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翠 尹納宇
苗族服飾素有“穿在身上的史書”之稱。苗族服飾文化是苗族人民精神和物質的集中體現,是苗族人民對生活和未來憧憬的具體表達。根據相關統計,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種類眾多,高達200種,是世界上苗族服飾保存最多的一個區域。因此,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苗族服飾的發展由于受到外來經濟、文化的沖擊,逐漸邊緣化,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何沖破當前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成為目前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因此,文章以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發展為研究對象,針對目前苗族服飾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的發展和傳承貢獻力量。
一、黔東南苗族服飾概況
(一)黔東南苗族服飾款型
貴州省東南部地區苗族服飾種類眾多,其中男裝以青色土布衣褲為主,頭飾主要為包青頭帕。女裝上穿交領兒上衣,衣領兒后拖,下身以百褶裙為主;在顏色上,上衣以青土布為主,圖案選擇具有吉祥寓意的龍、鳳、花草等紋飾進行裝飾;苗族婦女喜歡銀飾,往往在參加重要活動時會將銀飾掛滿全身。
黔東南苗族服飾款型種類眾多,臺江、劍河、黃平等縣均有不同裝飾風格。例如,臺江地區施洞式女裝會使用假發形成挽髻,便裝顏色以紅、綠、藍為主;臺拱式苗族服裝與施洞式相似;巫門式苗族女性服飾上衣主要是單衣、夾衣兩種,高領大襟,無衣扣,在腰間會用腰帶進行束縛,下身主要是拖地百褶裙,在參加重要活動時,會選擇刺繡花紋作為裝飾;稿旁式苗族服裝與巫門式苗族服裝裝扮相似。
(二)黔東南苗族服裝面料選擇
早期,苗族服飾衣料以葛、麻織物為主,在衣物上會佩戴絲帶或者麻袋作為裝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現代苗族服飾面料的選擇更加多樣化,有綢緞、錦緞或者亮布等材料。例如,舟溪附近的苗族人民喜歡織錦織緞,因此當地的織錦織緞顏色亮麗,質量上乘。在裝飾上,苗族女性通常會選擇一些綢緞飄帶作為裝飾,極具民族風情。苗族服飾面料發展至今在材料選擇方面改變不大,但是也增加了大衣呢、粗花呢等材料進行衣物織錦,再配上苗族獨有的紋飾作為裝飾,在緊跟時代發展的同時也不失民族風。
(三)黔東南苗族服裝裝飾
紋飾是少數民族均有的特殊符號。苗族紋飾是根據自然環境的寫實以及對未知文化憧憬的具象表達。苗族紋飾主要有三類:一是幾何紋樣。一般為十字紋、水波紋、云紋等具有一定幾何性質的造型;制作原料一般是挑花、織錦等。二是動物紋樣。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人認為牛是人類最為忠實的伙伴,會將牛作為自己民族的吉祥物。因此,牛紋飾是苗族人最喜歡的紋樣之一。另外,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龍紋、鳳紋等也是苗族人常用的服裝紋飾。三是植物紋。苗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給予了苗族人民快樂和安康。因此,苗族人一般會將向日葵、菊花等植物作為紋飾來裝飾服裝。
(四)服裝手工藝技術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服裝手工藝主要有四種技法:一是刺繡。這是苗族服裝最為常用的一種織造方式,刺繡也是苗族服裝制造最早使用的方式,經過刺繡形成的服裝顏色絢麗,做工精細。二是平繡技法。這種技法是指通過平針走在服裝上進行構圖。三是挑花技法。這種技法是十字挑花和平挑兩種技法混合使用。四是貼花與堆花技法。這種技法以色布為基礎,先將其剪成花型,然后用線釘在苗族服裝上。
二、黔東南苗族服飾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認識不清
信息時代的來臨以及西方外來文化的傳入,使得民族文化傳承受到沖擊。對于當地居民而言,新信息的加入以及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人們對外來文化產生了更強烈的好奇感。在這種情況下,苗族服飾文化出現與外來文化趨同的現象。更多外來文化加入到苗族服裝設計中,看起來是苗族文化對新文化的容納,實際上卻導致外來文化逐漸成為苗族服裝設計的主體,使其失去了民族特點。這主要是由于苗族人民對自身服裝文化認識不清,對自我文化價值認識不足所導致。黔東南地區青少年與外界文化接觸逐漸加深,對外來文化積極主動地吸收、擴大甚至是“全盤接受”,從而對自身民族服裝文化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阻礙了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
(二)苗族服飾傳承的氛圍淡薄
黔東南苗族地區較為偏遠,經濟相對落后,當地居民仍多數居住在坡度較大的半山上,居民天性淳樸善良。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接觸到新的文化;同時,旅游業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外來文化的多樣性使得青少年對本民族的服裝認知與傳承逐漸減少。一方面是因為現代服裝跟隨旅游業進入黔東南苗族地區,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服飾穿著;另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接受現代教育,更愿意走出大山,進入城市。外界環境的影響使得這些人逐漸改變了自身的服裝習慣,而留在當地的居民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最終造成了不穿苗族服飾成為當地較為常見的現象。
