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敏,徐 晴,陳 洋
(1.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147;2.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147;3.常州城市照明管理處,江蘇 常州 213147)
旅游業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增強人民幸福感的有效手段,我國為加快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快旅游供給側結構改革,轉變旅游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旅游與城鎮化、工業化及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2016年12月《“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和2018年3月《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相繼頒發。在政策引領下,全國各地結合自身區域特色主動創新旅游的發展模式。其中,城市燈光夜景建設一躍成為國內各大城市發展夜間旅游新的增長點和亮點。本文研究探索“城鄉夜景+N”旅游發展新模式,希望為發展城市夜間旅游,推動夜間經濟提供參考。
歐美國家較早重視夜間旅游,并運用夜景燈光提升城市夜間形象以此發展夜間旅游促進夜游經濟、城市旅游業的重要方式。法國政府通過城市夜景燈光來發展夜間旅游。在巴黎,夜游塞納河早已經成為一塊聞名遐爾的旅游品牌。巴黎市政府對每座橋梁進行了亮化,城市景觀照明賦予了該城市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法國里昂利用當地制造燈具的優勢和善于展示燈光的傳統,通過塑造發展城市燈光+產業模式,來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每年圣誕節前舉辦一年一度的燈光節,將各類建筑、道路被節日燈光裝扮得絢麗多彩,市民與游客手捧彩燈亮相街頭,每年吸引300多萬游客光顧,成為著名的旅游城市。
美國也十分重視城市夜景燈光。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拉斯加地區就開始發展城市夜景照明建設,“開始使用照明作為‘建筑材料’直接表現空間”[1]。科學家們甚至通過NASA太空拍攝城市夜間燈光亮度,來判斷全球各國經濟的發展程度。研究人員通過將全球燈光的衛星數據和各國GDP統計數據進行比較后發現,燈光可以輕松、準確地了解全球各國各區域是否貧困、發達以及各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圖1)。
圖1 2013年NASA拍攝美國太空夜景照片
在國內,以一線城市為代表越來越重視城市品牌形象,以此來推動發展城市旅游業,而城市夜景燈光是提高城市形象最為快捷的手段。國家大事件發生促使城市形象迫切提升,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2014年北京APEC峰會,到“杭州G20 峰會、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深圳改革開放 40 周年紀念、第一屆上海進博會”[2]、2019年10月武漢軍運會,“為了配合這些大型活動的舉辦和國際會議的召開,活動所在城市相繼進行了城市規模的夜景建設。受其影響,其他一些城市也開展了類似規模的夜景工程建設”[2]。具有世界、國家、地域影響力的大事件頻頻發生,帶來的是巨大的城市變化和城市形象建設浪潮,最突出的莫過于城市夜景燈光對城市夜景形象的改變。它正迅速改變著城市夜間面貌,極大增強了城市夜間旅游的驅動力,帶動了城市夜間經濟的發展。
《夜間旅游市場數據報告2019》顯示,接受調查的游客中92.4%有過夜游需求。其中,“可供欣賞的夜間表演”述求最大,可供欣賞的城市夜景位列述求第二位,占35%。“夜晚活動、休閑氛圍、安全保障、美食/夜市的訴求比重在23%~28%之間。如今愈發多元的夜間消費場景為城市的夜晚注入了活力。游客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更多活動,享受更多的服務,夜游產品的豐富程度和品質需求并重”(圖2)[3]。
圖2 夜間旅游體驗訴求調查表
2019年《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推出 13 項措施“點亮夜京城”,例如:2019 年春節北京故宮策劃的“上元之夜”燈光夜游項目,推動夜間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9年《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加強夜景經濟的環境營造,在隨后發布的“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專項規劃”,對中心城區以及“東進”區域的景觀照明進行了分區規劃,旨在展示成都特色夜景。
江蘇南京、無錫、蘇州、泰州等多個城市都在積極拓展“月光游”旅游發展模式,用建設夜景燈光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夜間旅游活動、設計成熟的夜間觀光線路。
