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京師大學堂的舊址,錫拉胡同的張蔭桓故居,金魚胡同12號的賢良寺,多福巷44號的法華寺,這幾處地點很不起眼、也毫無關聯,但120多年前,這里上演了戊戌變法中最跌宕起伏的一幕。
法華寺位于東城區報房胡同內,緊鄰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整座院子凌亂蕭瑟,早已辨認不出這里曾經是袁世凱在京城的住處。戊戌政變前夜,譚嗣同正是在這里游說袁世凱,請他起兵圍困頤和園,抓慈禧、救光緒。
1898年9月18日晚上,按照袁世凱日記里的說法,當時他正在燈下寫奏疏草稿,聽到院子里有人聲,很快,譚嗣同未等通報就闖了進來。袁世凱令仆人退下后,譚嗣同開門見山地說,他們得到消息說,慈禧和榮祿計劃等光緒到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因此希望袁世凱能出兵誅殺榮祿,再派一支部隊包圍頤和園,控制西太后慈禧。
聽聞此言,袁世凱驚了一身冷汗。來京這幾天,他一直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擔心。9月16日,光緒召見他,升了他的職,又囑咐他,以后有事可以隨時上奏,可以繞過上級榮祿。先帝重臣變成刀下之鬼的事情,他不會不知道。所以,在看不清帝后之爭結果的時候,他是不會選邊站的。
前有光緒帝拉攏,現有譚嗣同要他“圍園劫后”,這簡直是逼著袁世凱表態站隊。袁世凱敷衍了事,并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
他當時并沒有把譚嗣同的計劃透露給任何人,只是帶著一肚子的秘密,返回天津。沒想到,剛回到駐地,京城就出事了。
錫拉胡同19號,若不是有意探究,無人知曉這里曾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康有為曾多次下榻此處。
這里是張蔭桓的故居。1898年9月21日晚上,這里忽然來了一大隊兵馬,他們敲開張蔭桓家的門后,四下搜捕。原來,當晚慈禧已經下了密令,全城搜捕康有為,因為張蔭桓和康有為是同鄉,素來交好,所以他家就成了重點搜捕對象。
雖然沒有搜到康有為,但張蔭桓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危機也將要到來。
果然,三天后,九門提督帶兵到他的府邸,邀請張蔭桓到提督衙門接旨。“我知有變”,張蔭桓后來回憶道,清廷下發捉拿新黨諭旨,甚至把他的名字列在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之前。
自此,張蔭桓再沒回到這里,滿城開始傳說他已經被殺的消息。
慈禧確有殺他的心思,但礙于西方各國的外交壓力,只得將他流放新疆。9月30日下午4點,張蔭桓被押解出京。據當時 《申報》 報道,只有各國駐京的外交人員出來送行,張蔭桓往日的同僚,“則已蹤跡杳然”。
金魚胡同里的賢良寺,前身為康熙帝十三子胤祥的怡親王府。它臨近皇宮、鬧中取靜,再加上寺中住持善交際,因此成為封疆大吏入京陛見時的首選居所。晚清時期,李鴻章因公赴京時皆下榻于此,后來更是習以為常。
1895年,李鴻章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視為“無廉無恥、賣國固位、得罪天地祖宗”之人,被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僅保留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處境尷尬的李鴻章只有長期居于賢良寺。
此時賢良寺里的李鴻章手無實權,擁護他的人也一一去職。國事既已不可為,李鴻章唯有歸隱林下。當然,時而還是會有人拜訪。先來的是御史楊崇伊,他正在寫那封將改變戊戌變法命運的奏折,希望李鴻章能一起聯名,李鴻章拒絕了。1898年9月18日早晨,剛剛升官卻又心事重重的袁世凱來到賢良寺,與李鴻章談了很久的軍事問題。9月25日,張蔭桓入獄后,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夜訪李鴻章,請他出面阻止清廷處死張蔭桓。
