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寧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營造適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和要素保障能力。實現這一目標,人力資源支撐下的職業教育提升是重要手段。本文從長期技術產業消費變革對新職業人群的需求趨勢和現有供給能力及其背后機制進行考察,提出可能的解決路徑。
經濟發展將對未來職業產生深刻影響
在我國,伴隨著劉易斯第二拐點的逐步到來,城鄉一體化帶來的產業升級要求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結果,將導致城鄉實際工資的均衡化,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這一現象下,其拐點又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和經濟特征,這些特征對未來中國職業變動存在深刻的影響。
具體而言,首先,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老齡化生活質量認知的改變。老齡化人口不僅會帶來非常巨大的醫護市場增長,同時,伴隨著收入的增長和消費視野的豐富,老年人口對“生命”、“活著”的質量判斷標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的全生命歷程高質量體驗,成為健康老年生活的社會共識和評價標準。與這個變化相對應的,是社區養老、上門護理、陪伴看護、病后康復等醫療服務產業的快速增長需求;其次,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中產社會,從制造業驅動正式轉入了服務業驅動的模式。服務業下的“顏值經濟”相關的職業崗位將在不斷細分中壯大規模;最后,現代化生活模式下的“獨居”人群加速增長,“孤獨經濟”賽道不斷創生。高比例的獨居人群特有生活理念的崛起,催生出新的職業機會以滿足這部分人群的生活需要。
人工智能的出現,將逐步實現對人類相當一部分腦力活動的替代。但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仍將有三類技能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是“社交智慧”,即以社交洞察力、談判能力、同情心為主的能力;二是“創造力”,包括原創力和藝術審美能力;三是“感知和操作能力”,主要指手指靈敏度、協調操作能力和應付復雜工作環境的能力。它們的共同特征十分明顯:職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社交能力、創造力、感知和操作能力,難以被“編碼”。這些非替代性崗位將誕生在三個方向:一是由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本身帶來的工作機會;二是人工智能的“前端產業”,如數據的分類、貼標簽等,對學歷要求不高,但對行業必不可少;三是“人工智能+”的新職業——兼具傳統行業知識和信息化知識的人員,給現有的市場需要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知識跨界和知識疊加,形成了新的職業梯隊。
新的發展呼喚新結構的人才供給,新職業人群的形成呼喚著職業教育的深度變革。當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的矛盾仍在加大,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遠未形成,人才供給機制缺乏柔性和可持續性,人才培育機制亟需底層重塑。
成都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不適應問題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轉型、產業升級帶來的新職業人才需求正在倒逼職業教育機構的學科結構設置,但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的時間差,造成了行業需求與職業教育的錯配矛盾。主要表現在:
第一,專業和課程設置與需求不適。職業教育機構專業設置沒有建立起以產業需求、企業需求、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調整更新機制。現有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滯后于行業快速迭代發展的現狀,無法滿足高速變革的社會需求。
第二,市場化培訓鏈條阻梗。目前,職業教育主要有職業院校、繼續教育機構、市場化的培訓機構以及企業自身開設的職業培訓課程。總體來看,繼續教育機構的市場化特征使其對產業需求變化相對靈敏,能夠快速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調整創新技能培訓的目標和課程,但匹配企業新增崗位需求的創新課程內容依然不足。
第三,缺乏面向未來的學科規劃和儲備。2019年,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但不同形態、不同產業、不同技術涉及的專業化程度高,知識體系更迭較快,大部分職業培訓機構都沒有與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發展相結合的具體抓手,缺乏系統化的學科儲備。
對構建職業人才教育培訓機制的建議
新職業人才是經濟活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針對成都職業教育與新經濟發展不適應問題,建議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多方協作,加快構建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適時動態調整的職業人才教育培訓機制。
第一,加強政策引導。從打破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職教中心、職業培訓機構、行業組織與產業之間的合作壁壘,在專業、課程、實訓、產教融合等方面著手,探討建立協同體系,從機制上調動行業協會及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第二,以新場景、新業態落地產教融合、專業共建協同發展體系,鼓勵企業進行知識輸出和共享。通過熟悉產業的研發平臺或產教融合主體,引導新經濟企業和主體成為職業教育內容和技術體系供給方,鼓勵第三方機構將課程體系和教學項目轉化為職業院校培訓、實訓、教學課程體系,創新輸出模式融入校企合作,通過市場化、常規化專業共建的方式培養學生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能力。
第三,放開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準入機制。放開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準入機制、鼓勵服務對象多樣化。放寬優秀社會組織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引導更多對產業發展需求和職業教育了解的機構和企業進入,簡化和調整審批環節為產業合作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第四,人才全周期數據能力構建。積極引導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企業等通過新經濟方式與手段落實并增強人才儲備意識。建議職能部門、行業組織充分發揮平臺主體作用,通過人才培養聯盟、課程共享體系、供需對接機制等的完善,建立基于新經濟應用型人才的全周期數據平臺,從教學、培訓、就業、職業路徑等方面著眼長期,以終生教育和職業誠信為目標,構建新經濟人才服務的完整數據生態。
作者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