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添姿 陳榮義 呂 梁 王 欣 鄭詩瑩 潘 輝
1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安 355000
2 福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海洋旅游研究中心 福州 350000
3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2
4 閩江學院 福州 350108
快速的城市發展節奏帶來了一系列城市問題, 與之相伴的是人們更加渴求獲得身體放松和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 城市森林公園除了具備經濟功能、 旅游服務功能外, 還具有療養功能[1], 而森林康養作為建立在森林資源效益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引申森林價值的一種新型概念, 本著以自然環境、 生態景觀、 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依托資源, 吸引人們進行森林活動、 參與性的森林體驗, 鍛煉體魄、 增強體能,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塑造養生意識、 加強森林科普教育等活動[2]。 國外對森林康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健康上, 相關研究表明, 空氣負氧離子促進體內更多的物理反應使人愉悅, 對人體有益處; 而國內學者主要通過實驗證實森林對人體有康復作用[3]。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森林康養推動工作, 本研究基于網絡文本數據分析森林康養活動,以福州森林公園為例, 通過整理網絡平臺上的在線點評文本數據, 運用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法(IPA 分析法), 獲取福州森林公園康養活動的行為特征與滿意度, 并針對負面感知及評價進行改善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合理利用景區資源, 為森林公園的康養功能提升與發展提供借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福建省首家國家級森林公園, 建于1960 年, 面積859.33 hm2, 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 由于植被資源豐富, 有福州植物園的別稱。 公園共有5 塊功能區, 即專類園、 森林區、 休息區、 溫室、 苗圃。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受多種自然條件影響, 植被類型復雜, 有水杉、 珙桐、 望天樹等多種受國家一類保護的珍稀植物; 其植被茂盛、 環境自然,被人們贊譽為“福州市最大的天然氧吧”。
1.2.1 網絡文本分析
網絡文本分析法又稱內容分析法, 以網絡文本為數據來源, 導入ROST CM6 軟件中進行分詞處理, 提取康養活動體驗和感知相關的高頻特征詞和頻數, 并建構語義網絡圖, 以此了解旅游者對森林公園的康養體驗[4-5]。
1.2.2 重要性-滿意度分析(IPA 分析法)
網絡文本分析只能體現游客的體驗感受、高頻詞等數據,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游客對福州森林公園康養活動的感知要素滿意情況, 在網絡文本分析數據之上進行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 IPA 分析法是以重要性與表現性作為橫軸與縱軸, 選擇重要性與表現性的均值為分割點作分割線, 建立四象限方格網, 不同的象限分別代表發展的水平及滿意度情況, 可操作性強,易于理解及使用。
將網絡文本收集的評論中關于森林康養的行為特征要素進行分類和歸納, 并使用字母A、B、 C···N、 O 對康養行為特征要素進行編序及對收取的評論信息逐一賦值打分。 以重要性指標(I) 表示森林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的頻率, 以表現性指標(P) 表示森林康養活動行為的等級評價, 又稱之為滿意度指標。
本文選取2 個官方旅游網站和8 個旅行商業網站檢索福州森林公園, 獲取大量的點評數據。考慮到文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對點評數據的重復文本、 無效文字、 純圖片文本進行剔除,擇取從2010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的完整文本,最終得出781 篇評論、 文章、 游記。
2.1.1 高頻詞匯分析
將文本數據輸入ROST CM6 軟件中, 先進行網絡文本分詞處理, 再進行高頻詞匯分析,生成網絡文本高頻詞匯列表(表1)。 生成分析數據顯示, “空氣” “榕樹” “植物” 等詞匯排列在前, 表明福州森林公園的生態景觀給參與康養活動的游客留下了更多的印象; “免費”“門票” 被公眾經常提到, 表明開放式的公園運營方式受到大家的歡迎; “觀賞” “燒烤” 反映游客參與游園的主要休閑方式; “好去處” 展現了游客對福州森林公園的積極態度評價。
2.1.2 語義網絡分析
將網絡文本高頻數據成果輸入到ROST CM6軟件中, 分析高頻詞匯共現關系, 得出圖1 所示的語義網絡分析圖。 圖1 中的連接線越密集、線條越粗、 線條數值越大, 代表兩者的關系頻率越高, 即兩者關系越密切。 圖1 果還顯示,“吸引” “氣溫” “公園” 等詞匯構成了福州森林公園主要核心的行為特征; “釋放” “氧氣”“負氧離子” “小氣候” “冬暖夏涼” 等反映出景區森林康養活動中較為強烈的行為特征詞匯;“親手” “孩子” “野餐” 等詞匯反映了來福州森林公園游玩單位多以家庭為主, 主要活動為野餐。

