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規劃院副總工朱直君談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
在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城市工作中,成都擲地有聲地提出“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營建工程”,積極回應各年齡段市民對于新時期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并將其作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
全齡友好,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品格,也是成都這座移民城市的人文光輝。成都正以各年齡段市民的多層次需求為導向,以海納百川之勢將包容互助、柔性關愛滲透到城市“規建管運”的各個環節。
營造美好城市,讓孩子開心成長
兒童是城市發展的未來。早在2010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就起草了《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創建目標與策略措施》,鼓勵地方政府提高管理兒童事務的責任意識,制定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公共政策。
近年來,成都通過提升兒童教育水平、優化兒童服務配套、打造兒童活動空間的方式,不斷提升城市對于兒童在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的友好度。在2019年首批“中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的16個社區中,成都有4個,成為入選最多的城市。要達成“十四五”末期建成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標,成都的城市工作者堅持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全面提升政策、服務、空間、文化的友好度,打造讓孩子開心成長的美好城市。
提升政策友好度,要圍繞聯合國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行動框架完善兒童權益保障制度,針對兒童參與決策、兒童友好的法律框架、全市范圍的兒童權利實現戰略、兒童權利單位或協調機制、兒童影響評估、兒童專項經費預算、城市兒童的定期報告、宣傳及普及兒童權利和獨立的兒童宣傳者等建設內容,制定適應全齡段兒童的政策制度,提升兒童福祉。
提升服務友好度,要依托城市公共服務配套體系補充新時期所需的兒童服務內容,超前布局與人口特征匹配的托幼服務體系、結合社區規劃建設兒童綜合體、優化兒童衛生資源配置,促進服務均等化。
提升空間友好度,要聚焦城市、街區、社區三個尺度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空間,依托城市服務空間、公園、廣場、郊野公園等打造兒童公共交往圈,依托街區街道空間、學校及周邊空間等構建兒童安全成長圈,依托社區托育園所、社區兒童中心、家庭聚會中心等打造兒童步行生活圈。
提升文化友好度,要注重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到成都傳統文化教育和新型社會價值中,讓兒童友好深入人心,結合家庭與學校教育、公共與福利政策、城市功能、服務體系等各方面,廣泛開展豐富兒童友好內涵的文化活動,營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創建氛圍。
營造關懷城市,讓老人舒心長壽
人口老齡化作為一個全球化的特征,使得世界各國的老年人口規模比重不斷增長,國內外城市也形成了多樣化的老齡化應對方式。成都聚焦養老服務體系優化、空間環境提升、完善老齡健康政策體系等方面,助推建設老齡友好社會。
“十三五”時期,成都城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并完成了首批萬戶老年人家庭住宅適老化改造工作,極大地增強了城市的老年友好度。在“十四五”時期,成都將著力提升優質友好養老服務水平,體現了對老年人群的切實利好,同時,也需要多方有效的舉措來支撐。
首先,要升級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條件。圍繞培育家庭養老服務產業、鼓勵社會和組織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搭建“醫養護”一站式服務平臺等方面保障居家養老,依托建設“一院一中心多站點”設施、探索設立“家庭照護床位”、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體系等升級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通過完善多功能養老設施建設、推動豐富的公益性養老服務運營和加大養老機構財政保障等方面強化機構養老。
其次,要構建公共參與和就業網絡,推進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與認同感。針對老年人再就業、繼續奉獻等需求,建設公共參與網絡、創辦老年人再就業設施、營建社會參與氛圍、提供社會參與服務機會等。
第三,要優化公共交通和出行,大力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要以提供安全、便捷、優惠的出行服務為目標,改善人行道條件、優化交通布局、設置智能公共交通設施、強化公共交通運營維護等。
最后,要進一步推動公共空間與設施適老化改造,通過強化公園、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及綜合管理,推動商場、展館、醫院等公共場所設施優化提升,穩步推進住區和步行空間的適老化改造等,促進老年人健康生活。
營造溫情城市,讓特殊群體暖心有尊嚴
特殊群體一般泛指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困難的群體。成都主要聚焦為殘障人士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生活保障,目前,殘疾人服務保障覆蓋率達99.41%。未來,成都應精細化識別各類殘障人士的差異化需求,圍繞強化制度頂層設計、營建無障礙場景、健全文教體衛服務、保障健康生活等內容,打造讓特殊群體暖心有尊嚴的溫情城市。
強化制度頂層設計,是保障殘障人士權益、幫助其融入社會群體以及共享城市發展紅利的應有之義,要優化完善工作體系、加強部門協助聯動、助推殘障福利落地、健全監督和評估制度,為殘障人群提高生活水平給予根本保障。
營建無障礙場景,主要包括補充城市公共服務區域的殘障服務設施、提升新舊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化率、優化設計殘障導視系統等,助推殘障人士便捷生活。
健全文教體衛服務,主要針對殘障人士對基礎的文化、教育、運動、醫療衛生需求,提供全年齡段的針對性服務內容,提升殘障人士的社會參與度。
保障健康生活,主要依托促進殘障人士就業、注重心理健康建設、鼓勵參與社會活動等,促進殘障人士實現自我價值。
營造包容城市,讓全民共享友善和美
2020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結果發布,成都再獲榜首,充分體現了市民對成都的認同感與滿足感,也反映出外界人群對成都的向往度和贊譽度。未來,成都應持續聚焦市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通過提升宜居宜業水平、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營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建設讓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包容城市。
提升宜居宜業水平,主要針對全民居住就業需求,優化配置多樣化住房,建立創業就業輔導機制,不斷優化完善安居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營建品質生活、健康工作場景。
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主要建立市、區(市)縣兩級社工中心和鎮(街道)、村(社區)兩級社工站(室),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社會服務網絡,并開發專職社工崗位,推動城市社區至少配有2名、建制村至少配有1名專職社工人才,滿足全齡市民個性化、多元化社會服務需求。
營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圍,以“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為主線,打造一批區域慈善地標,探索“慈善+”跨界合作,促進慈善惠及“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
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主要針對全民對于藝術享受、文化品質、社會交往等品質需求,以及提升自我能力、貢獻價值、社會聲望等價值需求,提供高能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所有人的幸福生活歷久彌香。
人文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成都正大踏步走在這條讓兒童開心成長、讓老人舒心長壽、特殊群體獲得尊嚴、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大路上。未來,全齡友好的包容成都,將會溫暖蓉城的每一位生活者、奮斗者,讓這座城市成為居者摯愛的一生之城。
作者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