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柳意象與明遺民畫家的心路歷程

2021-03-15 08:18:32張玉霞
齊魯藝苑 2021年1期

張玉霞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柳是古代詩賦與圖畫中重要的題材,柳意象包括柳樹、柳枝、柳葉、柳絮等。因其自然形態契合古人的思維方式,且與一些歷史典故相聯系,故而成為古人表達某些特定情感的載體。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下令在河兩岸種柳,遂有“隋堤柳”;漢代都城長安東門外的灞陵橋邊綠柳堆煙,人們在親友離別時折柳相送,遂有“灞橋柳”;陶淵明喜愛柳樹,隱居的宅邊列植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遂有“陶令柳”;桓溫面對自己早年時栽種的柳樹,攀枝執條,不禁潸然淚下,遂有“桓溫柳”。“在藝術中,人的心靈運用一切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能力去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給這些信息賦以形狀和解釋。”[1](P633)明清鼎革,異族入主,家破國亡,生靈涂炭,在生死抉擇中選擇“生”的明遺民畫家,或遁跡山林,或披緇戴黃,或游走四方,或奮起反抗。明遺民畫家不同的生命軌跡,在時代的洗禮下逐漸合流,尤其是在柳意象的文藝創作中,基于“隋堤柳”“灞橋柳”“陶令柳”“桓溫柳”等原型意象而加以升華,折射出多樣的美感心理。筆者將這四種原型意象及其美感心理之間的關系概括在表1中,下面將圍繞表1作為邏輯主線進行闡釋和分析。

表1 文章的邏輯主線

一、隋堤柳——書寫現實,緬故懷古

宋佚名小說《開河記》中記載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將垂柳栽種于汴梁兩堤,“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船之人,護其陰涼;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帝御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2](P163)隋煬帝對于柳樹的青睞,僅僅是供其乘龍舟游江南時觀賞所需,而隋朝在運河開通后不久便亡國,“隋堤柳”成為短命隋朝的象征,亦是亡國的象征,如白居易的《隋堤柳》、許伯陽的《詠隋堤柳》、宋人王灼的《碧雞漫志·鑒戒錄》等均有明指。明遺民畫家在文藝創作中借隋堤柳的這一象征,聯系當時清政府為治河的征柳筑堤政策,以隋朝的暴政隱射清初的政局,關注民生,緬故懷古。

(一)征柳筑堤,剪伐殆盡

柳樹喜水,常植于江邊堤岸,又因其根系發達,是防洪固堤、保護水土的優良樹種。明清之際由于戰亂連年而造成水道失修,水患嚴重。順治朝黃河每年決口,康熙初年有增無減,據統計,至康熙十五年(1676)共決口69次。下游沿河州縣“悉受水患”,黃淮二水倒灌,涌入運道,不僅威脅著運河的正常運行,更影響了河兩岸人民的正常生活。明遺民畫家惲壽平賦詩記述了淮河水患的慘狀,其詩“《淮水大至,村舍漂沒,與張大天樞同客蕪城,張望無人煙,愴然有作》曰:野哭秋村急,青疇望渺然。千堤齊沒柳,萬灶欲沉煙。又慟回車路,同牽上岸船。從看塞瓠子,波浪自年年。”[3](P130)

康熙親政以來,將治河列為他須辦的三件大事之一,先后五次南巡“視察河工”,并派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專職治河。靳輔恪盡職守,調查研究,梳理出許多科學治河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以柳筑堤,如靳輔在《栽植柳株》中曰:“凡沿河種柳,自明平江伯陳瑄始也。其根株足以護堤身,枝條足以供卷掃,清陰足以蔭纖夫,柳之功大矣。[4](P59)治河本是康熙帝在位時的一大政績,促進了18世紀中國的社會安定與經濟繁榮。然而在明遺民眼中卻對此事極為不滿,并將這些不滿隱寓于其楊柳題材的文藝創作中,如惲壽平《題楊柳詩》(1)惲壽平.題楊柳詩(立軸),水墨紙本,縱59厘米,橫32厘米,1890年。2019年6月5日東方大觀拍行“蔚為大觀——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估價RMB250000-350000。(圖1)中曰:“灞岸千絲定有無,隋河舊綠已全蕪。抽毫細染眠煙勢,兵氣應難到畫圖。戊午秋,江南楊柳,翦伐略盡。予別有《嘆柳詩》。”[5](P129)戊午年為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由于征柳筑堤而將江南楊柳剪伐殆盡,致使隋河荒蕪,在敘說事實之外,更有怏怏不平之嘆。又如惲壽平在其《郊外嘆柳》中曰:“劫火難留草木身,長條短葉已成塵。千村不見楊花起,減卻江南三月春。”該詩下注云:“時黃河筑堤,官府征柳條殆盡。”[6](P322)在惲壽平眼里,沒有看到因治河而促進社會安定與經濟繁榮的景象,滿眼是因治河而使河堤楊柳剪伐殆盡,光禿禿的河堤致使三月份的江南毫無春天的氣息。

