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玲
【摘要】在新經濟推動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文章以C市為例,分析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數字產業扶持力度不夠、數字產業化的發展基礎薄弱、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有待提升、數字產業人才供給不均衡等挑戰,未來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科學規劃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超前規劃布局新型智能硬件載體,引進儲備數字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分層次多類別細分行業領域,突破上行技術創新能力,注重數據安全,等等。
【關鍵詞】數字經濟? 新經濟? 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49?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30.032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保持高位運行,2018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名義增長率、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1.3萬億元、20.9%、67.9%,超過了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成為當前我國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效率、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經濟發展亟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數字經濟規模日益壯大、技術全面革新、產業不斷融合的基礎上,如何以新經濟理念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優化數字經濟的治理,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新經濟背景下數字經濟變革的新趨勢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新經濟成為改變地緣政治格局、重塑世界經濟結構的增長點。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數字經濟變革呈現出如下新趨勢。
以五大發展路徑實現質量變革。發展新經濟應遵循驅動技術變革、抓實組織主體、夯實產業支撐、培育業態引擎、促進模式突破的“五條路徑”。數字經濟時代,人們不斷地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加工和運用,使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伴隨經濟社會活動的全面數字化進程加快,人、機、物進一步交互融合,數據價值持續提升、疊加和倍增。數字經濟助力基礎設施發展,實現互聯網、大數據AI等現代尖端信息技術與交通、碼頭、排水供氣等傳統基建深度融合,以智慧交通、智慧碼頭、智慧民生為轉型升級方向。數字經濟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質量變革,顯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調度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以六大經濟形態實現效率變革。新經濟的“六大形態”包括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有力支撐。準確率高達96%的人工智能診斷技術實現高速影像判讀、健康碼匯總各類數據實現精準防控、無人防疫車實現“無接觸”診療收治,新技術讓科技抗疫如虎添翼;“云端”會議實現高效率居家辦公、智能工廠實現制造業便捷復工復產、訂單共享實現產業鏈“抱團取暖”,新技術有效破解復工復產難點。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聚焦發展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能夠顯著提升效率層次、助推效率變革。
以七大應用場景實現動力變革。構建實體經濟、智慧城市、雙創平臺、人力資源協同、消費提檔升級、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的“七大應用場景”,可實現新興技術的實踐運用、新型業態的孵化聚變、新型模式的健康發展,培厚新經濟發展的市場沃土。互聯網、大數據AI等現代尖端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和高端制造業的賦能,可實現價值從要素稟賦前端到客戶服務終端,企業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供需從基礎產業到技術研發的全方位變革,持續探索智慧定制、網絡協同、個性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交織并存的新型融合發展模式,為傳統產業發展帶來新空間。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意味著“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到來,其將全球核心競爭力延伸至信息空間,為全球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C市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成效
作為全國首個系統提出發展新經濟的城市,C市堅持將數字經濟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大力推進社會化應用和生產智能化應用,并以此為抓手推動生活場景變革和社會生活變革。目前,C市數字經濟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數字經濟規模日益壯大。從經濟規模來看,自2017年將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C市數字經濟規模即躍居全省主導地位且經濟總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17年C市數字經濟規模約為5251億元,占GDP比重為37.8%。數字技術產業規模約為1569億元,占GDP比重為11.2%;數字經濟融合產業規模約為3682億元,占GDP比重為26.5%。2018年C市所在省份數字經濟增速達16%,據此可測算出C市當年數字經濟規模約為6000億元。從發展指數來看,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騰訊研究院、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院等發布的各類數字經濟指數,C市在全國的排名均位居前列。其中,《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2019)》顯示,C市在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百城排名第四位;《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顯示,C市在數字中國總指數排名第五位,且數字產業、數字文化、數字政務、數字生活分指數依次位列第五、第六、第五、第三;根據《2019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白皮書》,C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位居第八。可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正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增長極。
數字產業化助力數字技術產業多點開花。數字產業化是指將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實現生產數量和效率的提升,其手段是融合新興數字技術、現代商業模式、先進管理方法,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C市在數字技術產業的諸多領域都形成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整體規模呈現平穩增長趨勢。一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引領數字經濟跨越發展。C市作為國家IT產業重要基地,在集成電路、光電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軟件服務等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2018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收入3464億元,同比增長21.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31.7%。二是軟件產業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核心。C市作為中國軟件名城,擁有億元以上企業273家,2家中國百強企業和158家上市企業。2018年全市軟件產業主營收入3901.6億元,增長17.3%,軟件業務收入3042.2億元,增長14.2%,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為52.9%。三是大數據產業實現快速發展。C市數據資源豐富,截至2019年3月,全市主要政務信息資源存儲量達1622.7TB,政務數據災備服務存儲量達907TB,擁有從事各類大數據綜合服務、基礎支撐、融合創新應用的企業達1000家左右,初步預測全市大數據產業規模超400億元。《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研究顯示,C市大數據產業總體發展指數排名居全國重點城市第五、中西部城市第一。四是5G產業建設領跑全國。C市作為全國12個5G規模組網及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11月,建成基站8385個,約占全國總量的7.4%,位居全國第五。C市積極探索“多桿合一”建設方式,共建成智慧路燈100余盞、多功能桿7500余根,并以公變區域基站為切入點啟動了供電改造工作,完成基站直供電改造3147個,降低了基站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