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廣州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市不斷在發展、更新、再發展、再更新,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就是在不斷更新改造中發展起來的。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將城市中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城市發展的社會生活地區進行必要的改建活動,是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或空間進行拆遷、改造、開發和建設,以適應當前城市發展的新功能新形象替換衰敗的物質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提高城市品質,促進城市更好發展。
城市更新伴隨城市發展的各個時期,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更新改造模式。建國以來,我國的城市發展經歷計劃經濟時期、經濟轉型時期、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更新改造模式為適應城市發展時期的要求,從大規模開展城市物質環境建設到多元化、綜合化的城市建設發展。城市更新模式按建筑物改造程度分全面改造和微改造兩種模式。
全面改造就是推倒重建。該模式就是將需要更新改造的區域內的建筑物全部拆除,重新規劃和建設。該模式適應于:
(1)更新改造區域內的建筑物存在“老破小”,房屋質量差、失去保留價值,需要拆除重開發,如城市棚戶區改造。因棚戶區建筑普遍結構簡單、建筑密集、年久失修,存在質量和安全隱患,居住環境惡劣,需全面拆除改造。
(2)更新改造區域內的人居環境惡劣,“臟亂差”,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質量,需要進行全面拆除,如城中村改造。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原城市中的農村包圍在城市中,特別是城市中心區的城中村,雖然占據城市中心地段,但由于村民無序自主建設,普遍存在建筑高密度、公建配套不齊、公共服務設施不全、環境惡劣等問題,土地開發混亂無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城市發展,需要進行全面拆除重建。
(3)改造區域內的原土地性質不符合城市規劃發展方向,需要全面拆除改造,重新規劃建設符合城市發展方向的功能和設施,如中心區的舊工業區改造。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中心區中的舊工業區與城市的布局和發展格格不入,需要全部拆除改造,重新規劃建設為符合城市規劃發展要求的居住、公建等其他功能。
微改造就是在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和基本不改變建筑空間主體結構的前提下,通過改造、修繕、局部整治等手段,對建筑物和空間的一部分進行改造或更新設施、完善功能和設施,提高品質。
(1)不改變土地使用功能和建筑主體結構,只是對建筑立面進行改造裝飾,提升城市形象,如城市重要道路兩邊舊建筑以及重點地段舊建筑的立面改造裝飾,為了城市的整體形象,需要對舊建筑的立面統一設計改造裝飾的“穿衣戴帽”工程。
(2)不改變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和使用期限,通過升級改造,改變部分或全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城市中的舊廠房、舊倉庫等改造。隨著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原來的產業已不適應城市現在的產業需求,需要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原來的工業區廠房或倉庫的建筑質量較好,還可以使用,如果直接拆除將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此不需大拆大建,而是對建筑內部或立面進行局部調整和改造,重新完善功能和設施,滿足新的產業功能需求。目前許多城市把舊的工業廠房、倉庫碼頭等改造成為各種新型產業創意園就是很好的例子。
(3)在維護現狀建筑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綜合整治,對建筑局部拆建或功能置換或保留修繕,整治、改善、保護、活化,完善各種設施,提高城市品質,促進城市發展,如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一般在城市舊城區,由于歷史的沉淀,街區內保留許多歷史文化建筑,保留原有城市布局和肌理,建筑的空間結構和質量還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但面臨建筑破損、年久失修、立面和墻體殘破,亂搭亂建、基礎設施落后老化、環境較差等諸多問題,社區生活衰落,需要進行改造提升。為了保留城市記憶,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延續歷史文脈,必須進行保護性改造,不需大拆大改,只需進行局部更新改造,保留區域原有的肌理和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和文物,發揚地方特色,改善建筑質量、建筑形象,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提升街區生活活力,提高街區品質。
城市更新“微改造”,符合當前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逐漸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進入以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為目標的新階段。為了滿足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城市發展和策略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策略轉向對已建城市環境和設施進行合理改造、修繕及整治,相比大規模、重資產的“全面改造”更新模式,轉向小規模、精準性的城市“微改造”更新模式,從大拆大建到更注重人居環境改善、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歷史文化保護的“微改造”來達到城市更新的目標,從物質更新發展為主,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多目標綜合更新活動。因此,城市更新“微改造”符合當前城市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求。