隨著旅游消費的日益多元和旅游供給的提質挖潛,加上全國各地頻頻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表1),城市夜景燈光、夜間旅游、夜游經濟正吸引著來自產學研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表1 中國各城市關于推進夜間經濟政策的匯總
常州的先天旅游資源相對匱乏,但是常州旅游業發展成績顯著。僅僅用了十多年時間,實現了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嬗變,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旅游總收入連續多年穩居江蘇全省第四。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全域旅游加快推進,接待游客7 244.91萬人次、增長9.8%,旅游總收入1 088.64億元”[4]。
在夜間旅游的探索方面,為打響旅游品牌,常州近年連續舉辦環球恐龍城、 天目湖旅游區、春秋淹城旅游區、環球動漫嬉戲谷四大夜公園旅游活動,借助節慶活動集聚了人氣,帶動了門票經濟的發展;2019年4月開街的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填補了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夜游市場的嚴重不足;“激情之夏”常州文化旅游節暨“龍城夜未央 醉美高新夜”夜生活于2020年7月舉辦,擦亮“龍城夜未央”常州夜間經濟品牌。近年來,常州深入實施“文化+”“旅游+”戰略,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突出重大文旅項目帶動,著力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層次,成功進入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
當前,在各城市紛紛發展旅游業的大背景下,常州發展旅游業面臨周邊城市的強大的競爭壓力,建設“旅游明星城市”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課題從旅客對夜間旅游的述求出發,通過長期的實地調研分析,常州在夜間旅游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2.2.1 城市夜景建設
燈光促進夜經濟發展。夜間旅游是夜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旅游發展、形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5]。目前,《常州市城市照明專項規劃》(2013—2020)規劃四個脈絡建設的現代之脈“一路兩區”景觀照明軸線,其照明工程建設時間近10年,原有照明效果及審美已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需要整體規劃提升;自然之脈有“三河三園”景觀照明、老運河景觀照明、新運河景觀照明,其中“三河三園”建設時間也較久,照明實施老化嚴重,原有照明效果嚴重缺失,軸線兩側新建載體更新較快,照明的整體性被割裂開來。新老運河景觀軸是近兩年建設,夜景照明融合了人文照明,但是還缺乏人文體驗與參與性,照明方法比較保守陳舊,缺乏科技創新;歷史之脈有青果巷景觀照明、前后北岸、蘇東坡紀念館照明工程,其中前后北岸文化街區作為市區交通樞紐輻射范圍、城市客廳,夜間形象尚未突出城市文化特點;發展之脈有正在建設的軌道1號線,軸線照明尚未實施(圖3)。
依據NASA城市經濟衡量指標——“夜間燈光指數”上,常州與周邊城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019年“知城·新一線動態指標體系”二期報告發布,其中涵蓋“夜間燈光值強度”等七個維度來衡量“城市夜生活指標”。研究數據表明,如果涵蓋“城市夜景燈光值強度”、“抖音夜間打卡數量”兩個維度,常州的“夜生活指數”從2017年的全國第34名、江蘇省第4名下滑到2019年的全國第56名、江蘇省第5名。“城市夜景燈光建設”維度直觀反映城市夜間活力,能夠映射出城市夜景建設以及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常州在這方面還有很大可挖掘的潛力。
圖3 常州重要城市景觀軸線及節點
2.2.2 鄉村夜間旅游
根據《 常州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依托常州山林湖泊、竹海茶園、田園風光、民居古跡、風俗民情、鄉土文化藝術等優質特色資源,充分發揮大型景區的輻射作用,打造溧陽南山、曹山,金壇長蕩湖,以及武進太湖灣、西太湖等多個鄉村旅游集聚區,加快仙姑村、回民村、梅林村等鄉村旅游特色村建設,以及南山溫泉小鎮、儒林生態湖泊休閑小鎮、 嘉澤花園生態小鎮等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6]。2018年常州市西夏墅鎮的梅林村和溧陽市戴埠鎮的李家園2個村莊獲評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殷村、仙姑村等7個村莊入選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著力打造了一批“環境優、特色明、服務好”的鄉村旅游特色村。但是,據不完全統計,統一實施夜間照明、促進夜間旅游的僅仙姑村,形成的旅游品牌效應高下立見。
2.2.3 與區域文化的融合
