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辦家門口的好學校、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需要抓住教師隊伍中的關鍵少數即校長,以校長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教師發展,從而推動區域教育快速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群體動力學視域下中小學校長工作室建設,可以從結構、領導、目標、氛圍、內聚力五個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工作室績效,促進校長個人專業成長,形成區域學校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 群體動力學;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
20 世紀30 年代,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用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群體的社會行為,首先提出了“群體動力學”一詞。群體動力學認為,群體不是根據其成員的相近或簡單的相似來確定的,而是確定為一組相互依存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真正構成了一個組織而不是一個集合體,即不是一群個體。這個組織的群體成員在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內部動力,從而促進全體成員共同發展,提高群體組織績效。群體動力學主要研究范疇為群體內聚力、群體目標、群體領導、群體氛圍、群體結構。下面,筆者基于群體動力學的角度探討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的建設。
一、優化工作室組織結構
根據《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中小學干部培訓工作實施意見》,在自主報名、專家評審、組織研究的基礎上,密云區遴選出7名初中校長、7名小學校長,聘請了15位國內知名專家、一線校長、媒體工作者擔任工作室導師,分別成立了中學、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涵蓋了密云城區、平原、山區等地多樣態的學校。縱向以三年為期,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時間軸式工作室運行體系;橫向構建教委行政推動、研修學院項目管理、成員校協同發展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優化工作室組織結構,縱橫交錯、多維立體推進項目實施。
群體動力學認為,“群體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群體中各主體共同參與、相互依賴、交流互動、各司其職,群體對每一個主體都會產生影響。因此,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既聯結個體的校長,構建校長發展共同體,形成校長群體網絡,又聯結每個校長所在的學校,形成學校組織網絡,還聯結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與相關業務部門,輻射全區中小學校,形成區域教育協同網絡,構建跨越組織邊界的網絡發展模式。
二、選聘工作室領銜校長
在群體動力學視角下,校長研究工作室的運行需要領導者,他要來自校長群體內部,且要在群體內有一定“威信”,能夠獲得群體成員的認同,能夠帶領、引導入室校長學習研究,能夠驅動、調動入室校長積極主動參與。因此,在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成立之前,項目組就選聘了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校長李志欣、密云區第二小學校長王長華分別擔任中學、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的領銜人,任期三年,負責工作室的整體工作。
兩位領銜校長在工作室擔當領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全面策劃工作室的三年行動計劃,分解、布置任務并組織實施,是工作室的核心人物;是資源與信息的提供者、平臺的搭建者,依托個人的人脈等社會資本,聘請專家指導,組織外出訪學,進行專題研究等;是研修成效的總結者、評價者,定期組織工作室階段性總結,反饋工作室運行成效,提出新的任務及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兩位領銜校長是成員校長的引領者、協助者和鼓勵者,在信任與被信任中、溝通與互動中、學習與實踐中讓群體內部凝聚一種“能量”,形成“獨行快、眾行遠”的良好局面。
三、研制工作室發展目標
沙赫特等人認為,一個凝聚力較強的群體,群體內個體的目標性越強,群體的責任感越強,這樣的群體工作效率就越高。群體產生群體動力,要激活群體中每一位成員的主動因子,建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自覺遵守群體規范。
對于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來說,群體目標即工作室發展目標,在工作室領銜校長的帶領下,確定群體發展的共同愿景。群體動力學的相關研究表明,目標被群體成員認可,才會產生合力;成員個體接受群體目標可以產生強烈的需求動機,從而為實現群體目標而努力工作。
為此,中學校長研究工作室確立目標:造就一支有教育思想、有教育情懷、有教育使命、學養深厚、思維開闊、管理科學,具有教育改革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初中校長隊伍,為密云區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推動密云區名校長建設工程實施,探索一條新型的名校長成長之路,形成名校長培育的“密云經驗”。小學校長工作室確立目標:打造一支具有超前謀劃力、較強感召力、擅斷決策力、足夠協調力的小學校長隊伍,提升校長管理藝術與格局,完善校長知識結構,探索一條有效、清晰的名校長培養路徑。同時,具體化工作室成員校長個人發展目標,如每學期發表1篇論文,每年精讀3本教育專著,泛讀4本熱門書籍,3年間承擔1次工作室活動,開展1項課題研究,外出講學3次,出版1本個人專著等;細化學校發展目標,如梳理出學校辦學體系,凝練出學校發展特色,學校召開1次區域內有影響力的現場會,市級以上媒體對學校宣傳報道至少1次等。將工作室共同愿景細化為可操作、可測量的具體目標,使目標達成可見,成果可推廣應用,真正發揮目標的導向、激勵功能,積極推動中小學校長研究工作室的建設和發展。
四、營造良好的工作室氛圍
這一點是群體動力形成的保障機制,重點是關注群體壓力與群體一致性。項目不斷探索完善工作室管理體制,明確發展愿景、完善管理制度、建設激勵機制,實施多元評價,保障經費落實,加大資源供給,如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名校、名校長、名師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經費審批使用制度、外出申請審批制度、定期總結展示制度、工作室聯席會議制度、工作室聯系人制度等,積極創設能夠滿足入室成員校長作為學習者需要的條件與保障。
既然要把群體作為一個整體,那工作室作為整體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決定入室成員校長的思想和行動,行政推動、目標引領、伙伴行為都會讓群體成員產生一種求同的壓力影響。這種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委作為行政部門組建校長研究工作室的意義與初衷,本身對被遴選入室的校長在最初就會產生一種壓力;二是群體目標的確立是被大家所認可的,所以,成員校長必須去執行,力求達成,必會產生壓力;三是入室成員校長之間會有同伴比較與自我發展規劃,個人在比較中會產生來自同伴及自己的壓力。這些壓力會導致群體產生群體標準,用以引導群體成員的行為一致性。
五、增強工作室內聚力
工作室成立之初主要是靠行政推動的,是“他組織”群體,但通過群體目標愿景的確立,群體行為、群體活動,以及入室成員校長個人對工作室認識的不斷深入,逐漸向“自組織”發展,轉變為吸引成員集合在一起,具有凝聚力與聚合力的整體。
在兩個校長工作室運行的過程中,眾籌理念、協同理念、聯動觀點、共建共享機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工作室建設的規劃性、系統性、發展性,使得群體能夠吸引成員,把成員聚合在一起;成員間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吸引、互助搭臺。從心理感受角度來講,內聚力表現為成員校長對工作室這一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有力感;反過來,群體內聚力也對工作室及成員校長發揮作用,增強群體的穩定性、團結性、相容性,提高成員校長的尊嚴感與安全感,提高群體績效,實現群體目標。
36745019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