2018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視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绷暯娇倳浀闹甘緸槲覀冎该髁顺鞘懈隆拔⒏脑臁钡脑瓌t。
(1)城市更新改造的目的關鍵在于“新”。通過改造更新,舊貌換新顏,老樹換新芽,換發新活力,因此,城市更新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緊跟新時代新階段發展步伐,滿足新時代新階段發展要求,不斷提高人們生產、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①要有新的內涵,產業要轉型升級,要把傳統、落后的產業向適應新時代新階段發展要求的新產業、新業態轉型升級,通過功能轉換、功能提升、設施更新等手段,注入“新鮮血液”,重生或再生產業,促進產業更高質量發展。生活、生態環境要更新升級,社區的空間結構、建筑形態、服務設施、市政設施、環境景觀等物質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升級,社區歷史、地域文化、社區精神、市民素質等非物質環境也得到實質提升;②要有新的、好的體驗和感受,全面提高城市品質,通過合理更新改造,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協調發展,將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與優秀的文化內涵完美結合,增強城市的魅力和競爭力,增強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
(2)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動作關鍵在于“微”。相比全面改造模式所采用大刀闊斧、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的動作,城市更新“微改造”所采用的動作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深入分析改造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采取“繡花”功夫,綜合運用“留、改、保、拆、補”等手段,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傳承、歷史文脈延續,以保留、保護為主,優化城市空間功能,提升人居環境,激發老城活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廣州市永慶坊位于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市最美老街”,有廣州市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有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等歷史建筑,有文物保護單位,有粵劇博物館,有具有濃郁嶺南風格的傳統街巷和建筑群,有傳統粵劇、詠春拳、廣繡、打銅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是最能反映廣州作為“嶺南古都”,嶺南文化發祥地的傳統文化街區。該街區作為廣州市城市更新重點打造項目,于2015 年開始啟動改造,改造區域占地面積為11.37 萬m2,總建筑面積為24.6 萬m2,分兩期改造,第一期占地面積為7000m2,經營面積7200m2,于2016 年10 月建成開放,取得圓滿成功,二期正有序推進,陸續開放,預計2021 年底全面建成。
永慶坊開放以來,受到廣大市民的高度贊揚,已成為廣大游客打卡的“網紅”新地標。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 年10 月24 日視察永慶坊也給予高度的評價。
永慶坊更新改造成功,就是創新地采用“微改造”模式,將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項目。永慶坊更新改造從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始終遵循“微改造”的原則和要求,綜合運用“留、改、保、拆、補”等手段,以保留、保護為主,注入新的內涵,全面提高品質。
(1)保留社區原有傳統空間格局,對惡劣的空間環境進行現代化修整,改善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美化環境,全面打造提升“一街”(恩寧路騎樓街)、“一涌”(荔枝灣涌)、“一館”(粵劇博物館)、“一院”(金聲電影院)的空間環境,突出區域地方特色,升華空間內涵。

圖1 永慶坊規劃結構(圖片來源:內部資料)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區域內傳統騎樓街、傳統風貌街巷、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進行充分保護,采取“微改造”手段,“修舊如舊”,新舊融合,在房屋改造上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輪廓,更新和修繕建筑立面,加強嶺南建筑整體風貌特色,保留嶺南傳統建筑的特色和工藝。對區域內傳統戲劇(粵?。鹘y體育(詠春拳)、傳統技藝(西關打銅工藝)、傳統醫藥(西關正骨)、名人事跡(詹天佑、李小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升級,突出文化體驗,傳承文化風韻。

圖2 永慶坊榕樹廣場舊照(圖片來源:內部資料)

圖3 永慶坊榕樹廣場近照(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3)更新業態,煥新活力。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突出文化傳承,注入新業態,注入新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區域內“微改造”,形成“七新伴粵”業態布局,有特色民宿、文化創意、匠人工作室、個性體驗店、非遺體驗、休閑餐飲、老字號煥新、主題酒店、時尚精品、粵劇演出等業態,集休閑、娛樂、文化、觀光、創意于一體,多元業態有機復合,激發街區新生活力。

圖4 永慶坊業態分布(圖片來源: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