為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的號召,常州啟動“龍城夜未央 醉美高新夜”夜生活節,并推出“冰”瘋侏羅紀、薛定諤的夜、龍虎夜里廂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提振文旅行業信心,促進文旅消費,助力“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和擦亮“龍城夜未央”常州夜間經濟品牌。但是,常州在城市夜間整體形象上,區域特色不明顯,文化載體夜間形象嚴重缺失,傳統歷史文化旅游街區開發力度不夠。例如,常州老城廂地區曾經一直以來都是常州經濟、文化和生活核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極為重要的寶貴資源,日趨喪失昔日活力。“前后北岸”文化動力日益消沉,夜間形象急需改造提升;新建青果巷文化旅游街區存在夜間旅游形式單一,運營模式僅僅停留在傳統建筑觀光和餐飲美食層面,本地文化與游客、市民之間缺少一種融合方式,街區與其他片區缺少鏈接,尚未形成聯動;文化在“活起來”方面還缺少一些催化劑,缺乏一些可供欣賞的夜間表演、演藝節目及可供游客參加互動的夜間活動,當地區域文化的展現缺乏創新表現形式,還不能滿足當下旅游消費者及市民的需求。
2.2.4 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常州作為大運河蘇南段沿岸重要的城市之一,近現代工業相對發達,如今留下了很多工業遺產,涵蓋了紡織、化工、機械加工等多種行業。從現存遺址功能來看,廠房、倉庫、碼頭等形式齊全,保存完好。這些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常州的潛在工業遺產旅游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但是,常州市運河帶各工業遺產旅游保護與發展缺乏市場活力。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大多僅建立在單純的博物館旅游或對廢棄廠房、機器設備等的參觀上[7],運河文化提煉不夠,缺乏創新的組織游覽形式,在“全時段”旅游上缺乏深化設計,運河兩側工業建筑遺產缺乏夜間形象設計。
常州夜間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融合也不充分,缺乏政策支持和上層設計,帶動夜間經濟的動力不足。如南大街——雙桂芳旅游購物街區日益沒落,街區夜間形象不突出,夜間人流逐漸減少,旅游業態創新不足,缺少總體規劃。江蘇省新型示范小城鎮——鄒區鎮“中國燈具城”,作為燈具集散基地,產品購物游缺少呼應,街區缺少有效整合,夜間形象嚴重缺乏,夜間旅游有待進一步挖掘。
2.2.5 夜間公交覆蓋
城市夜間公交覆蓋率反映城市夜間交通便利性,限制夜間旅游的發展。據《夜間旅游市場數據報告2019》調查指出:在限制游人夜間旅游因素上,“夜間交通不便”占被調研者的25.8%。在“知城”的國內城市夜間公交覆蓋率(圖4)調研顯示,2017年常州的夜間公交(22:00至次日6點)覆蓋率為30.89%,與國內一線旅游城市還有差距,常州在城市夜間交通布局、運營班次、城鄉旅游線路仍需完善。
圖4 國內部分城市夜間公交覆蓋率
針對常州夜間旅游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提升城市+鄉村夜景燈光建設為重要手段,以“城鄉夜景+N”雙向融合模式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為方法策略,以發展城鄉夜間旅游為特色,促進激活夜間經濟為途徑,以培育旅游業發展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為重要動力,為城市發展創造經濟價值,構建“城鄉夜景+N”旅游發展新模式。
依據《十三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及《常州市城市照明專項規劃》,梳理常州城市夜景載體脈絡,摸清載體夜景現狀,實施城市夜間形象改造提升,重點實施老城廂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環城高架夜間景觀照明軸線,提升中心城區吸引力、承載力,提升城市形象;組織城市—鄉村夜間旅游路線,推動城市旅游發展,提高市民幸福感,打造近悅遠來的美好常州,為常州推動五大明星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提升城市夜景建設的同時,常州應在圍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和休閑旅游目的地建設的良好背景下,發展 “旅游+N”與“N+旅游”雙向融合。即推進“夜游+文化”,打造常州文化旅游地標;推進“夜游+生態”,打造一批“日美夜魅”的鄉村旅游集聚區和旅游風情小鎮;推進“夜游+工業”,形成“工業旅游集聚區”;促進各類資源與夜間旅游業對接,加快打造體育旅游、工業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非遺旅游等新業態,支持旅游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智慧旅游發展,構建“夜景+N”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傳承歷史文化、彰顯山水特色、打響旅游品牌,全力塑造高質量旅游明星城市。
3.2.1 +鄉村夜游
