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波

2020年3月26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杰將軍正式簽發《兵力設計(2030)》,闡述了美海軍陸戰隊2030年前改革愿景和兵力設計構想。這標志著,未來10年美海軍陸戰隊將迎來重大轉型重塑。最引人關注的是,美海軍陸戰隊計劃裁撤大量步兵營與榴炮營、所有坦克連及相應的支援部隊,大幅增加遠程火箭炮營,以便在未來高對抗近海作戰環境下實施快速機動、遠程分布式火力作戰和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對此,有網友戲稱,難道美海軍陸戰隊要變身“海上游擊隊”?那么,如何看待美海軍陸戰隊此輪轉型?
美海軍陸戰隊在美軍的地位很獨特。早在美國立國前一年(即1775年),海軍陸戰隊便宣告成立。它幾乎參加了美國歷史上每場重要戰爭,因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名聲大噪。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法》,海軍陸戰隊隸屬海軍部,主要職責是:奪取與保衛海軍前進基地,遂行與海軍戰役相關的登陸作戰(兩棲作戰),為海軍艦艇提供陸戰隊分遣隊,并完成總統指派的其他任務。但是,海軍陸戰隊具有高度獨立性,可自主發展兩棲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技術和兩棲作戰裝備。美《國家安全法》還規定,海軍陸戰隊司令為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法定成員,與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相當。換言之,盡管海軍陸戰隊隸屬海軍部,但它更像是海軍中的一個“外人”。
從作戰任務、裝備編制及作戰實踐看,海軍陸戰隊更像陸軍,而非海軍。2001年“9·11”事件后,在漫長的反恐反叛亂戰爭中,海軍陸戰隊長期在阿富汗、伊拉克戰場摸爬滾打,與陸軍部隊幾乎沒有區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前防長、時任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的馬蒂斯將軍,曾率部攻打伊拉克重鎮費盧杰。許多人認為,海軍陸戰隊的兩棲作戰特色沒有了,變得“完全沒有海上登陸作戰經驗”,因此譏笑其淪為“第二陸軍”,甚至有人提議干脆把海軍陸戰隊合并到陸軍。
按《兵力設計(2030)》規劃,到2030年,海軍陸戰隊將在現有基礎上削減1.2萬人,編制調整方案大致為:裁撤3個現役步兵營(現有24個)、2個預備役步兵營(現有8個)、2個兩棲突擊連(現有6個)和16個榴炮連(現有21個),裁撤全部坦克連,裁撤所有執法營和舟橋連,裁減3個MV-22B“魚鷹”傾轉旋翼運輸機中隊(現有17個)、2個攻擊直升機中隊(現有7個,配備UH-1Y、AH-12直升機)與3個CH-53E“海上種馬”直升機中隊(現有8個),18個現役戰斗攻擊機中隊的F-35B/C戰斗機數量,統一減至10架。與此同時,增加14個“海瑪斯”火箭炮營(現有7個)、3個輕型裝甲偵察連(現有9個)、1個KC-130J戰術運輸機中隊(現有3個)和3個無人機中隊(現有3個)。對照傳統的兩棲作戰,如此大的裁撤動作,特別是大幅裁撤步兵、榴炮并放棄坦克部隊,勢必將動搖海軍陸戰隊的根基。未來,美海軍陸戰隊靠什么搶灘登陸、執行兩棲作戰任務?
美海軍陸戰隊認為,這樣的編制結構及兵力運用模式,無法適應未來大國戰爭。首先,在未來大國戰爭中,團及團規模以上部隊很容易被敵識別,再加上陸戰隊本身輜重較多,機動難度大,很容易遭受敵精確打擊武器的襲擊。其次,在未來大國戰爭中,交戰各方普遍表現為激烈的拒止與反拒止、介入與反介入,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大行其道,火力臂較短的海軍陸戰隊難有作為。再次,在未來可能與中國發生的戰爭中,首要且重要的是與聯合部隊在廣闊海域共同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而非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因而,未來海軍陸戰隊應當采用靈活的作戰編組方式,具備更強的機動性、更大的殺傷力。
很顯然,按照剛剛出臺的《兵力設計(2030)》,在陸戰隊步兵嚴重削減(特別是坦克部隊全部裁撤)的情況下,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遭到嚴重削弱,甚至可能由于沒有裝甲防護而無法實施兩棲登陸作戰。而在海軍陸戰隊主動偏離這個傳統的核心職能時,其他軍種又無法彌補該能力短板。另外,未來一旦北約與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發生軍事沖突,這樣一支海軍陸戰隊也難有作為——東歐地區是大片陸地,并不需要一支“海上游擊隊”。
再回到大戰略層面,難道未來美國只盯著中國這個對手、只盯著西太平洋這片海域,而不管俄羅斯的逆襲和伊朗的壯大,不管其心心念念的全球霸主地位了?這樣分析,經過此番轉型的美海軍陸戰隊恐怕是有得有失,甚至失大于得,絕非海軍陸戰隊高層宣稱的那樣精彩。
哪怕未來海軍陸戰隊誠如其所愿,具備在西太平洋同中國軍隊打一場高端戰爭的能力,但是,其應對中、低強度戰爭的能力可能面臨萎縮的風險,甚至可能失去參與其他地區作戰的資格。其實,海軍陸戰隊高層并非看不出這一點,但他們確有難言之隱。這種難言之隱,根源還在于缺錢——海軍陸戰隊年度經費預算僅占美軍年度防務預算約8%,而且近年來美軍軍費預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難再有提升的空間。對此,海軍陸戰隊司令伯杰上將并不諱言,“為在預算限制范圍內將海軍陸戰隊改造為一支海軍遠征部隊,海軍陸戰隊計劃淘汰所有坦克、削減飛機數量”。很顯然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面對不同頻譜的作戰行動,海軍陸戰隊無法“魚和熊掌兼得”。只不過,海軍陸戰隊最終選擇了應對以中國為首的大國戰爭——對于海軍陸戰隊而言,這個理由更符合美國現行國防戰略指南,因而更容易得到國會和國防部的支持。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