圖1 惲壽平《題楊柳詩》

亡國象征的楊柳,在明遺民筆下常常選擇夕陽、暮色、雁鳴、飛鴉等伴生意象,營造更為豐富復雜的氛圍。如陳王榮(字皇錫,江南興化人)在《柳枝與李平庵、王景州歙州,感而賦之》曰:“年年議筑堤,筑堤需柳枝。斧盡江南柳,不及西風吹。西風三尺浪,崩堤千百丈。一瀉沒田廬,鴻雁亦惆悵。”[7〗(P632)借鴻雁以言明遺民惆悵的心理。又如杜濬在《賦得烏啼白門柳》中曰:“白門昔日全盛時,千門萬戶楊柳枝。楊柳多時覺烏少,紅樓熟睡忘春曉。斬伐于今稀復稀,自從去年無絮飛。惟見饑烏逐人肉,烏多一半城頭宿。儂家垂柳余一株,啞啞嘗聚千百烏。儂愁儂倦耽春睡,其奈群烏繞樹呼。”[8](P83)詩中從楊柳被伐的現狀,論析楊柳與烏鴉此消彼長的關系。烏鴉色黑,叫聲凄唳,含有動人心魄的悲涼情愫,將它置于令人斷腸的被砍伐后的殘柳中,哀凄之情愈發強烈。又如王夫之在《蝶戀花·衰柳》借衰柳而寫鼎革之際明遺民的處境:“為問西風因底怨?百轉千回,苦要情絲斷。葉葉飄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遠。陣陣寒鴉飛影亂。總趁斜陽,誰肯還留戀?夢里鵝黃拖錦線,春光難借寒蟬喚。”[9](P21)西風、殘柳、斜陽、飛鴉,滿眼都是痛苦與不祥寓意的景象,一派凄涼,共同譜寫著亡國之象。大明王朝亦如夢中的春柳,逝而不復。凋敝滿眼的景象與夢中的遙想集合后令人再度傷感,引出更為深沉的對明朝的眷戀追懷。枯柳意象還與馬嘶相伴,如陳洪綬的“枯柳衰楊寒日西,千群武士馬驕嘶。回頭只憶先生好,月到柴荊話老妻”[10](P369)。又如陳洪綬在《東望寄八叔約復過永楓庵》中曰:“何日溪行乞再攜,白羊幾只草萋萋。君思江北春天否,楊柳鵝黃戰馬嘶。”[11](P371)馬嘶常于傍晚時分發出,馬的嘶鳴帶有不忍卒聽的悲苦情調,與枯柳、寒日等意趣相合,或目睹枯柳,或遙思楊花,共同營造著凄清的氛圍,彰顯著孤寂的心境,“黃昏聞悲音,作為一種聽覺意象的慣常表現模式,可將人從瞬間帶入更長的時段中,引發人豐富的聯想”[12](P299)。