張蔭桓是李鴻章恨之入骨的人。據梁啟超著《李鴻章傳》記載,光緒認為李鴻章“聯俄誤國”,免去了他在總理衙門的職務,“而李鴻章外交官之生涯亦終矣”。
雖然諭旨來自光緒,但李鴻章一直認為,自己被免職,張蔭桓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才會對他有恨意。即便如此,李鴻章仍然為張蔭桓一事從中協調,致函榮祿,并最終促使張從“康黨”名單中被移去。
一直以來,李鴻章都對維新派抱有好感。李鴻章同情維新派的態度,自然逃不過滿朝文武大臣的眼睛,有多人到慈禧面前揭發他是維新派。彈章遞到慈禧手里,太后立即召李鴻章對質,當場向他出示這些彈章說:“有人說你是康黨。”
聽聞此言,李鴻章直言不諱地回答慈禧:“我就是康黨。”在當時的政治氛圍里,能說這樣的話,還是需要政治勇氣的。當然,李鴻章也并不魯莽,他緊接著說,舊法并不能強國,如果主張變法的人就叫做康黨的話,“臣無可逃,實是康黨”。
聽完這番自述,慈禧沉默了片刻。李鴻章補充道:“廢立之事,臣不與聞。”這是在向慈禧表明,自己從不參與宮廷政爭,慈禧與光緒的“家務事”紛爭與自己毫無關系。這樣的解釋正中慈禧下懷。
幾十年的官場沉浮,李鴻章很清楚,眼前這位太后最關心的,其實并非“法”變不變,而是大臣們是否參與光緒、帝黨、維新派的實際政治活動。
京師大學堂,是這一趟“重返戊戌現場”的起點,但對戊戌變法來說,這里卻是一個終點。
9月21日晚,御史楊崇伊告訴袁世凱,此刻太后已經決意重新訓政,正在捉拿康有為、康廣仁,聽聞此消息,袁世凱如五雷轟頂。顯然,這一刻,政治的天平倒向慈禧這一側。袁世凱害怕康有為供出初三夜譚嗣同到法華寺之事,迅速將當時慈禧尚不知道的“圍園劫后”計劃和盤托出。
嚴格來說,壓垮戊戌變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袁世凱泄密,從事發日期來看,太后歸政在前,袁氏泄密在后,但袁世凱事后的告密,顯然給慈禧提供了打擊維新派的有力借口。這引得慈禧震怒,才有了后來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殺的事情。戊戌新政所有內容均被廢止,只剩下京師大學堂這唯一的成果。
雖然戊戌變法結束于此,但它的影響仍在繼續。
1900年6月,久經洋務的李鴻章再次被召進京。馬關議和的艱辛尚歷歷在目,此番北上亦難輕松。入京后,李鴻章再次居于賢良寺,并被慈禧皇太后欽點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全權負責與各國談判簽訂條約事宜。
1901年9月7日,78歲高齡的李鴻章與各國聯軍代表簽訂了本息共9.8億兩白銀的 《辛丑條約》。10月30日,李鴻章突于賢良寺寓所內吐血,經診斷為胃血管破裂;他于寺內度過了生命的最后歲月,11月7日,賢良寺成為他的謝幕之所。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已經和光緒逃到西安去了。倉皇時刻,她都沒有忘記張蔭桓,8月20日,慈禧下令將張蔭桓處死。張蔭桓原本有一線生機的。就在他發配新疆的路上,英國 《泰晤士報》 記者莫理循曾計劃劫持張蔭桓,并將他送到英國駐華使館。不過,張蔭桓通過親信得知這個計劃后,拒絕了莫理循的好意,因為他不想讓外國人干涉清廷的司法過程。
三個人里,袁世凱的政治生命要更久一些。戊戌政變后,他的小站新軍得賞銀四千兩;榮祿進京辦事期間,袁世凱還奉命代理直隸總督。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的袁世凱,借著法華寺這個舞臺,成為中國歷史劇中的大白臉,變為百年來影響和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物之一。現如今歷史已逝,物是人非,唯有院子里的野花隨風搖曳,日光下,滿院駁影。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