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海軍上將近期因為一系列強硬對華言論成為媒體上的焦點人物。但即便在美國國內,戴維森的這番表態也遭到多方批評,認為他所代表的這種僵化思維很可能將美中關系拉入另一場冷戰中。
美國著名防務網站“Task&Pur?pose”負責五角大樓新聞報道的高級記者杰夫·斯戈利斯13日形象地批評稱,“如果美國還沒有和中國正式開啟一場全新的冷戰,那么現在也已經非常接近了。只要把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證詞中的‘中國換成‘蘇聯,你就會神奇地回到20世紀50年代”。
報道稱,如今在談及中國時,美軍領導人“如同準備脫下上衣、向解放軍發起一場《真人快打》風格式的決斗(《真人快打》是在美國流行的格斗游戲,非常血腥)”。戴維森9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把中國描述為“21世紀對美國安全構成的最大長期戰略威脅”。他宣稱“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平衡對美國及其盟國越來越不利”,因此他主張在關島等太平洋多地部署更多的導彈防御系統。戴維森還表示,在這種“日趨不平衡”的情況下,美國正承擔著巨大風險,“在美軍做出有效回應前,中國可能會單方面改變現狀”。報道總結稱,戴維森的一系列表態聽起來像是準備好打破啤酒瓶并大喊大叫:“我們的弱點會引起(中國的)侵略!”
戴維森的激進對華言論引起諸多批評。報道稱,任何人都不應該低估中國軍隊,但對于將中國視為“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的觀點應該清醒和客觀看待,而不是“盲目地將中國視為《指環王》電影中的大反派索倫”。對于美國軍方那些將中國直接視為美國威脅的觀點,報道警告稱,五角大樓似乎還沒有人意識到,與中國的沖突將是一場全面戰爭,而美國自1945年以來就沒有參與過這種戰爭。“美軍上次在太平洋上打這種規模的戰爭(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以歷史上第一次核打擊而告終,當今世界的核武器要多得多”。
美國《防務新聞》13日也刊登了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核政策項目組負責人普拉奈·瓦迪和安基·潘達的分析,對戴維森敵視中國的這類表態提出警告。報道稱,當談到中國核武庫時,美國領導人準確理解問題的本質非常重要,“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核風險明顯不同于過去美蘇之間的核競爭,也不同于今天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核競爭”。
這篇以《談到中國核武器,數量不是全部》為題的報道稱,戴維森和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湯姆·科頓近日大談“中國核威脅”,科頓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如果中國將其核儲備增加三倍或四倍,就可能獲得對美國的核優勢”,戴維森對此表示贊同和“非常擔憂”。
然而支持戴維森“警惕中國核威脅”的這個觀點存在多處基本的事實錯誤。報道稱,即便按照美官方的最新報告,中國核彈頭庫存“目前也只有200枚出頭”,與美國擁有的5800枚核彈頭可謂“微不足道”。科頓暗示美俄新版《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限制美國“只能部署800枚核武器”,但事實上該條約允許美國部署1550枚核彈頭。此外,美國戰略司令部無視中國自1964年以來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報道還認為,“與美國不同,中國在和平時期將大多數核彈頭從運載系統中移除,只進行模擬報復性核行動的發射演習”。
報道稱,當前五角大樓正以“適應俄羅斯龐大的核武庫”為借口,對本國核武庫進行現代化改造,“美國任何能阻止俄羅斯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力量,也將對中國起到同樣的作用”。由此可見,戴維森“中國核威脅”的言論,就連美國專家都看不下去了。
海軍研究院研究員張軍社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報道說明,近年來一些美國政客和高官無底線地抹黑中國、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即使在美國也是不得人心的。有良知的美國政客和高官應該停止制造毫無根據的“中國軍事威脅論”。他表示,這些報道明確表明,中國的核力量,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美國相差甚遠,中國根本不是一些美國政客口中的“21世紀安全面臨的最大長期戰略威脅”。美國政客和高官應該像報道中所提及的觀點那樣,客觀看待包括核力量在內的中國軍力發展,不要為了“政治正確”、撈取個人資本,而不負責任地渲染“中國軍事威脅”,把中美兩國拖入新冷戰。張軍社表示,正如報道所說,美國政客不應把中國抹黑為電影《指環王》中的要征服世界的“索倫”。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有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
環球時報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