(二) 戰亂頻仍,悼古傷舊

“意象的層積增生是文學史中主題情感心態歷史選擇的結果,意象結構自身的容量及殖生能力同古代文人情感需要之間,似持久地存在著一種‘馬太效應’。”[13](P18-19)文學史中意象主題的馬太效應,在明遺民畫家楊柳意象的創作中亦有所體現。明清鼎革,長期戰亂致使大量田地荒蕪、民生凋敝,人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明遺民畫家將人民的疾苦寓予楊柳意象之中,如惲壽平在《柳》圖的題跋中曰:“誰卷珠簾望陌頭,三眠無復舊金溝。青門路上千條柳,半是春風半是愁。”[14](P88)西晉王濟在京城洛陽買地作馳射場,把錢堆到同圍墻一樣高,當時人稱為“金溝”。此題跋以唐代王昌齡的七絕《閨怨》中“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即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為基調開頭,借西晉王濟為營造“金溝”而使京城百姓流離失所的典故,隱指清軍入關后,圈地占房,實施一系列民族壓迫政策,致使原來肥沃的耕地成為放牧馬匹的場所,被圈地區人民流離失所,青門外灞橋上的楊柳,在春風搖曳中亦是飽含悲傷、愁苦之態。又如楊昌言在《維揚感舊》中曰:“竹西歌吹不勝春,亂后經過倍愴神。村店晚風喧獵騎,野田寒月泣流民。梅尋官閣人何在,柳問隋堤跡半湮。保障江淮思相國,百年遺恨向誰陳。”[15](P46)“愴神”“流民”“隋堤”“遺恨”等語詞生動地揭示出明清鼎革之際漢族同胞的處境與情感。

明遺民對于鼎革之際戰亂頻仍現狀的表述,通過具體景象的時空對比而呈現得更為真切。如陳洪綬在《過西湖》中曰:“外六橋頭楊柳盡,里六橋頭樹亦稀。真實湖山今始見,老遲行過更依依。”[16](P15)這是畫家于甲申之后游西湖的所見所感,從所見“楊柳盡”“樹亦稀”的景象,追憶昔日西湖的美景,這種通過鮮明對比抒發情感的方式被稱為“通感”或“移覺”。畫家看到歷經戰亂而破敗的西湖,以景言情,悵惘之情與故國之思油然而現。又如惲壽平在《題楊柳》中曰:“掃卻硯塵來翠色,無吹玉笛亂春心。更憐紫燕風前語,可憶西湖舊綠陰。花雨春殘海上城,無心客路聽鶯聲。詩成一笑蓬萊淺,左肘驚看臥柳生。”[17](P129)遺民畫家陳洪綬、惲壽平由眼前衰敗的西湖景象,聯想昔日繁花似錦、桃紅柳綠的西湖景色,一種失去依靠的孤獨感油然而生,進而強化亡國的現實。這種孤獨感在惲壽平的《煙柳江村》中體現得更為徹底:“麥畦桑火過春蠶,沙渚人家隱翠嵐。紫燕寒潮三月雨,綠楊煙里是江南。到處春城響杜鵑,隋堤非復舊風煙。只今何地容漁艇,尺幅云煙望渺然。”[18](P148)暮春之際,杜鵑凄慘的叫聲響徹江南,歷經砍伐的隋堤已不是以前的樣貌,如今連容納漁艇的地方都沒有了,茫然不知所措,在書寫現實中直指內心,呈現出孤獨以至孤絕的心理活動,涌現出悲愴而憤怒的悲憤美感。

二、灞橋柳——傷春悲秋,故國之思

位于長安市東的灞陵,附近有灞橋,橋邊綠柳堆煙,人們多于此送別親友上路,遂折柳為贈,從而形成“折柳”習俗,由“折柳寄遠”生發出“折柳贈別”,“柳”與“留”、“絲”與“思”及“絮”與“緒”諧音,“在情感表現方面,楊柳主要用來表達離別之情、悲傷之思以及思鄉之念”[19]。如李白在《憶秦娥》中曰:“年年柳色,霸陵傷別。”《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20](P419)生命化身的柳樹,其形態飽滿而充盈,攀折后便不再完整,攀折部分離開母體后更是孤獨漂泊、無所依憑。“一旦特定的環境、氛圍、情調給人以某種感染,便可喚起和觸發心中特定的意象。”[21](P85)明朝覆亡,清軍入關,連年戰爭中百姓飽受流離之苦,選擇“生”之遺民,目睹戰亂頻仍的現狀,心懷對故國舊君的思念,眼中的楊柳,不管是柔嫩可愛的春柳、綠蔭密布的夏柳,還是稀疏枯黃的秋冬之柳,都蒙上了悲傷的情感基調。如惲壽平在《蒲柳》小幀中題跋曰:“曲江何處夢前游,點筆春風此暫留。只為少陵詩句好,至今蒲柳尚含愁。”[22](P19)蒲柳即楊柳,惲壽平此處的“蒲柳尚含愁”遙接杜甫《柳邊》中的“灞上遠愁人”之句。又如錢士罄《暮春畫溪柳垂堤送溥子南歸》:“楊柳芊綿水照堤,三千故國一青絲。送君愁疊陽關唱,但寫垂條記別離。”[23](P29)惲壽平與錢士罄筆下的楊柳所寄寓的離別思念之情,不僅適用于友人離別之時,更抒寫著對于故國舊君的懷念之情。

