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海燕,周利利
(1.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2.北京清控人居光電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6)
街道,作為城市最基礎的公共空間,是現代生活的重要承載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街道夜景作為承載市民夜生活、促進夜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只是提供功能安全照明,如何營造良好的夜生活氛圍, 促進城市的夜經濟發展, 發揮街道在城市中的全天候功能,受到政府部門、管理者、老百姓等社會各界的關注。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的發布,對街道景觀提出了更細化的管理要求,街道夜景作為白天景觀的延續,伴隨著近幾年“夜生活、夜經濟、夜文化”的火熱發展,勢必也要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加強規劃建設。但縱觀以往的案例研究,街道景觀照明僅局限在少量的城市特色或架構道路,放大至整個城市尺度,僅依靠這些少量的實施項目,難以對整個城市的街道景觀照明系統形成總體的管控指引和形象指導。
本次導則希望從上述需求出發,結合北京城市地域文化、風貌特征,運用分區分類+要素指標的控制方法,以導則的形式對北京城市街道景觀照明系統提供中觀層面設計導引,為落實總體規劃、指導具體設計提供更直觀的依據和形象管理。
《倫敦街道設計導則》是世界上第一本城市街道設計導則,發布于2004年。此后十多年間,美國、德國等國家,紐約、阿布扎比、新德里等城市,陸續發布了自己的城市街道設計導則或類似的導引。
雖然每個導則針對的具體問題和解決對策不盡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轉變,那就是:從“主要重視機動車通行”向“全面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轉變。
在最新的街道導則設計中,街道空間范圍已從道路紅線管控拓寬至街道整體空間管控,整體形成一個“U型空間”。 “U型空間”的實體構成要素有車行空間、人行空間及建筑界面(見圖1)。
圖1 街道“U型空間”構成圖(圖片來源:互聯網)
《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以安全、綠色、活力、智慧街道為目標導引,圍繞四個目標將引導要素分為交通功能設施、步行與活動空間、附屬功能設施 和沿街建筑界面4大類(見表 1),并分別給予相應的控制要求[5]。
因此,理清現狀需求,構建目標體系,挖掘街道構成要素,形成合理的引導體系和管控要求,對總體指導北京城市街道景觀照明體系同樣適用。
表1 《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引導要素[5]
依據上位規劃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的街道分類方法,本導則主要用于指導中心城區內全部類型街道, 覆蓋面積約為1378 km2,包含6大行政區,26333條街道(見圖2)。
為了解大眾對街道夜景建設的真實訴求,項目組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調研、現場訪問、問卷調查等工作。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民眾對街道夜景的需求不再只是基礎的功能安全照明,那些能展示北京城市形象、提供特色體驗的街道類型,如長安街、地鐵13號線網紅自行車道、簋街等(見圖3),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
所以本次街道導則的目標不再只是簡單提供安全舒適的功能照明,而是將展現北京城市形象、促進出行和交流、滿足活動需求和特色體驗等多元需求作為目標導向。
圖3 長安街、回龍觀自行車專用道、簋街夜景現狀(圖片來源:互聯網)
依據《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北京中心城區的街道按照功能屬性主要分成5類,分別為交通主導類、生活服務類、綜合服務類、靜穩通過類四類。此外,出于歷史街區風貌保護和政務保障考慮,該類區域的街巷胡同列為特色類街道[2](見圖4)。
圖4 北京中心城區街道功能分類圖(圖片來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設計導則》)
同一功能類型道路,受風貌分區影響,其價值取向不同。所以我們在功能的維度上又引入了風貌分區的維度,其主要結合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影響街道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形成北京街道自身的夜景特色。
依據上位規劃,北京中心城區的街道按照風貌特色主要分成3類,分別為古城風貌區、風貌控制區、風貌引導區。古都風貌區內的街道位于二環路以內,屬于一級控制區,實行最嚴格的夜景風貌管控,嚴格控制區域內建筑天際線、色彩、視廊等,以“首都風范、古都風韻”為夜景價值導向。風貌控制區內的街道位于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屬于二級控制區,其管控方式以控制為主,以“功能復合、時尚多元”為夜景價值導向。風貌引導區內的街道位于三環路以外,屬于三級控制區,其管控方式以引導為主,以“生態活力、統一有序”為夜景價值導向(見圖5)。
