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李書紅,孟琬星,楊同亮,陳野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300457)
近年來,生鮮食品具有新鮮、營養豐富等特點受到消費者青睞,消費者對其需求量也不斷增加。然而,由于其水分含量高、營養物質豐富,極易被食源性腐敗微生物污染[1]。消費者購買、食用被污染的生鮮食品,易患相關食源性疾病,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因此,生鮮食品在加工過程中需要進行殺菌處理,以保證食品安全。
殺菌是食品加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過加熱、氣調包裝、紫外、輻照、添加化學防腐劑等物理或化學手段引起腐敗微生物失活來完成殺菌過程[2]。然而,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同時應盡量減少對處理食品感官品質及營養價值的破壞。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集中在高壓、脈沖電場、超聲波以及冷等離子體等非熱加工技術[3]。20 世紀90 年代,人們首次將等離子體技術應用于微生物的滅活試驗中,隨后一直在不斷探索,以尋求一種適用于熱敏感材料的高效殺菌技術[4-6]。
目前,關于冷等離子體的殺菌研究越來越多,它是通過對氣體放電產生反應活性物質、帶電粒子以及紫外光等具有殺菌作用的物質[7-8],導致微生物的失活。冷等離子體對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細菌孢子以及生物膜在內的多種微生物均具有良好的殺滅作用[9-12]。然而,關于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的作用機制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分別以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研究對象,將常壓冷等離子體技術應用于不同類型食源性腐敗微生物中,研究常壓冷等離子體(atmospheric cold plasma,ACP)對不同食源性腐敗微生物細胞外膜及細胞內含物的作用,探究常壓冷等離子體的殺菌機制,為開發常壓冷等離子體在不同類型食品殺菌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大腸桿菌(ATC51813)、金黃色葡萄球菌(CVCC3053):天津科技大學菌種保藏中心。
肉湯(luria-bertani,LB)培養基(生物試劑):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胰酪大豆胨瓊脂(tryptose soya agar,TSA)培養基、7.5%氯化鈉肉湯培養基(生物試劑):青島高科園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測試盒、蛋白定量測試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細菌DNA 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戊二醛、氯化鈉、無水乙醇(分析純):天津市北方天醫化學試劑廠;磷酸鹽緩沖溶液(生化試劑):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
CTP-2000K 低溫等離子表面處理儀:南京蘇曼等離子體科技有限公司;JSM-IT300LV 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
1.3.1 菌懸液的制備
挑取適量大腸桿菌接種于50 mL 無菌LB 液體培養基中,于(37±1)℃下160 r/min 培養6 h 得到108CFU/mL大腸桿菌菌懸液;挑取適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接種于50 mL 無菌7.5%氯化鈉肉湯培養基中,于(37±1)℃下160 r/min 培養10 h 得到108CFU/mL 大腸桿菌菌懸液。
1.3.2 冷等離子體處理
利用介質阻擋放電(dielectricbarrierdischarge,DBD)等離子體處理已制備好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懸液。分別吸取0.1 mL 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于無菌載玻片上,將帶有菌懸液的載玻片置于等離子體處理臺上,按照表1 所示試驗條件進行處理。
表1 等離子體處理條件Table 1 Plasma treatment conditions
1.3.3 菌落計數
等離子體處理對不同類型腐敗菌的菌落數根據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13]進行測定,并稍作修改。用1 mL 0.85%無菌生理鹽水將載玻片上菌懸液洗滌至9 mL 0.85%無菌生理鹽水中,依次進行梯度稀釋、培養、計數。
1.3.4 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分別吸取5 mL 已制備得到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于無菌等離子體處理槽內70 W 下處理2 min,回收至無菌離心管內,于4 ℃下冷凍離心,轉速為5 000 r/min,離心10 min。棄去上層清液,用0.1 mol/L 的磷酸鹽緩沖溶液將沉淀菌體重新懸浮,重復離心步驟。棄去清液,向底部沉淀菌體中加入2.5%戊二醛固定液,于4 ℃下固定2 h。離心棄去固定液,再向沉淀中加入0.1 mol/L 磷酸鹽緩沖溶液(pH 7.2)對菌體進行漂洗,反復這一步驟2 次,每次10 min ~15 min,再使用無菌雙蒸水重復漂洗步驟2 次。棄去漂洗液,向沉淀菌體中依次加入30%、50%、70%、80%、90%乙醇溶液對菌體進行梯度脫水,每次10 min~15 min,最后用100%乙醇脫水,此步驟重復2 次,每次10 min ~15 min。棄去上層乙醇溶液,將試管放置于無菌的干燥室內,自然干燥。將得到的菌體樣品貼于樣品臺上,進行噴金處理,通過SEM 觀察不同菌體表面形態變化。
1.3.5 菌體蛋白泄露量
吸取已制備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置于無菌離心管內,5 000 r/min 離心5 min,用無菌磷酸鹽緩沖溶液洗滌兩次,將培養基洗去,用無菌磷酸鹽緩沖溶液重懸,置于等離子體處理槽內進行殺菌處理,備用。吸取1 mL 菌液置于無菌離心管內,5 000 r/min 離心5 min,吸取上清液通過蛋白質定量試劑盒測定上清液中菌體蛋白的含量。