圖2 弘仁《雨余柳色圖》

弘仁在其《雨余柳色圖》(2)弘仁.雨余柳色圖,紙本墨筆,縱84.4厘米,橫45.3厘米,1656年,上海博物館藏。(圖2) 中,畫著四棵垂柳或聚或散地生長于水濱的緩坡,新發的枝條下垂,短小而柔嫩,枝干瘦勁,略施墨色。干淡的筆墨以折帶皴繪制的山石、坡腳,造型多方折,峰巒陡峭,沒骨法直接寫出的遠山,愈發襯托出瘦勁秀逸的山巒。畫面題跋申補畫意:“雨余復雨鵑聲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風還可慰宵晨。”款署“為閑止社兄寫意于豐溪書舍。丙申三月,漸江仁。”丙申年為1656年,即清順治十三年,是弘仁生命的晚期。題跋首句“雨余復雨鵑聲急”鋪設傷春的情感基調,暮春時節,春雨連綿,杜鵑聲聲。“雨余復雨”及“鵑聲急”是在時空中展開的詩歌情境,難以在二維空間的畫面中展現,全靠清新的畫境來襯托,此處發揮了詩歌在時間敘事上的優勢,補充繪畫之不足。杜鵑又叫杜宇、子規、催歸等,杜宇本為蜀古帝——望帝的名字,望帝死后,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后來成為思鄉念舊的代稱。杜鵑在暮春時叫聲最多,凄楚的哀鳴引發人有意識的聯想,杜鵑哀鳴與畫家主體思鄉的審美心理相契合,畫家念故懷憂,對于故國舊君的懷念及現實處境的憂慮在“雨余復雨”的情境中剪不斷、理更亂。

圖3 項圣謨《煙江釣艇圖》

項圣謨的《煙江釣艇圖》(3)項圣謨.煙江釣艇圖軸,紙本水墨,縱51厘米,橫33厘米,1651年,武漢博物館藏。(圖3)中,柳樹位于近處的坡岸,深扎于水坡的根系發達,粗壯的樹干上僅剩兩三支奮力生長的枝條,新發的小枝短而柔嫩,略帶綠意。樹下岸邊一葉扁舟,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面向江水專注于垂釣。中景為一片寬闊的水域,云煙氤氳、空曠寂寥,因湖泊寒涼而難以停泊的水鵠,徘徊于廣袤平靜的湖面,蘊含無處可歸、無處為家之意。畫面右上行書題詩及款識,補畫之高逸情思:“辛卯二月既望之后,雷雨數日夕,為做此圖,就題二絕:春雷弄春雨,何日補天穿。楊柳遲遲綠,能無念水天。 水鵠寒難泊,徘徊若倦飛。安知釣翁意,亦不厭蓑衣。”[24](P216)初春楊柳發芽,萬物復蘇,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父,在朦朧細雨中垂釣于江畔舟中,一改“寒江獨釣”題材中的嚴冬寒江與葦草萋萋之情境,多了初春之際的生機勃勃。“辛卯”即1651年,項圣謨時年已72歲,“楊柳遲遲綠,能無念水天”中楊柳對于水與天的依戀,隱喻畫家對故國的情感;“安知釣翁意,亦不厭蓑衣”則表明心志,雖江山易主,但不忘故國。畫面中的殘柳生枝,給人希望,畫家雖已過古稀之年,心中仍存有恢復之念,期望家國能夠枯木逢春。

