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翔
摘要:當前當下,許多文藝創作為了達到一種“喜聞樂見”的效果,不惜加入一些“炫酷”的話題和爆點來博眼球,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價值。文藝創作應該回歸理性、深耕細作、正本清源、內容為王、求同存異、放眼世界,才能擺脫低俗、庸俗、媚俗的傾向,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經典作品。
關鍵詞:關注現實;主流文化;時代精神;中國故事
當前當下,許多文藝創作為了達到一種“喜聞樂見”的效果,不惜加入一些“炫酷”的話題和爆點來博眼球,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價值。過分娛樂,雖然可以一時博得眼球,贏得利益,但最終會因為節目的空虛失去觀眾和特色,成為尼爾·波茲曼筆下的“娛樂至死”。廣播電視節目要想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娛樂化,必須兼顧節目的社會效應,寓教于樂,傳遞社會正能量。
一、關注現實生活,承擔社會責任
習近平主席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所以,作為藝術創作者必須扎根于現實生活,承擔起社會責任來。文藝創作者第一要有信仰,做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者,保持淡泊名利的創作態度,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第二要有情懷,做為人民創作的擁護者,保持扎根人民的創作情懷,做到“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第三要有有擔當,做藝術精品化的打造者,保持精益求精的創作責任,在作品中創造“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我是余歡水》立足于現實生活,通過主人公的“悲慘生活”,展現夫妻、朋友、家人、同事、領導多元人物關系,表現愛情、友情、親情、貪污、地下交易等社會問題。《隱秘的角落》關注單親家庭,青少年犯罪,對社會問題及時作出回應。《長安十二時辰》通過帝王、百姓在長安一天十二個時辰的遭遇,展現了職業擔當、心懷天下的理想,與當今社會主義價值觀完美契合。
二、進行審美教育,弘揚主流價值
無論臺網,“爆款”、“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綜藝的創作正在走向冷靜期。廣大的文藝創作者們應該回歸理性,將媒體責任感放在首位,打造出一批思想性、觀賞性、藝術性相統一,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節目。節目要運用恰當的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多元化呈現,不能因年輕化、時尚化而流于膚淺。例如,《經典詠流傳》等古詩類節目若要改編為歌曲時,就要兼顧音律美與文學美;《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物類節目若采用戲劇的方式,就要考慮如何保持內容的嚴肅性與真實性;《朗讀者》《一封家書》等讀書類節目若采取明星朗讀的方式,就要與朗讀內容進行深度關聯……《向往的客棧》《幸福三重奏》等“慢綜藝”的“田園生活”僅依靠明星陣容來支撐,使得節目初衷和最終效果本末倒置……;對“競賽”的過度追求,使得內容過于生僻,難以貼近觀眾;一些選秀節目對最后一期進行“儀式感”的精雕細刻,刻意放大選手“破繭成蝶”的過程……東方衛視《閃亮的名字》以“守正創新再出發”為主題,采用“走訪紀實+影視化演繹”的手法,表現出“神筆馬良”刑警、用音樂溫暖城市指揮家、抗美援朝英雄楊根思的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中國傳媒大學高曉虹教授認為這部作品展現了一以貫之的主題,各行各業的英雄們詮釋了什么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敬業奮斗;中國傳媒大學關玲教授認為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引領了大眾主動向社會主流方向前進;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認為這部作品堅持守正創新、“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懷”創作原則。
三、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目前我們并不缺少以中國古詩詞、傳統藝術品為主要內容進行呈現的文化類節目,而是缺少表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契合,同時深入淺出地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并把握好娛樂的尺度——這也是當今創作最大的難題。第一,藝術是勾勒時代風貌的畫筆,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縱觀古今,橫覽中外,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能夠讓人們觀時代之風貌,通世俗之興衰。第二,藝術是揚起時代精神的風帆。正如白居易所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明清文人畫、文藝復興繪畫都體現了鮮明的人文內涵。第三,藝術是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藝術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問題,并認識到問題的影響,從而改正問題,讓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被稱為“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魯迅的《狂人日記》被稱為“吃人的教條”。韓國電影《熔爐》關注未成年人性侵案,促使政府立法,2018年我國上映的《我不是藥神》關注高藥價,引發全社會熱議。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也在社會上引發了一股文化類節目熱。
四、講好中國故事,走向世界舞臺
習總書記指出:“要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節目輸出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對外傳播容易出現“自說自話”的窘境,從而導致外國觀眾因為理解障礙而慘遭失敗。所以,我文藝工作者在制作電視節目時,要有國際化的視野,體現出普世價值。許多綜藝節目將節目內容與“一帶一路”戰略有機結合,不再僅限于游戲、明星,而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廣大文藝創作者要放下“洋拐杖”,實現中國創造。講好中國故事,能夠增強外國觀眾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提高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紀錄片被稱為“國家軟實力中的硬通貨”,《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一時間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抗疫情況,VR紀錄片《行走敦煌》向世界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航拍中國》讓世界震撼,表現出西方媒體從來沒有表現出來的中國,以至于一批外國觀眾表示:“等得好辛苦”。 《中餐廳》第三季在開在“一帶一路”友好國家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開業”,既展示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又融合了“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因素,這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是相契合的。音樂類節目《我是歌手》宴請了哈薩克斯坦的青年歌手迪瑪希來演唱,戶外真人秀《奔跑吧》第一季的最后一期和捷克的選手進行足球友誼賽,訪談類節目《非正式會談》和《世界青年說》則邀請的選手來自印度、泰國、哈薩克斯坦等各個“一帶一路”國家的選手,從而擴大節目文化的包容性、豐富性,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所以中國電視節目要想走出去,必須尋求共同表達。
綜上所述,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反對娛樂化、商業化、同質化,杜絕“跟風」、”撞車“,才能打造出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和娛樂性高度統一,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
(北京凱英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