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黨校教師廖紅君談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成都市已堅持32年辦好民生實事,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十四五”開局之年,為了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成都市乘勢而上提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勾勒出下一個五年幸福美好生活的藍圖。“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聚焦于市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讓市民居住既有保障又有品質,讓市民消費既有溫飽又有多樣性,讓市民生活既有便捷又有舒適。該工程不僅惠于民,也利于城,有利于打造“中國最具生活成本競爭力”超大城市,有利于引領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構建高品質宜居生活性城市。
實現人人住有所居,讓城市宜居更有底氣
自古以來,安居樂業就是百姓所向往的美好幸福生活。春秋時期的《道德經》一書即有“安其居,樂其俗”之說;東漢時期班固在《史記·貨殖列傳》篇中,提到“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即只有安于所居,才能樂其所業。的確,安居樂業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訴求,是人民群眾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前提,在城市有房可住,才有歸屬感可言。為了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成都市牢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盡最大可能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難題。
2016年以來,成都市始終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一手抓好限購限貸不松勁,一手穩定地價,建設保障房、人才公寓,縱觀調控效果略有成效,房價收入比位居副省級以上城市第15位就是最好的證明。“十四五”時期,實施“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將繼續為市民安家保駕護航,“有保障、可選擇”將是未來成都市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主旋律,多層次、全方位的住房供給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即讓中低收入群體得到住房保障、居有定所,讓“蓉漂”一族獲得安家支持、心有歸屬,讓高收入群體有多樣選擇、享品質住所。
解決住房難題是成都市民的當務之需,也是成都發展的當務之急。城市房價水平的高低直接與城市宜居程度、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密切關聯。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重視人才,城市才有未來。城市房價過高只會讓青年人望而卻步,只有持續保持房價收入比處于較低水平,為人才提供安家支持,才能構建“宜居”城市品牌,持久保持蓉城吸引力,讓優秀人才愿意來蓉、愿意留蓉,為成都未來發展注入活力,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擴大內需是城市穩定發展的主要動力。城市房價收入比過高,將擠占居民消費,只有持續保持房價收入比處于較低水平,加大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住房供給體系,才能降低市民的居住成本,釋放市民消費潛力,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大城崛起,基礎在實體經濟。城市房價過高會推高各種生產要素價格,削弱創業精神,磨滅創新意志,只有穩定房價才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穩定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壯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造城市未來發展新優勢。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讓城市未來發展更有活力
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農田,造就“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景象。即便如此,成都市也始終牢記“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的真理,全力保障市民“菜籃子”量足價穩,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成都“菜籃子”供給依舊穩定,讓市民幸福感、安全感滿滿。
實施“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將一手穩定生活基本消費,一手加快發展新型消費,助推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轉變,讓所有群體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未來五年,成都將持續實施民生商品保供穩價計劃,培育重點保供企業30家以上、大型購物中心200個以上和標準化改造菜市場400家以上、生鮮超市2000家以上,真正做到產得出、運得到、供得上、穩得價,促使成都“菜籃子”產品能快速、低價從菜園子到餐桌,讓市民基本生活有保障,讓市民安全感幸福感更足。實施商品保供穩價計劃,是切實穩定傳統領域消費,為新型消費發展“挪”空間,既有利于穩定民心,又有利于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創新,讓城市未來發展更有活力。
成都是“休閑之都”、“美食之都”,奉行“安逸”生活的成都人熱衷于“吃喝玩樂”,市民消費早已從生存型實物消費轉向發展型、享受型服務消費,個性化、品質化、體驗化、國際化……才是成都市民新的消費需求和期待。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成都順勢而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將集聚更多優質的消費資源,推動城市發展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促使生活性服務業轉型提質,促進生活性服務供給與需求精準有效對接,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服務消費新需求,讓市民生活更具新潮、品質、國際范兒,進一步鞏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費中心的地位。實際上,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彰顯天府魅力的絕佳平臺,有利于優質成都品牌“走出去”,提升成都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成都品牌更好地參與國際大循環,加快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生活社區便捷舒適,讓城市生活更有品質
生活服務便捷暖心也是“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15分鐘步行生活圈”不僅串起了成都市民的衣食住行,也圈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近幾年,不少成都市民從家門口步行15分鐘就能到菜市場、超市、公園、學校、醫院。“生活成本競爭力工程”將繼續做優做強“15分鐘步行生活圈”,在社區就能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事有所辦,全面提升衣食住行游購娛等生活的便利舒適度,讓市民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
生活服務便捷、豐富多元是推進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成都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已經達到1100萬人,邁入超大城市行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張,一方面證明了成都的強大吸引力,但同時,成都也正面臨著“城”長之煩惱——“大城市病”。處理好“城市與人”的平衡關系,需要提前規劃、未雨綢繆,打造“15分鐘步行生活圈”既能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又能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平衡、協調,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15分鐘步行生活圈”是建設和諧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載體。居住社區承載著市民對基本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只有二者同時得到滿足,市民才能獲得“詩境居所”。未來五年,成都將打造綜合體“鄰里人家”50個,讓市民心有歸屬、情有所依;將構筑“蜀都味”、“國際范兒”的特色商業街區,一方面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助力,另一方面以營造高品質生活場景,凸顯城市文化底色和辨識度,彰顯成都生活魅力。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