自宋玉悲秋以來,蕭瑟的秋冬之景極易激發文人的詩性,而秋冬之際的楊柳,柳葉凋零,枯枝隨風飄蕩,一派荒寒蕭索之氣。“‘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用幼霞筆,寫少陵句,多見其不知量矣。良士他時展紙,今日秋夜篝燈,賞心燕語,一種情況,忽忽在目。此圖或為索居之一助也。”[25](P281)惲壽平為唐良士作畫的情感基調是杜甫的“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斷橋無復板”是殘敗的廢墟景象,“廢墟所指的常常是消失了的木質結構所留下的‘空無’(void),正是這種‘空無’引發了對往昔的哀傷”[26](P24)。“斷橋”“秋夜”“索居”暗示一種價值的失落;而“臥柳自生枝”則是枯柳發芽,昭示祥瑞,亦是希望的代稱。冷冷戚戚的秋夜中惲壽平挑燈展紙,畫面中滿是往昔的哀傷,特定的時空背景更是強化了悲慨的氛圍。

秋冬之際的楊柳又是禽鳥棲息的場所,如朱耷的《楊柳浴禽圖》(4)朱耷.楊柳浴禽圖,紙本墨筆,縱119厘米,橫58.4厘米,170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4),畫面中僅有枯柳、坡石、八哥,物象簡單稀少,而表現的境界卻十分闊大。全畫以八哥為視覺中心,八哥雙翅展開,單足站立于枯柳之上,埋頭理羽,無所依傍而又悠閑淡定、自得其樂。枯柳斜倚在一塊頑石上,盤曲的枝干、斑駁的樹皮,無不顯示出歲月的痕跡。樹根用墨較實,有牢牢抓地之感。樹干向右取勢且伸出畫面,在畫面右上方又有枝條伸入畫面,但柳葉凋零,只有枯枝隨風飄蕩,渲染秋冬的蕭索之氣。柳樹的斜倚之姿,使畫面達到曲折構圖的效果,也更具有曲折之美。上大下小的頑石,造成視覺上的不穩定。畫面構圖奇特,靜中有動,筆墨精煉,用線剛柔相濟,在荒寒蕭瑟的情境中又蘊含著生機。畫面左上署款“癸未冬日寫,八大山人”,“癸未”年為康熙四十三年(1703),朱耷78歲,屬于其晚年的作品。又如朱耷的《枯樹寒鴉圖》軸(5)朱耷.枯樹寒鴉圖軸,紙本墨筆,縱126.5厘米,橫35厘米,佛山市博物館藏。(圖5)與《楊柳浴禽圖》景物相似,怪石、枯柳、烏鴉構成畫面,淡墨繪制的上大下小的怪石筆法

圖4 朱耷《楊柳浴禽圖》 圖5 朱耷《枯樹寒鴉圖》

多變。怪石前的枯柳枝干盤曲,樹根較實,枝條蕭疏,柳葉凋落,枯枝隨風飄蕩。兩只烏鴉立于枯枝上,一只閉眼、縮首、單足而立,另一只亦是單足而立,身體后縮,白眼示人。畫面著力營造荒寒蕭疏之氣。鈐白文方印“八大山人”,可知同屬其晚年作品。“在一件藝術作品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的,因為存在的本質最終是由主題體現出來的。”[27](P632)八大山人在這兩幅由怪石、枯柳、八哥或烏鴉構成的題材相似的作品中,極力營造蕭索凄清的畫境,為其悲情凄涼的心態提供氛圍,而凄情悲涼的心態又加重了荒寒蕭索的程度。“在中國繪畫中,枯樹的力量和它的吸引力正是根植于一種視覺和概念上的模糊性:它那廢墟般的形體同時擁有非凡的能量和精神。枯樹雖顯現了死亡和蕭衰,但同時也為復蘇和青春的重返帶來希望。它遠不是一個‘終結’的形象,而是構成了永恒變化中的鏈條。”[28](P46)

灞陵折柳意象“是在離愁別緒式的情感經驗上積淀而成的;漂泊零落,孑然一身,滿懷哀傷與思念,故常發為睹物思人,緣物感興的形態,可謂是空間意義上的孤棲美感”[29]。易代之際的明遺民畫家,基于灞陵折柳意象而抒發更為深沉的興亡之嘆,家仇國恨、民族命運與個體生命糾結在一起,書寫著個體的悲痛與執著。