1.3.6 丙二醛(MDA)生成量
吸取已制備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置于無菌離心管內,5 000 r/min 離心5 min,用無菌磷酸鹽緩沖溶液洗滌兩次,將培養基洗去,用無菌磷酸鹽緩沖溶液重懸,置于等離子體處理槽內進行殺菌處理,備用。吸取1 mL 菌液置于無菌離心管內,5 000 r/min離心5 min,吸取上清液通過丙二醛(MDA)測試盒測定MDA 的生成量。
所有試驗均重復3 次,數據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Origin 9.0 對數據進行繪圖,數據平均值差異性分析采用SPSS 22.0(p<0.05)進行分析。
2.1.1 處理時間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
處理時間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見圖1。
圖1 處理時間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Fig.1 Effect of ACP treatment time on colony number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如圖1 所示,隨著常壓冷等離子體處理時間的增加,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對數值均呈現增加趨勢。這表明殺菌效果隨等離子體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強。馬良軍等[14]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處理時間的增加能顯著增強等離子體的殺菌效果。不僅如此,在處理時間較短時(<10 s)大腸桿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大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表明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的等離子體中的活性物質對大腸桿菌作用較強。
2.1.2 電源功率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
電源功率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見圖2。
圖2 電源功率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Fig.2 Effect of ACP power on colony number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如圖2 所示,隨著常壓冷等離子體電源功率的增大,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對數值均呈現增加趨勢。這表明,殺菌效果隨等離子體電源功率的增大而增強。不僅如此,大腸桿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小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表明電源功率的增加激發得到的等離子體中存在不同活性物質,且對不同類型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不同。此外,當氧氣濃度達到一定時,可激發得到的殺菌活性物質含量達到飽和[14],產生的氧化活性物質含量受限。
2.1.3 電極間距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
電極間距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見圖3。
如圖3 所示,隨著常壓冷等離子體電極間距的減小,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對數值均呈現增加趨勢。這表明,殺菌效果隨等離子體電極間距的減小而增強。不僅如此,大腸桿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大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減少的對數值,表明大腸桿菌對常壓冷等離子體電極間距的變化更加敏感。
圖3 電極間距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落數的影響Fig.3 Effect of ACP electrode spacing on colony number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形態的影響見圖4。
圖4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形態的影響Fig.4 Effect of ACP on morphology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如圖4 所示,與未處理的大腸桿菌相比,等離子體處理后的大腸桿菌表面出現干癟、褶皺等現象,甚至出現了菌體細胞破碎等現象。Laroussi 等[15-16]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研究報道了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外膜被等離子體短時間處理后發生破裂等現象,隨后菌體內含物外露。而等離子體處理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未處理組相比并未出現前者菌體破損的現象,僅僅是表現為菌體表面變得粗糙,出現不同程度的褶皺、干癟等現象,以及輕微的粘連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細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一般情況下,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外膜較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外膜更厚,導致其具有更大的張力及硬度[17]。Lunov 等[18]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革蘭氏陰細菌比革蘭氏陽性細菌更容易受到等離子體對細胞膜的破壞。Vadillo-Rodríguez 等[19]也認可革蘭氏陰性菌在生理結構及功能上比革蘭氏陽性菌弱的假設。常壓冷等離子體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外膜均具有損傷作用,這可能是等離子體引起的脂肪酸過氧化物的形成[16]以及等離子體中的電荷在細胞外膜表面積累造成的菌體膜脂被破壞[20]。表面電荷的積累會使細胞膜表面張力遠遠小于產生的靜電力,從而誘發了微生物細胞膜被破壞[21]。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體蛋白質泄露量的影響見圖5。