深化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就要從實踐的角度,以城市+鄉村(村鎮)為全域旅游目的地,構建一個最為適宜的空間尺度。把城市、古鎮、鄉村包括在內的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游景區,使旅游產業全景化、全覆蓋,構建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要求全社會參與,全民參與旅游業,通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推動產業建設和經濟提升。
常州在規劃發展鄉村旅游方面,要關注鄉村夜間環境,在著力推進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旅游風情小鎮建設、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同時,努力探索鄉村與城市夜間旅游的關系。還需要增加鄉村旅游夜間吸引力可以從開發特色體驗活動、打造特色夜市、開展文化演藝、打造特色夜景等方面入手,并重視休閑氛圍、文化氛圍、體驗氛圍的營造,從而達到增加游客的滯留時間,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完善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目標。相應地,鄉村作為全域旅游目的地,要統一規劃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要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使之成為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3.2.2 +文化體驗
在對游客的夜游體驗需求調查中,文化節事活動、文化場所參觀等活動占比位居前列。夜間表演、夜晚活動、文化體驗已成為夜間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圖5)。
深度文化體驗已經成為多元夜游場景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書店、古鎮、博物館、劇院、特色街區是夜間消費市場的文化亮點,夜間消費熱度高漲。“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年輕一代是當下夜間旅游消費的主力軍,占比分別達到40.0%、19.8%,引領夜游風尚,24小時書店、話劇、院線電影等吸引了大批青年游客”[3]。
圖5 游客夜游體驗活動調查表
3.2.3 +美食品味
夜間旅游人們除了觀夜景、體驗文化,對美食夜市的訴求比重在23%~28%之間。常州要不斷擴大“唱響常州菜”“常州十大美味”活動影響,加快制定實施主城區餐飲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塑南大街、雙桂坊等經典旅游餐飲街區,持續開展常州美食評比推介活動,規劃各城市組團中的重要節點為夜美食街區,鼓勵延長營業時間,實施交通管制,固定時段提供時段停車點位,讓人們邊賞夜景邊品美食,讓“食美常州”成為旅游明星城市的獨特標簽。
3.2.4 +設施保障
完善夜間的休閑基礎設施,營造有溫度、有特色的人文環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是城市建設的基礎,是發展夜間旅游的重要保障。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旅游的專項調查數據顯示,25%的受訪者人群、游客對該項有訴求(圖2)。
3.2.5 +安全保障
“針對限制游客夜游體驗的原因調查顯示,擔心安全問題占比49.4%,白天行程過滿需要休息占比38.8%,夜間交通不便占比25.8%。夜間安全和游客休息成為限制夜游的主要因素”[3](圖6)。
圖6 夜間旅游限制因素調查表
夜間安全需求上,游人路線上,保障照明需求,滿足照明標準。實行時段交通管制,形成旅游專線。
以政策為導向,出臺促進夜間旅游、夜間經濟的相關專項措施,強化政策規劃引領力。加快編制《常州市全域旅游規劃》,深化全域旅游理念,完善夜間的休閑基礎設施,完善夜間旅游交通規劃,梳理整合區域內各種資源載體,“通過建立夜間旅游 APP 客戶端,可由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夜間游覽景點,由系統自動生成多種游線及活動推薦,為游客定制個性化的夜間導覽”[8]。在現有景區基礎上,常州應著力推進孟河小黃山旅游度假區、茅山國際養生城、龍泉山郊野公園等項目建設,豐富旅游產品體系。還應有效整合常州全域的旅游資源,研發出“激情之夏——夜公園”、“京杭運河——夜景游”、“美食溫泉——休閑游”等區域性精品線路,拓展旅游生活空間,深化全域旅游-全時段理念。