從古城風貌區到風貌引導區,街道景觀照明管控力度從“控制為主”過渡至“引導為主”,呈逐漸放松的態勢,其價值導向從強調“歷史傳承”到“生態活力”,也是越來越契合人的活動需求。
圖5 北京中心城區風貌分區圖
在本次街道夜景導則編制中,以展示北京城市形象,促進出行和交流, 滿足活動需求和特色體驗為三個目標導向,以功能分類、風貌分區為街道分類依據,篩選出6大引導要素指導具體街道設計,實行整體管控(見表2)。
其中功能分類管控三要素,分別是風格氛圍、界面秩序、人行空間。風格氛圍主要控制街道的整體夜景基調,契合基本的功能屬性;界面秩序主要管控沿街建筑立面的秩序規則;人行空間則是關注人的活動需求,三者統籌考慮,形成街道夜景的基礎格局秩序。
表2 街道夜景“U型空間”管控六要素
為了有直觀的形象展示,我們選擇每種類型街道的典型案例,進行效果展示和策略指引(見表3)。
交通主導類,以三環路太陽宮橋(見圖6)為例,節點和地標(環線立交橋)高亮度弱對比,支持定點定位,建筑允許局部彩光。
靜穩通過類,以湖景東路(見圖7)為例,沿道路界面考慮環境比和安全感,中亮度弱對比,作為景區地標的背景。
綜合服務類分成兩種,商業型街道和政務型街道。商業型街道以工人體育館北路(見圖8)為例,高亮度強對比,凸顯商圈地標建筑,人行空間利用燈飾、樹木照明等增加活力。政務型街道以西單北大街(見圖9)為例,建筑中上部照明莊重大氣,中下部公共空間彩光高亮活躍的商業氛圍。
生活服務類以酒仙橋路(見圖10)為例,低亮度弱對比,適當表現人行空間及底商溫馨舒適的氛圍。
北京的特色類街道除了中軸線,主要指歷史文化街區,共計43片,本次導則重點考慮中心城區范圍內的37個片區(見圖11)。依據用地性質,歷史文化街區可分成商業、文化、居住三類。
商業型歷史文化街區以暖黃光為主,屋頂及檐口連續照明,還原木質結構金、紅色,突出門、柱、牌匾等裝飾色彩,以五道營胡同為例(見圖12)。文化型歷史文化街區突出建構筑物及活動空間照明,與樹木呈現剪影效果,凸顯濃郁高飽和度的文化建筑色彩,以什剎海街區為例(見圖13)。居住型歷史文化街區結合胡同改造,局部增加特色投影形成文化引導,激發社區活力,以后沙灘胡同為例(見圖14)。
表3 功能分類引導要素管控表
圖6 三環路太陽宮橋夜景效果圖
圖7 湖景東路、工人體育館北路夜景效果圖
圖8 湖景東路、工人體育館北路夜景效果圖
圖9 西單北大街、酒仙橋路夜景效果圖
圖10 西單北大街、酒仙橋路夜景效果圖
風貌分類管控三要素,即傳統特征、文化主題和禁止性做法。三者統籌考慮,形成獨屬于北京的街道風貌特色。
古城風貌區的街道,利用傳統文化建筑的傳統化表達,突出建筑屋脊、坡屋頂、山墻、柱、斗拱、匾額等結構照明;強調街區傳統文化氛圍。風貌控制區的街道,利用傳統文化建筑的現代化表達,強化燈光對傳統文化部分的表達,加強與古城風貌區的聯系發展,形成古今相宜的街區風貌。風貌引導區的引導策略,利用現代建筑局部傳統化元素的處理,強化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都市街區的繼承發展。
圖11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分布圖
圖12 五道營胡同、什剎海街區、后沙灘胡同夜景效果圖
具體案例如下,古城風貌區內阜成門內大街利用彩光還原古建立面傳統色彩(見圖15),珠市口東大街以十字路口立面展現宮門展開主題符號,引導視線(見圖16)。風貌控制區以羊坊店路為例,夜深時分弱化街道天際線,凸顯傳統形態載體,入夜時分街道天際線表現傳統色彩,呼應西客站琉璃瓦色彩(見圖17)。風貌引導區以大望路為例,主要建筑立面通過現代手法表現流水圖示,象征周邊通惠河漕運文化(見圖18)。
圖13 五道營胡同、什剎海街區、后沙灘胡同夜景效果圖
圖14 五道營胡同、什剎海街區、后沙灘胡同夜景效果圖
圖15 阜成門內大街、珠市口東大街夜景效果圖
表4 風貌分區引導要素管控表
圖16 阜成門內大街、珠市口東大街夜景效果圖
圖17 羊坊店路、大望路夜景效果圖
圖18 羊坊店路、大望路夜景效果圖
導則的編制要體現各級領導關切的內容,對接市級、區級的管理需求,指導具體的照明設計人員工作,對老百姓來說,要可期許、能看懂、接地氣、切實改善。
針對上述受眾,在導則的具體實操過程中,我們也進行了實際的模擬。以中關村大街為例,查圖19、圖20可知其屬于綜合服務型道路,位于風貌引導區內。查表3、表4得出改類街道具體照明引導要求,結合要求能形成以下照明策略:
圖19 中關村大街白天現狀及位置索引圖
圖20 中關村大街夜景效果圖
從功能維度:基礎夜景氛圍應為高亮度強對比局部彩光,形成歡快愉悅的氛圍。
從風貌維度:地標建筑采用芯片科技主題圖示+藍、白主題色展現電子創新文化意向,展現區域特色。
本文以城市最基本的骨架空間、街道空間為抓手,從人的真實感受出發,強調以人為本的空間體驗,因地適宜,針對北京特色制定針對性的解決策略,自下而上從空間體驗和技術實施改善城市夜景氣質面貌,構建夜京城基礎骨架肌理,引領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全面提升與改善。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夜景街道導則也將結合城市發展需求和街道設計實踐,不斷地進行自我評估和更新完善,保持導則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