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捷
(大同煤礦集團王村煤業,山西 大同037000)
近年來,煤礦開采的資金投入加大,煤礦安全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煤礦供電系統仍然會出現故障,停電事故的發生導致煤礦生產延誤,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大面積停電威脅井下工作人員的安全。為此,需要開展電力系統防“越級跳閘”的問題研究,排除線路故障的發生,保證礦井的安全生產。
本文結合王村煤礦供電系統情況,對當前繼電器保護引發的跳閘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出解決跳閘的技術方案,分析該設計方案的組成和原理,并開展試驗研究,對于防止越級跳閘具有良好效果,對于煤礦井下電力系統的跳閘防護起到良好的效果。
當前,煤礦供電系統對用電安全的保護方式未繼電保護,即采用階段式電流保護[1]。其對電力系統電流的保護分為三階段式,包括過電流保護、限時快速熔斷、零時限速熔斷。在電力系統中,不同部位采取的保護方式不同。終端電路需要過電流保護和電流速斷保護;源進出線需要定限時速斷保護和零時限速斷保護,不同的保護共同作用,使電力系統正常工作。

圖1 限電流保護分級定時熔斷時限圖
王村煤礦電壓35 kV 變電所6 kV 線路采用三段式過電流保護,零時限速斷保護在電力系統I 段,該段線路依據電流最大值設計。如圖1 中DL-2 保護大于母線端C 最大短路電流,提高電力系統可靠性,采用可靠的電流熔斷裝置;電力系統II 段采用限速斷保護,使得電力系統的全部系統可以得到保護,電流值設定為最小短路電流系數,可以保護電流系統安全。根據用電部門安全使用要求,動作時需要小于6kV 總開關,為了避免大面積停電故障,影響礦井安全正常生產;電力系統III 段為過電流保護,用于最大負荷電流保護,保證電力系統正常工作,需要通過各個電力保護部分的結合來實現。
在電力保護過程中,王村煤礦井下變電所進行設計改進,高壓饋出線路過流方式為兩段式保護。煤礦井下環境復雜,生產要求獨特,電力系統的管理也有較高的要求。發生電力故障時,需要能夠快速切斷,減少生產損失,避免人員傷害。電力系統的保護主要是零時限速斷保護,電力系統的另外保護方式為過電流保護。主要的保護方式多是為了避免“越級跳閘”的發生,維護電力系統正常工作。
對于電力系統而言,礦井下和地面形成一個高速的電網系統,自動化接入了不同子系統,信息的傳輸速度快、效率高,能夠適應現代煤礦企業的生產,信息的干擾也較少。針對這種情況的通信傳輸,需要采用先進的方案才能開展問題的解決,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失誤的發生,具體方案如下:
1)引進智能網絡繼電保護方法。針對煤礦井下電力系統,設計一種能夠短路閉鎖的跳閘裝置,采用煤礦井下的高速光纖作為通訊方式,進行電力系統監測和繼電器保護。該裝置與電力系統的保護裝置形成“互鎖保護”功能,對電力系統的保護更加全面,能夠避免井下故障的出現。電力系統出現故障,距離其最近的開關跳閘,形成切斷保護,當電流較大時,產生越級跳閘。故障部位在越級跳閘發生前提示工作人員開展檢修,從而可以保證電力系統正常。
2)采用失壓延時保護技術。電力系統中,采用智能保護可以使得系統具有備用電源,為了使得電力系統正常工作,需要通過內部釋放線圈帶電或者控制欠壓帶電。為了躲避電壓波動,針對跳閘過程開展避免措施,更好的保護煤礦井下電力系統,采用失壓延時技術。保證短路系統可以及時修復,系統能夠減少故障時間。
結合王村煤礦供電現場情況,為減少電力系統運行成本,需要改進新的方式。保護裝置的反應速度要快,信息在傳輸中盡量避免延時,及時發現問題,提高保護措施的有效性,采用了2 種數據信式:
1)對于一個變電所而言,當2 個不同的保護裝置較近時,可以采用雙絞線硬導線方式直接相連。這樣的連接方式不僅節約電力運行成本,而且能提高故障出現時的數據傳輸速度。
2)當2 個不同的保護裝置較遠時,不能采用雙絞線連接,此時可以依靠以太網實現數據傳輸,在以太網上建立信號關聯,使得2 個不同的保護裝置通過以太網的連接實現數據的及時傳遞,從而對電力系統的保護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
2.1.2 田間生長性狀 由表2看出,播期因素中,出苗率各處理表現為P4>P3>P2>P5>P1,越冬率P5明顯低于其他處理。分蘗成穗率各處理均較低,其中P1明顯高于其他處理,表明早播能夠提高分蘗成穗率。P5處理由于最高莖數低(分蘗少)造成分蘗成穗率高于P2、P3及P4,冬前莖蘗及返青莖數表現為隨播期推遲而降低趨勢。分析認為,P4播期處理綜合表現較好。密度因素中,基本苗、穗數和株高隨密度增大而增大,出苗率呈下降趨勢;各處理越冬率表現為D5>D4>D2>D1>D3,分蘗成穗率表現為D1>D3>D5>D2>D4。結合出苗率、分蘗成穗率分析認為,D3、D4密度處理綜合表現較好。
對于電力系統而言,防越級跳閘系統的組成較為復雜,主要由智能保護模塊、變電所監控分站、失壓延時模塊、短路閉鎖控制器、地面監控部分組成。不同的結構具有的功能不同,各自的功能共同保護電力系統運行。
1)智能保護模塊。該部位根據電力系統中數據及時調整,采用智能化的方式保護運行。
2)通信監控分站。對煤礦井下電力系統各部分是否正常進行監控,并收集監控數據,傳遞給主站。
3)失壓延時模塊。當電力系統出現電壓降低時,防止系統故障蔓延導致跳閘,采用欠壓線圈供電。
4)短路閉鎖控制器。當電力系統出現短路,該設備關閉上級開關,避免越級跳閘。
5)地面監控部分。煤礦井下環境復雜,對于電力系統的監控必不可少,該模塊對于正常工作和故障的電力系統均可實現在線實時監控。
6)隔爆型攝像儀。煤礦井下環境惡劣,有時會出現瓦斯爆炸等極端情況,采用防爆型攝像儀可以抵御復雜環境,并開展實時監控。
該系統具有多種應用功能,能夠保證煤礦井下電力系統不出現跳閘情況,也可作為繼電保護,同時含有監控功能,對于煤礦電力系統的安全具有極大的保障。
當煤礦井下電力系統出現短路,短路電流通過開關,短路故障點由較大電流通過,多種保護設備開展保護,進行電流的封閉或線路斷開,保證電力系統不會出現更大的故障,甚至造成安全隱患。
出現故障的線路,在防越級跳閘系統中每個裝置都對電力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紡織上級電流進入下一級,從而維護電力系統穩定,使得電力系統不能動作跳閘。短路故障開關遇到短路信號電流,切斷線路,保護其他部分,從而不會導致電流持續增大。當短路故障修復完成,電流在電路中的流通恢復,上一級開關啟動后,在合理的延時時間內,電力系統工作更持久,性能更好,一般延時30~100 ms 后,短路被切除,防止故障蔓延,用于后面電路的保護。因此,這種方法具有保護后備電路和切除故障的優點,能夠快速恢復電力系統的正常工作。
為了更好的分析,選擇某一供電回路,其防越級跳閘結構圖見圖2。

