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在這個大背景下,日本各階層人民要求恢復中日邦交的呼聲也日漸高漲,中國提出的中日復交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臺條約”是非法、無效的,應予廢除)得到了日本人民廣泛的贊同。
1972年7月,敵視中國的佐藤榮作下臺,田中角榮組成新內閣。田中上臺伊始,在7月7日首次內閣會議上就表示要加緊實現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正常化。為了摸清中國政府對邦交正常化問題的全面立場,1972年7月27日,日本公明黨中央執行委員長竹入義勝擔當了溝通中日政府的特殊使命。竹入來華后,周恩來將經過毛澤東同意的中方方案即擬議中的《聯合聲明草案》八項向竹入作了披露。這八項中的第七項是關于戰爭賠償的條款,內容為:“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棄向日本要求戰爭賠償的權利。”這個條款使竹入很震驚。然而,中國的草案經竹入帶回日本后,日本對中國準備放棄對日索賠的善舉并沒有什么熱烈的反響。相反,日本外務省經過研究,提出了若干疑問。他們認為所謂的“日臺條約”里已經宣布了放棄向日本提出戰爭賠償的權利,如果在中日聯合聲明中再次寫入同樣內容,會被認為中國仍然具有這種權利,容易引起矛盾。因此,日方打算在中日發表聯合聲明的時候設法避免提戰爭賠償的問題。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正式訪華。當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一次首腦會談中,中國正式表示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權。但在26日上午雙方外長會談中,日本外務省條約局局長高島堅持認為,關于中國戰爭賠償要求權利在所謂“日臺條約”附屬議定書里已經得到解決,所以此次沒有必要再寫進聯合聲明中。在當天下午雙方舉行的第二次首腦會談上,周恩來總理針對高島的謬論嚴正地指出:當時蔣介石已逃到臺灣,那時他已不能代表全中國,他表示所謂放棄賠償要求,是慷他人之慨。我們是從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出發,不想使日本人民因賠償負擔而受苦,所以放棄了賠償的要求。周恩來還強調:毛主席主張不要日本人民負擔賠償,我向日本朋友傳達,而高島先生反過來不領情,說蔣介石說過不要賠償,這個話是對我們的侮辱。我這個人是個溫和的人,但聽了這個話,簡直不能忍受!
經過反復討論,在中方的堅持下,最后日本同意了在聯合聲明中寫進中國放棄對日索賠的內容,在表述上則采取以中國單方面宣布的形式。9月29日,雙方最后達成的聲明中關于戰爭賠償問題的內容,首先是日本對戰爭的反省:“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然后在第五條里是中國單方面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至此,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略中國所致的中國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問題,最終以中國方面的放棄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但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只是放棄了對日本國家間的賠償要求,至于日本對中國人民的民間賠償問題, 在聯合聲明中并未作任何規定。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國放棄了賠償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寬宏大量;日本為了與我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必須與臺灣當局斷交,我國在賠償問題上采取寬容態度,有利于使日本靠近我們;如果要求日本對華賠償,其負擔最終將落在廣大日本人民頭上,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與日本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愿望。因此,從外交策略上看,放棄對日索賠既有利于中國的國家安全,也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
(摘自《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