剖析、矯正、轉軌等過程;課尾的歸納、拓展環節,要三言兩語就引導學生把思維發散到課外。其次,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也要有緩有急。比如,在教學的開頭、結尾或非重難點處,教師的語氣可以平一些,語速可以快一些;在教學重難點處,語速則要緩急有致,語言要有啟發性,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
其二,交替美。所謂“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活躍狀態,如學生踴躍發言、熱烈討論等;所謂“靜”,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如學生靜心聽講、深入思考等?,F實的課堂中普遍熱熱鬧鬧,但往往華而不實,部分學生興奮過度,部分學生跟不上,不能夠參與進來;或自始至終靜寂,死氣沉沉,空氣中充滿了過度的壓力感和莫名的焦躁感。充滿教學節奏美的課堂,應動靜交替,學生時而凝神靜思,時而躍躍欲試,時而竊竊私語,時而互相質辯,這樣才有利于他們開展深度學習,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其三,交互美。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關系構成了教學的基本秩序,也是課堂教學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師生的“讓”與“進”。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講與聽形成了單調而枯燥的節奏;現代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教師必要地“讓”,將師者中央讓給學生,教服從于學,不斷適應學的變化。
其四,轉換美。在集體性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讓學生身份在“群”與“個”之間不斷轉換,既保證集體性帶來的效率,又發揮個體差異的力量,這體現了“學為中心”,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動力的。這樣的節奏感受,很好地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教育是人學”這一主張。
綜上所述,緩與急、動與靜、進與讓、群與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節奏,調控得好,能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讓人產生一種美感,使師生雙方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心靈相通、思維相融、和諧自然的境界。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