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吳阿東:穗康電商總經理
兩塊多一根的鮮玉米,生意可以做到多大?
“原以為年銷售有50萬元就不錯了,在拼多多平臺上,我們2020年已經賣掉7000萬元鮮食玉米,預計2021年銷售額至少過億。”1月底,穗康電商總經理吳阿東說。
深耕互聯網行業20年后,2018年底,吳阿東跨界發力農業電商,幫助“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張家口,賣起了玉米棒子。吳阿東說,干一行,愛一行,未來中國農業會大有作為。
大學畢業后,吳阿東到北京闖蕩,賣過折紙、水彩筆、油畫棒,之后到中關村做過銷售。2002年,吳阿東加盟臺資企業微星科技,16年后離開公司時職務已是副總經理。
“當時,電腦硬件產業整體求大于供。而且,當年中關村的銷售人員都有股拼勁,認準的道,一定堅持走下去!”吳阿東說。
在IT行業浸染多年,吳阿東擅長營銷,深知品牌的重要性。2012年在微星科技時,他聯合京東創立“游戲本”類目,一個部門6個人將銷售業績從0發展到一年30億元。
離開微星科技后,吳阿東偶然結識了張家口穗康鮮食玉米公司總經理李向前。李向前是個玉米行家,對玉米種植、生產、加工各個環節了如指掌,但對電商知之甚少。吳阿東與李向前一拍即合,彼時李向前對這一陌生領域預期很低,“一年能賣50萬元就成”。
2018年12月,吳阿東正式接手穗康玉米的線上業務。他選準天貓等傳統電商平臺進行大力推廣,但花了100多萬元,玉米卻沒賣出多少。“某個月花了30萬元推廣費,才賣出37萬元,加上各種成本,2019年預估要虧300萬元,心都涼了。”
市場看不到半點水花,再加上電商創業團隊人員薪資較高,吳阿東的壓力驟增。“當時每天看手機,刷后臺,干著急。”不久,7名員工陸續離開,吳阿東陷入創業的“至暗時刻”。
一度,吳阿東經常夜里夢見玉米大賣。夜半驚醒時,他會第一時間拿起手機看店鋪后臺,查看有沒有成交。“一個人在沙發上坐幾小時,一動不動,天塌了的感覺。”
傳統電商行不通,吳阿東將視線轉向新電商平臺。2019年秋天,吳阿東來到拼多多總部競標“多多果園”農產品項目。這個日活躍用戶超過6000萬的平臺內嵌應用,由拼多多買單采購,每天為網友免費送出超過200萬斤水果蔬菜。
競標宣講時,吳阿東帶來了制作精美的PPT。拼多多的農產品行業“小二”看到吳阿東展示PPT時,被其專業態度打動。其他商家大多是農戶創業,這么規范的創業者在農產品行業并不多見。
但真正有說服力的是穗康的供應鏈。穗康已有20年歷史,年生產規模達7000萬條,全國排名前五。
吳阿東說,過去知道穗康的是京津冀的高校、餐飲機構、商超、便利店等合作伙伴,他希望讓拼多多的消費者記住這個品牌。在穗康上線拼多多店鋪期間,吳阿東同步拿下了“多多果園”玉米采購的合作。
“現在一天沒有2000單,員工會以為是電腦壞了,最多時一天發貨25萬根玉米。”吳阿東挺了過來,中標“多多農園”后的第二天一早,就有2000多份訂單。
吳阿東介紹,穗康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覆蓋3500個農戶、5個基地,對接合作社超過10個,玉米加工廠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玉米剝皮、清洗、速凍處理,保證玉米的新鮮程度。
目前,電商成交量已占穗康玉米銷售的1/3,相比線下,線上直接向消費端建成鏈條更短、規模更大、更為穩定的供應鏈,也帶動了更多鮮食玉米采購及種植。
“一畝地大約能出3200根。什么玉米好吃,種子很關鍵,有白糯、黃糯、黑糯、彩糯,根據訂單與市場預判,基地會分批量種植,收割也不能在同一天。從采摘到加工,必須當天完成,如果隔夜,玉米口感會變老,玉米最害怕大風、冰雹。”聊起玉米,吳阿東不再是門外漢。
他希望,玉米生意能越做越大。“我們現在的發貨量日均為8000到1萬件,占張家口快遞件的20%。我們想辦一個電商講習所,幫助農民一起做電商。”吳阿東非常樂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張家口市萬全區三里莊村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閻潤珍介紹,村民們跟穗康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在電商的帶動下,玉米的銷售及價格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與過去等批發商來收購、價格行情波動極大相比,通過種植合作社與穗康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可以形成穩定的收購價格,收益有了充分保障。
“創業初期,最關鍵的是角色轉換。創業不能有當老板的心態,萬事都得親歷親為,農產品要有品牌意識。”吳阿東說,現在自己經常熬夜琢磨電商平臺的新玩法。
2019年“雙十一”,吳阿東一整夜沒睡覺,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吳阿東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手機控”,不時盯著手機,看又“蹦”出來多少訂單。
吳阿東坦言,40多歲跨行進入另一個圈子,挑戰多,難忘的很多。2019年8月的一天,吳阿東和團隊成員結束張家口的工作后趕回北京。天黑了,飄著小雪,因為高速封路,他們轉至國道,錯車時吳阿東急剎車,撞到路邊樹上。
“這次車禍給我一些感悟,行路如果太急,一定是會出問題的,創業也是一樣,2020年公司運營步伐有意放慢。行慢一點,行扎實一點。”吳阿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