表1 森林公園網絡文本高頻詞匯表

圖1 森林公園康養活動語義網絡分析
2.2.1 森林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分類與編碼
對森林康養活動進行文獻調查, 結果發現森林康養活動的必備條件為良好的森林資源、 一定的基礎設施、 基本的醫療水平[7-9]。 以森林資源、森林景觀、 生態文化作為森林康養活動的核心帶動力, 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養生、 養老、 健康鍛煉、休閑娛樂、 陶冶情操等更高層次的森林康養活動[10-13]。 基于森林康養研究成果, 分析多個森林公園一般康養活動的行為特征, 并結合高頻詞與語義網絡分析顯示數據情況, 對森林康養活動進行行為特征要素分類, 包括生態文化、 康健活動、生態景觀、 情感體驗、 基礎設施5 大類及15 個感知分類要素(表2)。

表2 森林公園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分類

表2(續)
森林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分類后, 將相近的詞匯、 重復的字進行合并處理, 選擇兩位對森林康養知識有了解的研究員, 對每一條文本進行各自獨立的評價, 設定5 個評分等級:1、 2、 3、 4、 5 分別對應“很不滿意” “不滿意” “一般” “滿意” “很滿意”[14-16]。 具體的編碼過程示例如下: “周一到周五上班也挺累的, 周末去那里放松一下還是可以的, 整體感覺不錯, 推薦給大家!”, 評分等級為滿意, 行為特征要素為K 情感感知, 故而編碼是: 4K。
2.2.2 森林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重要性和滿意度分析
對全部文本數據分類編碼后得出表3 中相關感知要素的總頻率與總評分, 使用IPA 分析法計算出重要性指標(I) /表現性指標 (P)值, 并以各要素重要性和表現性均值為象限分界線制作四象限矩陣(圖2)。

表3 森林公園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I/P 值
第一象限是滿意度及重要度數值最高的象限, 區間包含了O、 H 兩個要素, 反映了福州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和較大的經營面積及規模, 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 被譽為“福州市最大的天然氧吧”, 并在O、 H 兩個要素方面福州森林公園受到了廣大游客的認可,也證實了森林康養活動主要受這兩種要素的影響, 在植物的維護和保護方面應繼續保持。
第二象限表示過渡區域, 包含編碼A、 B、D、 E、 F、 G、 I、 K、 M、 N 要素, 說明旅游者對這一部分的要素都很滿意, 但是對森林康養活動中此類要素并不看重。
第三象限重要性和滿意度都沒有達到均值水平, 屬于需要緩慢改進的區域, 包含了C、 J、L 3 個行為特征要素, 多表現為“很多景點沒有開門” “景點需要收費” “鳥類種類太少” “沒有見到珍惜物種” “景區內東西太貴” “標識牌雜亂” “沒什么配套設施” 等問題, 形成了消極的旅游感知情緒, 景區管理者需要對這3 個方面進行重視。
第四象限屬于重點改進區域, 在此區域不包含任何要素。

圖2 森林公園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要素重要性和滿意度分析
通過以上的文本分析和IPA 分析后發現,除了部分行為特征要素外, 游客對福州森林公園的滿意度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高頻詞“空氣”“植物” “景色” 展現了福州森林公園作為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的獨特魅力。 但是對森林康養活動中的康養設施、 生物種類建設等方面存在消極情緒, 不滿意現階段的公園經營狀況,因此, 未來還需對第三象限的內容進行改進和完善。 具體建議如下:
1) 提高康養活動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網絡文本收集可知, 游客選擇森林公園的目的并不是出于森林療養而來, 他們對森林康養活動的效用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 在森林公園的原有經營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康養活動的公益拓展活動、 森林公園登山越野賽等, 鼓勵大家走進森林、 呼吸清新、 感受自然, 培養更加養生的生活方式。
2) 科普教育森林康養功能。 景區應增加對應的養生方式教育、 森林康養效益知識的傳播和科普; 對森林公園植物、 動物種類進行詳細的解說, 培養游客了解自然的興趣, 促進游客能夠寓學于樂, 讓森林康養的知識和功能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
3) 增加康養活動方式。 福州森林公園中可以促進康養功能的活動方式過于單一, 主要集中于“爬山” “走宋古驛道” 等幾種, 缺少能夠讓人們駐足山林的使用功能與產業開發。 因此,可增設臨時森林氧吧體驗露營點、 夜行徒步體驗區等活動方式, 增加游客來福州森林公園的養生體驗感。
4) 完善康養設施。 景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較弱, 是康養活動行為特征評價中分數最低的要素。 在未來的經營管理上需要增加基礎設施,結合康養的功能配合著配套養生服務, 如增設森林公園的養生餐、 森林氧吧效果展示廳、 藥浴、 森林瑜伽等服務, 以滿足人們對深度體驗森林式養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