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昊
(江西理工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建筑最早是作為人類生存需求的保護場所,而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國際各種建筑思潮的相互影響以及建造技術水平的進步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建筑最根本的功能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更豐富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承載著人們對基本生存以外需求功能的公共建筑浮出歷史的水面,常見如:展覽建筑、交通建筑、演出建筑、辦公建筑等。而這些建筑可以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現象,反映時代特點,或是沉淀某個時代的藝術特色,甚至嘗試超越時代,暢想未來,挑戰常態。
隨著“方盒子”式建筑無法帶來更大的新鮮感和滿足建筑師對更深層次設計概念的渴求。異形建筑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并在后現代建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許多建筑設計師的眼中,異形建筑因為其形態不受循規蹈矩觀念的束縛已然成為現代建筑的聚焦點。本文就以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例,探討突破方正束縛后的異形公共建筑存在的價值。
蓋里不愛墨守成規,喜歡創新,探索不確定的秩序。因此可以看到他作品以異形為描筆,將實體進行各種藝術手法的處理,傾斜、倒轉、扭曲等等,將很多物質形式與視覺效果結合應用在建筑領域,使建筑本身脫離其符號本身意義,來探索未來和城市發展的可能性。他將建筑當作工藝品來對待,細心雕琢。藝術常常是他靈感的來源,他會將自己對藝術獨到的審美和理念融入建筑創作中。所以蓋里設計的建筑往往是抽象、脫離符號意義的,甚至會讓人難以捉摸,但這不可掩蓋其建筑完成后那份朦朧、神秘與高貴[1]。
20 世紀90 年代初,西班牙的畢爾巴鄂由于其鋼鐵和造船業的衰退,城市經濟蕭條,而日漸消沉。為復興城市,畢爾巴鄂市政府對城市進行經濟轉型,大力進行工業建筑改造,往旅游業發展,這為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提供了建設條件,也為其未來發展的美談奠定了基礎。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作為公共建筑結合抽象藝術于一體的建筑界工藝品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僅建成第一年的參觀者就達到140 萬人次。弗蘭克·蓋里透露他最初的設計構思來源于小時候經??吹剿锏聂~兒競相追逐、相互嬉戲,畫面和諧而有趣,而這些兒時的抽象印象,便建成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博物館整體被鈦合金板包裹,優美的曲形蓋板如流動的河流與其坐落的河畔交相呼應,雙曲面體的組合使建筑如音樂般律動[2]。打破常態的將若干單體的集中、堆砌、錯位、扭曲、傾斜和分裂充分透露出建筑的抽象與不確定性,給予觀光者充滿野性的沖擊感又帶著母性包容的柔美。就如同當時這座城市一般,工業的沒落讓城市低迷充滿著迷茫,但它卻未曾偃旗息鼓而是張狂有力的尋求著新的出路,其糾結、扭曲、擠壓的形態就猶如夾縫中孕育的生機,自然而美麗(見圖1)。

圖1 博物館實景(圖片來源:網絡)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作為博物館展覽建筑,其主要功能在于保護存放展覽品,以及提供游客舒適的觀賞體驗。而古根海姆博物館由于其抽象的造型藝術,加上設計師細致的內部空間雕刻,使游覽者從博物館的入口起,每一個內部空間都如外部造型一般獨特,或扭轉且收縮不定的大廳,或拱形展覽長廊等等,完全擺脫了常規博物館中方正拘謹的隔間設計(見圖2)。這些空間不僅本身具有藝術效果,同時具有空間標志性,每個展館劃分明確,給游覽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異形建筑不僅帶來了外部獨特的空間形態,同樣創造了許多功能不固定的內部空間。這些空間可以供游覽者自由發揮,而不被特定功能約束,或遠距離欣賞建筑,或與偶遇的同道中人產生一起對藝術的探討等,就如它形態一樣,自由隨和,或許會發生什么,全都由使用者自己探索。

圖2 內部大廳空間(圖片來源:網絡)
古根海姆博物館作為蓋里的成名之作,是蓋里設計理念、手法、情感高度凝練的展現,包含其對建筑獨到的理解。如前文所述,蓋里喜歡探索建筑的不確定性,創造的可能性,試圖抽象城市機構融入建筑中,將城市情感代入建筑中,用以喚醒城市和市民的精神。他通過異形建筑的形態中充滿張力的擠壓與扭轉,倔強得讓人難以理解扭曲和造型中一面建筑材料樸素的石灰石表露出的保守,而另一面張狂的鈦合金箔片泛起如魚鱗般的粼粼波光展示的強有力的生命,都在表露出抽象藝術的情感,使得每個觀賞者總能在其中讀出其強烈的建筑情緒。而這些都是蓋里通過以異形建筑為形,以抽象情感為意,兩者進行藝術的結合展現出來的[3]。同時藝術已經證明了,抽象構成可以表達出主觀情緒。
古根海姆博物館作為后現代主義建筑誕生在畢爾巴鄂,其本身的存在就是對當時建筑領域的大膽革新。在以功能主義為主的現代主義思潮遍及的時代,蓋里一直保持著對藝術和建筑自己獨有的態度,不被時代同化,堅持對古典建筑流派的革新。他以異形建筑作為載體,大膽暢想,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去勾勒出當時不被理解的形態。雖然諸多異形建筑作品滿足蓋里對未來、跨領域、跨時代建筑的期待與渴望。但大部分異形建筑方案面對落地施工時,都必然會對材料成本和建筑結構的問題進行評估與讓步,以至部分項目落地后與設計初衷偏差巨大[4]。但基于全新概念邏輯大膽創新的設計,其本身誕生的創意如古根海姆博物館一般,依舊是屬于每個時代的寶藏,時間最后會證明其價值。從古至今都是技術水平的提升帶來工業的革新,在未來必然會發展出更合適的技術,或者更廉價的材料去切合地滿足這些異形的想象。
畢爾巴鄂城市發展隨著鋼鐵、造船業的衰退,在20 世紀90年代逐漸消沉。但其政府與古根海姆集團的一次合作,由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為起點,帶動一系列城市更新措施,使之成為集生活性、旅游性、投資性一體的理想城市。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作為一張城市名片吸引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這種以藝術文化行為影響地區整體經濟、帶動城市產業轉型,實現長效更新的現象稱為“畢爾巴鄂效應”[5]。這些造型豐富的異形建筑,吸引全球各地游客相繼慕名而來,同時出于對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興趣而去了解整個城市的背景,這使曾經沒落的畢爾巴鄂與如今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反而成為一段佳話?;剡^頭來看,這座建筑又何嘗不是已成為一代畢爾巴鄂人精神的支柱,一次勇敢的轉型嘗試,博得了一線生機。這座建筑背后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向心力,都是激發一個城市生命力的核心[6]。所以建筑造型奇特并不可畏,當異形建筑具有引人注目的外表又被設計師結合城市賦予文化內涵時,它將作為文化本身而喚醒城市生機。
本文以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例,探討異形公建相較于常態建筑的獨特意義,從其空間形態的多樣性、抽象藝術的情感表達、前瞻性和試驗性以及城市形象塑造這幾方面來分析得出異形公共建筑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對于其他國內外著名異形公共建筑是否也具備普適性仍值得再分析,同時對于這些已落地的異形公建在未來發展的見證下是否具備其他的價值,還需時間給予它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