三、陶令柳——懷瑾握瑜,歸隱林泉

陶令柳意象源于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30](P152)蕭統《陶淵明傳》:“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可見,《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況之文,喜愛柳樹的陶淵明,宅邊列植五棵柳樹而自號“五柳先生”,這五株柳樹代表著陶淵明世外的安居之地,自然成為其清樸高潔、不流世俗的人格象征,柳樹也蒙上了隱逸、高潔的色彩,成為特定的文化符號。陶令柳中“柳的原始生命美感心態賦予柳以充實的生命意蘊,在傳統善的哲學觀作用下,這種生命意蘊嬗變為人格的完美”[31](P108)。陶淵明不仕二姓的高尚節操、歸隱田園的閑澹心境、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懷,在明清鼎革之際普遍地被明遺民所接受、贊賞并效仿,進而追求生命的本真存在。如弘仁在《畫偈》中曰:“衣緇倏忽十余年,方外交游子獨堅。為愛門前五株柳,風神猶是義熙前。”[32](P155)此處借陶淵明處宋朝而堅守晉臣氣節,隱喻畫家自己雖身處清朝而堅守明朝臣民氣節,保持明未亡時的風神氣度。萬壽祺《答人》中曰:“自學柴桑老,門前五柳貧。”孫奇逢《與友人談五柳先生》:“我最愛陶公,門前少五柳。”萬壽祺、孫奇逢詩中的“五柳”,都是對陶淵明完美人格的贊嘆與效仿。弘仁作《陶庵圖》軸(6)弘仁.陶庵圖軸,紙本墨筆,縱99.1厘米,橫58.3厘米,1660年,故國博物院藏。(圖6)畫面中傍山而筑、臨溪而建的屋舍,前后圍繞著五株柳樹,柳樹枝干勁挺,柳絲短垂,用線蒼勁整潔,款識曰:“漸江學者為子翁居士作陶庵圖。”此圖是弘仁與友人羅逸(字遠游,歙縣人)游黃山經過潛口時為子翁居士的隱居之處所作的寫生。子翁居士即汪堯德(1620—1685年),字子陶,號陶庵、子翁居士,歙縣潛口人。子翁居士早年客居松江,與董其昌、陳繼儒等人交往密切,晚年隱居,以書畫自娛。畫面中的五株柳樹及畫題《陶庵圖》,巧妙地將子翁居士與五柳先生相聯系,子翁居士清高自守、遁跡林泉的脫俗之氣躍然而出。

圖6 弘仁《陶庵圖》

陶淵明隱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33](P53)之地,聯系其《桃花源記》,明遺民在其隱居之地亦營造相似的環境,柳樹成為不可或缺之物。如魏禧“于君兄弟家揚之塘頭村,村去龍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夾植榆柳,水中央有竹木亭臺,其風景亦頗與桃源似”。[34](P640)又如費經虞(字仲若,四川新繁人)在《歸田隱》中曰:“家破猶余半畝塘,杜鵑啼處柳絲長。騎牛不到人間去,白發蕭蕭曬夕陽。出山未達便無家,結屋青城上紫霞。手版何曾成一事,幾年辜負碧桃花。”[35](P60)惲壽平在《柳溪漁隱圖》中題跋曰:“亂柳垂溪陰,山云發幽賞。釣罷未收綸,高歌滄浪上。”[36](P62)惲壽平垂釣于柳溪、收綸高歌于滄浪,這種不知所求、不知所往、任性自然的生活,是他所鐘情的本真的生活方式。又如在《煙柳蘆汀圖》(7)惲壽平.煙柳蘆汀圖(冊片),水墨紙本,縱25厘米,橫19.2厘米,中國嘉德2006春季拍賣會圖錄號339。(圖7)中題跋曰:“煙柳蘆汀,賦象荒落。其得之濠上耶?”[37](P273)生活于煙柳蘆汀之境中的惲壽平,超脫世事紛擾,返歸自然,重構質樸純真的生活方式。

