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平
[摘 要] 我國自閉癥服務事業自1982年開始,如今已歷經39年,但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結合缺少國家、地方政策支持,缺少特殊教師、特殊學校、康復機構的困境及普通學校中其他學生和家長多方面的困境,為我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提出對策。
[關鍵詞] 自閉癥;融合教育;困境
一、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困境
(一)缺少國家、地方政策支持
自閉癥在我國雖然不是新名詞,但多數人對它了解甚少。關于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解決方案仍然處在初步試驗階段。目前,現有的相關國家政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殊教育法》《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法律法規,彰顯了國家對自閉癥特殊群體的關愛和權益保障,但是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與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相交范圍甚少。自閉癥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群體數量龐大,并且自閉癥兒童的人數正在以相當快的速度增加。
(二)普通學校及教師的困境
1.普通學校的困境。實行融合教育必須有一大批具有相應知識技能的專業人員,尤其是懂得將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結合的教師和教育管理隊伍,但普通學校中這樣的教育管理隊伍和教師不多。據調查,很多普通學校不具備實施自閉癥融合教育的條件,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近年來,普通學校中無障礙設施、資源教室等硬件設施遠遠不夠。
2.普校教師的困境。普通學校的教師面對自閉癥等特殊群體學生,往往陷入迷茫。他們不是不想收這些特殊孩子,只是不知道收了該怎么教。如一個自閉癥兒童上課時可能會四處走動、有時拍桌子、有時尖叫,教室里幾十個學生,教師想管又沒有時間管,擔心既教育不好這些學生,又影響了其他普通學生,所以不敢輕易接收自閉癥兒童。
3.康復機構的困境。根據對宜春市幾所康復機構的調查,對于康復機構來講,有場所租金的壓力、教學設施的壓力,但最大的困難是師資壓力。特教專業的教師畢業后不愿意來康復機構,更愿意去發達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即使招到了特教教師也很難留住他們,兒童康復教育這個行業的人員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付出多、挫敗感強。一個專業特教教師若要能獨當一面,至少需要三年,很多特教教師往往做不到三年就放棄了。
(三)班級中其他學生和家長方面的困境
社會公眾對自閉癥的認識比較局限,對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表現了解十分匱乏。孩子天性善良,也許對接納自閉癥兒童沒有太多想法,最多只是感覺這個同學很奇怪。但是,正常孩子的家長,則不看好融合教育。正常孩子的家長對自閉癥沒有深入了解,憑借他們在網上看到的片面知識,他們會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認為自閉癥兒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體,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安全隱患,會影響自己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倘若自閉癥兒童在融合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控行為,如傷人,那么最有可能的解決方式就是家長們一起要求自閉癥兒童退學或轉班。
(四)自閉癥兒童家庭自身的困境
在融合教育過程中,自閉癥兒童的家長應該要付出更多。然而,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直接送進幼兒園或普通學校后,認為孩子交給老師自己就不用操心了。融合教育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并非單純的“托管”,如果家長不能夠及時發現融合教育過程中自閉癥兒童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而加以迅速干預,那么融合教育必定失敗。有些家長雖然與校方溝通良好,但缺乏與其他家長的溝通交流,這也是不夠的。
由此可見,融合教育是復雜的。融合不是簡單地把兩個群體的孩子放在一間教室里生活、游戲、上課,而是要實現教育目標、內容、形式等多方面的融合。
二、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保障自閉癥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政府應盡快制訂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專業規劃、制定專業指導、規范來引導民辦康復機構良性發展,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并加強監管職能;增加公辦特教機構數量,讓自閉癥兒童在正規的校舍、符合標準的康復機構接受切實有效的教育。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積極探索民辦特教機構發展策略,完善公辦特教機構的辦學體制。借鑒國內外有益經驗,使自閉癥兒童專業教育機構與醫療機構相結合,與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及普通幼兒園中個別化康復訓練有機結合。通過法律法規保障自閉癥兒童的受教育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的基礎上,增強有關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規的具體操作性,進一步完善有關特殊教育的法律,出臺有關的地方性法規。
(二)觀念的轉變是開展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核心
普通幼兒園、普通學校是否愿意接納自閉癥兒童取決于普通學校、幼兒園及教師的觀念。只要普通學校、幼兒園真正以兒童為中心,就不會出現拒收自閉癥兒童的情況。因為幼兒園的普通孩子年齡小,是不懂得也不會拒絕這些特殊兒童的,在他們眼里,都是玩伴。不接納主要一方面來自普校教師,另一方面來自普通孩子的家長,家長的態度受學校、教師的影響,學校完全可以引導教師,從而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家長去接納這些特殊兒童。因此,普通學校、幼兒園及教師的觀念轉變是開展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核心。
(三)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自閉癥教育訓練機構中的教師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幼教、普教、社工康復專業。對于這些缺乏特殊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大都由一兩名骨干教師提供師資培訓。這種類似師徒制的培養模式效率不高,而教師以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也遠遠不夠。這也是現在的自閉癥教育工作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主要是幾所部屬師范院校和零星的大專院校,而專業課程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盲、聾、智障教育上,涉及自閉癥教育的課程非常少。不僅專業缺乏,而且教學與實際脫節,高校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很少能在教學一線真正發揮作用。國內的師范院校里有自閉癥教育專業的不多,同時高校缺乏自閉癥教育方面的專家與學者。建議國家開發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師資培養計劃,以緩解目前對專業人員嚴重短缺的問題。
普通學校教師在面對特殊兒童時,可能會出現恐懼。恐懼是因為沒見過,無知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在師范教育的課程里,應該加入特殊教育的相關課程。目前在職、在崗教師培訓,我們需要通過培訓,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專業成長機會,至少讓他們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基本情況及基本的康復技能、方法。如他們問題行為的表現形式及產生的原因、刻板行為如何干預及轉化等。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情緒問題的應對方法及干預策略。只是現在,教師得到的培訓機會還比較少,教育管理層需要做好頂層規劃與制度設計,如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師資培養計劃,努力為他們提供系統化的專業培訓。
(四)構建科學的入學評估機制
對特殊孩子入學能力的系統性評估以及入學后專業資源支持的不足,使得一部分的“隨班就讀”僅停留在“隨班就座”或“隨班混讀”的層面。制訂個別教育計劃(IEP)前,由學校心理學家和學習障礙專業教師組成的測評團隊會先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從智力、學業成績、社交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做出綜合評估,再按學科能力和學生自身的需要分別安置。在這種模式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安排。
參考文獻
[1] 園山繁樹,裴虹.自閉癥問題行為干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2] 靳敬坤.自閉癥幼兒學前融合教育支持現狀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3] 童駿華.提高融合教育師資培養質量的實踐思考——以“杭州市新銳教師培養工程”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9(21):70-72.
[4] 郤玲亞.培智學校正向行為支持體系的構建與運營[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5] 謝明.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4485019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