(三)苗族服飾缺乏自身品牌
黔東南苗族當地服飾以手工制作為主,用料通常選擇較為傳統的錦緞,用途以實用性最為突出,布料本身較重,清洗起來較繁雜。同時,苗族服飾款式較為單一,只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審美性較差。另外,黔東南苗族服飾沒有打造自身品牌,只能在小范圍內穿戴,推廣度不足。雖然苗族服飾顏色亮麗,質量較好,但是由于知名度不高,服飾無法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進而阻礙了苗族服飾的發展。
三、黔東南苗族服飾傳承對策分析
(一)增強黔東南苗族服飾的認知程度
苗族服飾是苗族發展的歷史見證。民族的發展依賴于自身的民族特性,尤其是黔東南苗族地區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地帶,其獨有的民族性和歷史性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加深,同時對于那些對自身民族文化缺乏信心的人們也是一種激勵。文化由人們創造,要想讓人們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并且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才能達到文化認同的效果。另外,苗族服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也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讓人們對自身服裝文化充滿信心,才能展現出自身文化更有價值的一面,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黔東南苗族服飾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不可或缺的一大文化,保護和傳承苗族服飾文化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應盡的義務。
(二)苗族元素與現代服飾相結合
文化的多樣性帶動了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才能產生出更為驚艷的作品。對于黔東南苗族服飾而言,全球文化造成的沖擊對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于傳統苗族服飾能夠摒棄自身服飾的不足,吸收現代元素,形成新的苗族服飾。機遇在于苗族的刺繡藝術、圖案紋樣等藝術均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精神文明的表現,將這些優秀的民族元素融入現代服飾,不僅能夠滿足當地苗族人的穿著需求,同時也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另外,將新的苗族服飾傳入市場,將這種苗族服飾文化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能夠提高苗族服飾的市場知名度,促進苗族服飾的發展。
(三)打造苗族服飾自身品牌
如今,“黔東型”苗族服飾雖然種類多樣,但是沒有量產,推廣度不高,使得服飾不甚受歡迎。為了提高苗族服飾的知名度,需要結合黔東南苗族服飾特點、風格以及色彩,通過苗族古歌文化、蘆笙文化等進行服飾再創造,以服飾文化為基礎進行品牌形象的樹立。另外,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擴展苗族服飾單一的售貨渠道,將苗族服飾進行商業化處理,如可以在苗族當地開辦苗族服飾加工廠,實現苗族服飾的量產。這不僅能夠促進當地就業率的提升,同時也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網絡渠道或者旅游業將苗族服飾進行售賣,推廣苗族服飾市場。另外,政府應該加大對黔東南苗族服飾發展的支持力度,開放民族博物館對苗族服飾進行定期展示,講解黔東南服飾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黔東南苗族服飾,提高其社會認知度,樹立良好的苗族服飾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劉志靖,伊紀民.2018年苗族文化研究綜述[J].文山學院學報,2020(4):46-51.
[2]雀寧.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美學研究:現狀、問題與出路[J].貴州社會科學,2017(11):93-99.
[3]周夢.貴州苗族侗族傳統服飾研究文獻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4):131-137.
[4]武鵬沖.苗族服飾文化研究綜述[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6-19.
[5]李宇棟.淺析湘西苗族服飾文化發展現狀: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鄉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02-204.
(作者單位 六盤水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