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婷
一、思辨性思維概念界定及意義
思辨性思維要求學生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保持獨立性、理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權威、經典。從現象表層找背后原理,養成推理的習慣,完善自己的思維鏈條。
在文學閱讀中,同一篇作品,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讀作品,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只有通過不斷地質疑、驗證、再質疑,最終才能完成信息建構。
二、梳理《說“木葉”》論證思路及手法
1.追問法。通過對《說“木葉”》文脈的梳理,我們發現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作者不斷地發問。“‘木葉是什么呢?”“詩歌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等。看似重復的發問其實是透過現象發掘本質的追問的過程。追問法在時評類作文中對學生審題立意有很大幫助,通過一個社會現象運用追問法探究產生的深層原因,能夠站在社會和歷史甚至人類的高度去看待問題,深化文章主題。
2.比較法。比較法在《說“木葉”》一文中是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正是在“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同中求異中發掘“木”字的兩個藝術特征,使“木葉”這一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比較法讓我們在細微的精準判斷下,把握住事物的特性。近年來的高考作文中不乏思辨性題材,比如:二戰時期對幸存戰機的彈痕分析判斷維護的關鍵,是維護彈痕多的地方還是彈痕少的?運用比較法,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矛盾的主次,提出最佳立意。
三、遷移運用,主題升華
除了文本進行探究,還要引導學生當堂質疑。例如對林庚先生抓住詩歌的潛在意義進行探究,作者憑借感覺(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去驗證,是否不夠嚴謹?結論是否可信?“木”的潛在形象固然是作者的感性形象,但也是國人普遍的感性形象。因此,作者的論證還是可靠的。
作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得出結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很強大,可以左右我們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正如文中所說“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至此我們也明確了文章主旨:借說“木葉”,闡釋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
把握本文的主題后我們可以繼續發問:如果有一天詩歌意象的暗示性(潛在形象)消失了,會造成什么樣的局面?給予我們什么樣的警醒?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木質結構的家具裝飾等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未來我們被高分子材料、化學制劑、智能機器等包圍。我們很少再由“木”聯想起“木頭”“木料”“木板”等,那么我們很難去傳承傳統文化。至此我們認識到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傳統文化正在離我們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讓優秀傳統文化保留得更久一些。
通過運用思辨性思維學習了《說“木葉”》,同學們認識到了自己作為文化傳承者的使命和擔當,達到了思辨性思維訓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