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健
(廣東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巖土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需要加強對邊坡的評價和處理,巖土勘察對巖土工程的內部條件進行評價,合理分析和評價巖土層的特性、邊坡的穩定性等[1]。
本次的邊坡主要分為兩段。西面的邊坡為(為AB 段),該邊坡坡寬約364.0m,坡長30~70m,坡高8.5~31.3m,邊坡巖體多為Ⅲ~Ⅳ類,呈北高南低展布,自然邊坡整體坡度約35°,邊坡距離建筑物最近約為38.3m。
東面的邊坡(為BC 段),該邊坡坡寬約408.0m,長10.0~100.0m,坡高9.1~56.0m,邊坡巖體多為Ⅱ~Ⅲ類,呈北高南低展布,自然邊坡整體坡度為35°~39°,邊坡距離建筑物最近約為31.3m[2]。
場地勘探時揭露的土層為上部第四系覆蓋土層主要有人工堆積的填土,坡洪積成因的粉質黏土、殘積層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泥盆系(D)的砂質泥巖。現將鉆孔揭露的土巖層按其成因及工程特性由上而下簡述如圖1 所示。

圖1 邊坡位置
素填土:褐黃、灰黃色,主要由黏性土和少量碎石塊由人工回填形成,稍干燥,呈松散狀,多為新近開挖邊坡堆填形成。
粉質黏土:褐黃色,硬塑,局部可塑,土質不均勻,黏性中等,中等干強度,韌性較強,局部含較多碎石。
層頂標高43.40~57.37m,層頂埋深0.0m,層厚0.70~3.20m,平均層厚1.78m。
粉質黏土:為淺黃色、暗紅色,呈可塑~硬塑狀,主要由砂質泥巖風化殘積而成,巖芯遇水易軟化、崩解。厚度3.1m,層頂埋深3.30m,層頂標高40.1m。
根據鉆探揭露,下伏基巖為泥盆系(D)的砂質泥巖,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和巖石裂隙發育程度,將巖層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各巖土層物理力學參數建議表如表1 所示[5]。
西面的邊坡(AB 段)邊坡走向北東,傾向北西,該邊坡坡寬約364.0m,坡長30~70m,坡高8.5~31.3m,呈北高南低展布,自然邊坡整體坡度約35°。邊坡現狀為人工開挖而形成的分級邊坡,共2級,每級邊坡坡高約為12.0~13.0m,分級一級邊坡傾角為34°~36°,二級邊坡傾角為60°~70°。
該邊坡位于建設場地的西側,該處山體自然斜坡坡度約35°,整體走向75°。目前邊坡正在開挖中,開挖邊坡坡寬約364m,坡高最高31.3m,傾向345°,底部傾角65°,上部傾角為35°,為半巖半土質邊坡,邊坡巖體多為Ⅲ~Ⅳ類,最優坡角為43°。
邊坡的穩定性計算可依據的相關規定進行計算,對土質邊坡采取圓弧滑動法(亦稱簡化bishop 法)進行穩定性系數的計算[8]。綜合評價,該場區邊坡自然狀態下整體穩定性較好,按一定坡率開挖后穩定性較好,應采取可靠的保水防水措施。場地內局部已經開挖,植被部分已清除,建議盡快做好現有裸露邊坡的防護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避免造成損失。
綜合評價認為:邊坡的整個坡體目前處于穩定狀態,但在連續暴雨、強臺風雨和繼續加強人類活動時,由于地表水下滲等因素影響處于飽和狀態,坡體重量加大,沿軟弱結構面抗剪強度降低,邊坡處于欠穩定狀態,有發生滑動或崩塌的可能,因此應對邊坡進行支護。
根據建筑場地規劃,場地平整后形成邊坡較緩,建議邊坡支護采用分級放坡+坡面三維植草,并在分級臺階上做好相應的排水、泄水措施。邊坡潛在破裂面為圓弧形滑動面,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8]。
東面的邊坡(BC 段),邊坡走向正東,傾向正北,該邊坡坡寬約248.0m,長43.0~100.0m,坡高44.0~56.0m,自然邊坡整體坡度為35°~39°。
BC 段邊坡走向90°,該邊坡坡寬約248.0m,坡高44.0~56.0m,總體呈北高南低展布,傾角60°。邊坡巖體多為Ⅱ~Ⅳ類,最優坡角約為45°。經機械開挖,山體揭露新鮮基巖面,植被覆蓋稀少,為巖質邊坡。野外調查顯示BC 段邊坡該區域在坡腳可見中風化泥質砂質泥巖裸露,巖石節理裂隙較發育,見2 組清晰且據代表性節理,L1:270°∠45°,3.0 條/m,裂隙面較光滑平直;L2:270°∠32°,4.0 條/m,裂隙面較光滑平直,裂隙面較光滑平直[7](一組裂隙的赤平投影示意如圖2 所示[6])。
綜合評價,場區邊坡自然狀態下整體穩定性較好,機械開挖后穩定性較差,建議采分級放坡+坡面三維植草,并在分級臺階上做好相應的排水、泄水措施。綜上所述,邊坡需按照一定的坡率進行分級放坡,并做好排水、泄水措施。如若設計驗算邊坡時,邊坡不穩定時,可采取錨噴、漿砌片石或格構等構造措施進行處理。

表1 物理力學參數建議
場地勘察為邊坡設計提供可靠依據,在分析巖土工程條件基礎上,合理分析邊坡的穩定性,給邊坡設計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

圖2 邊坡與節理裂隙產狀赤平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