圖7 惲壽平《煙柳蘆汀圖》

明遺民表彰陶淵明的忠義,效仿陶淵明的生活方式,“最終目的還是為自我的人生尋找歷史的依托,借助古人抒發難言的亡國悲憤”[38](P149)。然而身處明清鼎革巨變的明遺民,理想與現實存有巨大的反差,世外桃源是不復存在的,如清代陸世儀在《春日田園雜興》云:“聞說山中好問津,桃花如夢水如塵。乍看暮燕成新壘,誰憶泥牛換早春。打鼓吹簫今歲社,更衣脫帽舊時人。門前柳色依然綠,陶令年來避葛巾。”[39]全詩旨在描述文人于明亡后避世不得而受剃發之辱的現狀。又如李瀚在《春夜書懷》中曰:“村舍獨愁人,寒窗坐一燈。余生同短燭,世態更春冰。避地思何往,低頭愧未能。長懷無限恨,不覺淚沾巾。”[40](P169)詩人于春夜獨坐寒窗燈前,感慨余生不長如同短燭,喟嘆世態炎涼而懷恨無限,“愧未能”“淚沾巾”飽含愧疚之情。

四、桓溫柳——歲月流逝,感物傷己

“桓溫柳”典故出自《晉書·桓溫傳》,在《世說新語》中亦有描述:“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玡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41](P61)桓溫面對自己早年擔任瑯琊內史時栽種的柳樹,攀枝執條,不僅潸然淚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英雄撫物痛失常用的壯語,后成為感慨時光流逝而功業未就的典故。明遺民畫家惲壽平面對楊柳垂絲之景的感慨:“河清可俟,人壽幾何?對此垂絲,能無慨嘆?然烈士壯心,其能已乎?昔人于此,不禁唾壺之缺矣!”[42](P273)“河清可俟,人壽幾何”語出《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杜預注:“言人壽促而河清遲。”惲壽平援引于此處,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又有生不逢時的喟嘆。“烈士壯心”指的是“桓溫柳”的典故,“唾壺之缺”指的是東晉王敦刻意進取、渴望建功立業,卻被元帝猜忌,王敦心中不平時默念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激動時用如意擊打唾壺,致使唾壺的壺口有缺。惲壽平面對垂絲的楊柳,遙想桓溫與王敦的典故,借以言明自己與他們相似的心境與志向。

汪家珍的《柳堤馳馬圖》軸(8)汪家珍.柳堤馳馬圖軸,紙本設色,縱48厘米,橫31.3厘米,武漢博物館藏。中,一人騎馬行至柳樹下,柳樹剛抽出新枝,無葉,勾皴精細。長須人物頭戴幞頭,身著赭色衣服,腳登牛皮直通靴,線條細勁,神態自然。楷書題跋延伸主題:“戊申小春寫往歲‘堤柳變鳴條,思歸不自持’,為孟舉道兄。鳴條上加一變字,則前此始春而眼,繼而眉,春老而絮,入夏而濃蔭,秋而黃落,皆歷歷可見,五字中具有四時。政作此,客有過而談詩者,遂并識之耳,孟兄以為奚若。”[43](P68)戊申年為康熙七年(1668年),題跋中形象地描述了柳枝在四季的變化,從而揭示時間的流逝,“一切摹寫自然的主張最終必然需要再現無限。”[44](P192)畫面中無葉柳枝的有限圖像與柳枝四季變化的跋文,將觀者帶入無限的時空之中,由此引發對時間輪回與生命真諦的思考。又如明遺民李孔昭(薊人,隱盤山)在《春去》中曰:“門外江水流春去,門里柳枝飛白絮。紛紛燕子不知愁,還向人前語不住。”[45](P67)門外滔滔江水永流不息,門里柳絮漫天飛舞,滔滔江水本來具有生生不息及生命延續的意味,春柳本是蓬勃青春、寄托希望的先聲,而柳絮則是暮春的標志,紛飛的柳絮指向春景即逝、美景難駐。相同的物象,不同的主觀情思,從而生發出時光荏苒、韶華易逝的感嘆,借“不知愁”的燕子,敘說時間流逝、江山易主的傷感。