調研城市載體現狀,梳理城市構架,實施新一輪城市夜景燈光提升工程。基于2020年4月常州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部署的“老城廂復興”發展工作,加快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總體規劃照明實施方案,著力推進懷德橋至東坡公園精華段建設及運河兩岸夜景形象整治,重點實施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及照明提升工程,提升前后北岸歷史街區文化內涵極其夜間形象,深化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夜游模式。圍繞打造“人文城廂”“活力城廂”“品質城廂”“宜居城廂”,全力推進這一常州“根”和“魂”的全面復興,一體推進常州“老城廂”復興,將老城廂名士文化、工商文化、美食文化、紅色文化、工業遺存等豐富資源連珠成串,形成集聚效應,有序實施歷史城區更新改造,建設一批“建筑可閱讀”的微旅行街區,打造日美夜更魅的有歷史韻味的“城市客廳”,充分彰顯常州城市風貌特色。把老城廂打造成看常州、讀常州、品常州的重要城市名片。相關部門要加快編制《常州老城廂復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綱要》。要加快研究制定支持老城廂復興發展的配套政策,在財政、土地空間、項目、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有效保障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積極落實《常州市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部署要求,堅持走文商旅融合發展之路,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利用豐富民俗風貌,統籌做好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旅游開發等各項工作,充分彰顯常州的歷史積淀和人文韻味。積極順應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時旅游發展新趨勢,打響“夜經濟”與“老城廂”兩大王牌,培育“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等夜游產品,創新夜市夜攤“創意+消費”形式,如“后備箱集市”。
另外,要注重頂層設計,謀劃發展夜經濟的本土化路徑,依托老城廂歷史人文和商貿底蘊,以運河文化為“魂”,水陸空間為“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一是大力發展群眾性、主題性活動,增強主客參與性,用人吸引人;二是走小而精的差異化、品質化、內涵式發展道路,要在充分挖掘常州市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的基礎上,通過照明燈光、燈光秀、跨界演藝等現代表達方式,打造常州自己的“百老匯”;三是規劃建設一批運河“夜地標”“夜商圈”“夜生活圈”夜間消費集聚區,引進培育沉浸式話劇、音樂劇、歌舞劇等夜間文化藝術項目,在常州文化美食街區,將常州曲藝如道情、宣卷、評彈、唱春、灘簧、小熱昏、獨腳戲、啷當等融入夜間旅游,一邊吃著地道美食,一邊欣賞民間曲藝。 總之,要注重文商旅結合,進一步帶動中心城區高品質文化體驗、時尚購物、美食餐飲等各類業態加快發展,讓更多外地游客住得下、留得住,把“龍城夜未央”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夜生活品牌。
如今愈發多元的夜間消費場景為城市的夜晚注入了活力。游客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更多活動,享受更多的服務,夜游產品的豐富程度和品質需求并重。要把夜間消費對旅游經濟的拉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進消費升級,加快教育醫療、育幼養老、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挖掘新興消費潛力,切實改善夜間消費環境。增加夜間開放景區數量、延長開放時間,完善公共 WiFi 及5G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組織開展夜間主題活動,豐富夜間消費供給,滿足消費需求[8]。
要強化旅游+產業協同,繼續打造專業的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旅游業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結合,推廣應用“常州全域旅游智慧平臺——常享游”,實現一部手機游常州,充分發揮集旅游產業監管、城市智慧導覽、旅游電商平臺于一體優勢,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智能化文旅資訊服務,進一步提升常州全域旅游服務質量,推進旅游服務與管理智能化,提高游客游玩體驗。
充分發掘當地的獨特產業資源,建立建成獨具特色的旅游小鎮。如鄒區鎮可依托中國(鄒區)照明博覽會,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輻射力的展會平臺,將小鎮燈具制造業、新材料、旅游用品生產等產業整合,探索照明產業與旅游的融合,如:開拓鄒區激光照明產業與農業夜游觀光;基于新運河夜景亮化提升工程,規劃燈具城購物游與夜景觀光游,依托新運河景觀,處理好“舊與新”“體與魂”“動與靜”“晝與夜”“岸與水”“居與旅”“建和管”七個方面的關系,策劃打造每年一度的照明博覽會-運河燈光節,將“中國燈具城”打造成全新的“體驗式購物+夜游”小鎮。
“城鄉夜景+N”旅游發展新模式研究充分地挖掘了城市+鄉村的旅游在全域旅游、產業融合、區域文化、夜景燈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城市夜間旅游、夜間經濟提供了環保、可持續、可參考的發展模式。新的旅游發展模式為淘汰落后產能、提振經濟、尋求可持續性發展模式提供了參考,也為其他城市發展夜間旅游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