圖5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菌體蛋白質泄露量的影響Fig.5 Effect of ACP on protein leakage quantity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如圖5 所示,與未處理的大腸桿菌相比,等離子體處理后的大腸桿菌菌體蛋白質泄露量出現增加。Yusupov 等[22]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研究報道了等離子體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主要包括·OH、O、O3和H2O2等物質,這些物質會破壞肽聚糖結構上的重要化學鍵(即肽聚糖與肽聚糖之間的C-O 鍵、C-N 鍵或者C-C 鍵),導致細菌細胞壁被破壞,內含物泄露出來。當微生物的細胞外膜遭到臭氧、過氧化氫、羥基自由基等氧化作用物的破壞,進而失去自身防御機制而失活[23]。強氧化活性物不僅破壞微生物的外部保護結構,改變其細胞外膜的通透性,還會破壞微生物內外系統的平衡,引起微生物中的酶類、蛋白質以及核酸等內含物的變化,導致微生物失活[24-25]。不僅如此,等離子體處理金黃色葡萄球菌蛋白質泄露量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但其泄露量低于大腸桿菌菌體蛋白質的泄露量。這可能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革蘭氏陽性細菌,其細胞外膜較革蘭氏陰性細菌更厚,經等離子體處理仍然能保持其外膜的相對完整性,并未出現菌體整個破裂的現象,進而導致蛋白質的泄露量低于大腸桿菌。此外,蛋白質、核酸、脂類、碳水化合物等對活性氧等強氧化性物質較為敏感[26],極易被氧化變性。在等離子體處理時間增加的過程中,出現蛋白質泄露量的減少可能是因為低溫等離子體中含有大量活性氧,這些活性物質極易造成蛋白質的氧化損傷。Montie 等[16]也提出,等離子體對微生物的致死機制是由于氨基酸對氧化作用極其敏感,當大量氧化性物質其接觸后會引起蛋白質被氧化而發生變性。另外,細胞膜上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磷脂雙分子層也極易被氧化,導致多肽鏈斷裂,進而引起氨基酸側鏈被氧化[27]。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丙二醛生成量的影響見圖6。
圖6 常壓冷等離子體對不同食源性腐敗菌MDA 生成量的影響Fig.6 Effect of ACP on MDA generation of food-borne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如圖6 所示,隨著等離子處理時間的增加,大腸桿菌的丙二醛生成量呈現增加的趨勢,這表明隨著等離子體處理引起大腸桿菌細胞外膜被氧化生成脂質過氧化物,脂質過氧化反應是由于不飽和脂肪酸受到等離子體中產生的羥基自由基的攻擊造成的[16],在等離子體氧化細胞膜的這一過程中,氧自由基作用于細胞膜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產生丙二醛,導致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僅如此,丙二醛的產生還可引起大腸桿菌細胞膜的整體結構被破壞以及功能特性喪失,進而引起細胞膜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減少,細胞膜電勢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其細胞膜完全喪失流動性。而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丙二醛生成量呈現波動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在等離子體中存在大量的電子和離子以及自由基,丙二醛的產生是由自由基引起的[28]。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膜結構較為特殊,抑制了自由基的氧化作用,放電區域內電子及離子通過物理撞擊作用導致細胞膜出現破損,而自由基則主要通過化學刻蝕作用導致細胞膜的破裂,在等離子體處理過程中自由基及帶電粒子交替破壞細胞外膜,而且SEM 觀察結果中顯示金黃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膜在等離子體處理后并未出現破碎等現象,僅出現褶皺干癟等現象,說明低溫等離子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致死機制可能更多的是與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物理撞擊有關。
采用常壓冷等離子體處理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得到隨著等離子體處理時間延長、電源功率的增大或者電極間距的減小,引起兩種不同類型的食源性腐敗菌的失活效果增加。不僅如此,常壓冷等離子體引起大腸桿菌的失活主要與其含有大量活性物的氧化作用引起菌體細胞外膜的破裂有關。常壓冷等離子體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失活主要與其含有帶電粒子的物理撞擊作用引起菌體細胞外膜被刻蝕有關。因此,常壓等離子體引起不同類型食源性腐敗菌的失活效果明顯且作用機制不同,為常壓冷等離子體在熱敏食品殺菌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