柳易栽易活、返青向茂的蓬勃生命力,與人逐年衰老的生命軌跡形成強烈反差,歷代文人因而借此感慨韶華易逝。同時,在學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影響下,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是入仕建業,以己所學承擔安邦定國的人生職責。明清鼎革,江山易主,忠君愛國觀念洗禮下的明遺民,這一自我實現的途徑斷裂。明遺民們或以身殉國,或奮起反抗,或遁跡于山林,或游走四方,除了以身殉國,其他無論做出哪種選擇,無盡的煩惱與痛楚始終如影隨形。在痛定之后明遺民們決計重新生活時,猛然發現自己已是白發蒼顏,青春已逝,惆悵之情愈不可抑。如惲壽平在《柳圖為張天涯賦》曰:“江南游倦落花天,海客披圖思渺然。春水綠堤煙霧里,此中應系孝廉船。雪曲歌殘醉里聽,瑤思銀縷暗江汀。自憐白發同枯柳,縱有春風不再青。”[46](P131)惲壽平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應王翚之約赴虞山做客時,與當時因避福建耿精忠之亂而旅居虞山的張遠(字天涯)結識,心靈相通而成為知音,但知音常離別,惲氏為其畫柳并賦詩,飽含濃濃的離別之情,而“自憐白發同枯柳,縱有春風不再青”則是對于時光的感慨,枯柳與白發類比,青春已逝,失不再來,這是對人生的喟嘆,含有深深的傷感與失落。

“遺民本是一種時間現象。‘遺民時空’出諸假定,又被作為了解遺民賴以生存的條件。時間中的遺民命運,遺民為時間所剝蝕,或許是其作為現象的最悲愴的一面。正是時間,解釋了遺民悲劇之為‘宿命’。”[47](P156)如謹遵父命、隱居終身的徐枋,因感受到時間的威脅,故而更為嚴格地要求自己,尤其是中晚年定居澗上草堂,“仆三十年來息影空山,杜門守死,日慎一日,始則不入城市,今更不出戶庭。”[48](P60)徐枋欲保全志節而足不出戶的謹慎行為,是他切身體味到“節操”在時間中的剝蝕,是對時間焦慮而產生的應對措施。

結語

“任何一件作品的內容,都必須超出作品包含的個別物體的表象。”[49](P604)對于楊柳的表現亦不例外,歷經明清鼎革巨變的遺民畫家,或奮起反抗,或遁跡隱居,或逃禪入道,或游走四方,借隋堤柳而書寫現實、緬故懷古,悲愴、憤怒、愧恨等情感相交集,匯集為悲憤美感;借灞橋柳體悟滄桑巨變,在傷春悲秋中發故國之思,抒寫著孤棲美感;借陶令柳而懷瑾握瑜,歸隱林泉,強調著質真美感;借桓溫柳而感物傷己,發歲月流逝、生命有限之感慨,飽含著憂懼美感。明遺民畫家依據“隋堤柳”“灞橋柳”“陶令柳”“桓溫柳”的原型意象而生發的這四種美感心理一脈相承,貫穿其間的紅線便是朝代更迭下明遺民的心理變化。伴隨鼎革巨變而來的憤怒、悲愴而愧恨的悲憤美感,引發面對滄桑巨變而至的悲涼沉郁的孤棲美感,從而促生自我道德約束、體味人格高度的質真美感,以及隨著時間的流逝,反思自己的生存價值與意義而生發的憂懼美感。悲憤、孤棲、質真美感,最終指向憂懼美感,即對時間的憂懼。時間中的明遺民畫家,命運被徹底改變,精神意志亦被時間所剝蝕。

遁跡林泉的明遺民畫家,“細細地觀察與體驗人的精神意志在時間中的損耗”[50](P164),處孤獨以致孤絕的境地,亦掩飾不住對于失節的憂懼,“正是‘時間’,剝奪著遺民的生存意義,不止于使其‘待’落空,而且使其生存依據虛偽化。這不能不是一種殘酷的道德處境”[51](P162)。從明遺民繪畫中的柳意象入手,闡釋明遺民畫家的心路歷程,不僅豐富與拓展了傳統柳意象的內涵,而且以明遺民畫家群體為考察對象,從側面揭示出明遺民社會從產生、發展以至分化瓦解的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日韩麻豆小视频| 黄色成年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jizz|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成人日韩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视频| 五月天福利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动漫h|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免费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亚洲综合第一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永久色|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欧美午夜一区|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激情在线网| aaa国产一级毛片|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一区免费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免费在线色|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视频国产|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另类专区亚洲|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9在线视频精品|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