圖2 煤礦井下防越級跳閘結構圖
對于該防越級跳閘系統來說,其含有多個變電所,即中央變電所和其他變電所。工作原理如下:當井下變電所出現短路故障,故障點發生在d1 位置,8、1、7、5#開關流通的電流未受到影響。8#開關保護裝置獲得短路電流信息,電流信息被傳遞到短路閉鎖控制器,該控制器傳遞給7#總開關信號,閉鎖其速斷保護,保護線路。同理,7#開關將數據信號傳遞給5#開關,然后5#開關快速熔斷。
當電路出現故障時,防跳閘系統中的開關接收到電流信號,啟動保護裝置,對電力系統進行保護,切斷故障電路,防止故障蔓延和造成更大的損失。在故障發生時,如8 開關出現失效,7 開關在規定的時間內會進行故障的排除,并保證開關正常使用。在短路中,不同的設備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放電效應,配合保護電力系統正常工作,提供井下作業的電力保障,有利于生產安全。
王村煤礦供電體系主要分為2 個較大的部分,即煤礦地面部分和煤礦井下部分。防越級跳閘保護器是一種新型的保護裝備,本次設計采用的型號未ZBT-11c 分布式,能夠有效進行煤礦井下電力保護。對煤礦井下的電力系統進行保護,需要了解該電力系統的結構圖,分析故障原因,找到避免跳閘的條件,才能開展電力系統的保護工作,保證電力系統正常工作,電力系統結構圖見圖3。

圖3 電力系統結構圖
由圖3 可知,該電力系統包括控制中心、服務器、以太網、變電所等重要部分。保護電力系統,上下級母線都起到重要作用,明確不同線路關系,開展有效保護。當一條線路啟動保護,采集的數據信息通過以太網快速傳輸,設備在接收到信息后,做出打開閉鎖保護的動作。同時,被采集的數據傳輸到上級,然后繼續升級,該事件有嚴格的確定范圍,一般保證在10~30ms;從出現故障,到線路保護,電力系統能夠解決不必要的故障,從而保證傳輸信息,才能進行閉鎖保護。
該型號的保護裝置用于電力系統中,保護效果如何需要進行試驗驗證。對于ZBT-11C 防越級跳閘保護器的保護效果進行試驗。選擇的試驗未驗證是否存在故障,測得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各級保護動作情況記錄表

圖4 防越級系統測試模擬系統主接線圖
電力系統出現故障后,短路電流值可達圖1 中A的位置,不同的變電區域呈現的不同。東采區3#變電所3#水泵高開的電流較大,可以短時間內達到400 A,東采3#變電所02#高開的電流更大,為800 A,中央變10#高開02#線電流最大,為1 800 A,該部分的電流低于保護電流的大小。
對于煤礦東采區3#變電所來說,位置02#高開10#和2#高開、428 開關工作仍然能夠保持穩定,監測結果顯示未出現跳閘故障。說明防越級跳閘對于電力系統故障導致的跳閘能夠起到阻止作用,避免跳閘的發生。僅東采區3#變電所10#高出現短路保護,電力系統未出現跳閘,試驗結果驗證了所設計的電力保護系統。
本文對煤礦井下電力系統進行分析,介紹防跳閘系統的組成原理,設計一種系統期待保護電力系統,并開展防越級跳閘試驗,結果顯示,設計的系統能夠減少跳閘的發生,避免礦井大面積停電,有利于保證安全用電,促進煤礦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