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部分高校教師出現理想信念淡薄、工作消極散漫,功利思想嚴重、育人目的淡化,道德意識弱化、師表功能虛化等道德修養方面的問題。為此,文章從社會輿論道德氛圍、師德教育人才培養、制度保障考評激勵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推進我國高校教師師德水平的提升。
一、師德內涵與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師德即高校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應遵循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師德規定了高校教師在工作中應當具備的思想感情、政治態度和行為動作,是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同事、教師與社會集體之間關系的依據和準則。“師德”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21世紀,師德建設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即“三個牢固樹立”“四個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具有重要價值與時代意義。師德建設是大學生良好品德塑造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內在要求,是高校教師高素質化發展的現實路徑。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大學生尚未成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師德建設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文化彌散性角度來說,教師的態度觀念對學生的態度觀念會產生極大的示范效應和引導作用。教師是他們在校園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群體,其態度觀念和行為動作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因此,高校師德建設有利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當前,各高校的“硬約束”等制度化措施已經比較普遍,但其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上的效力遠不如師德等“軟約束”。師德是堅韌不拔地存在于內心世界的東西,憑借的是教師的良心自覺,能夠促使教師抵御物質利益的誘惑,以更加專注、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提升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當中去。高尚的師德素養能促進高校教師隊伍朝著高素質方向發展,而師德建設則是實現高校教師高素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近年來,師德培訓考核和評價機制的建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高校教師師德水平逐步提升,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光明日報》記者在《“看上去很忙”:大學“印象最深”的教師為何難尋》文章中指出,發論文成了教師的“頭等大事”,論文數量成了“好老師”的標簽,有的教師為生計和名利忙得“團團轉”,“頭等大事”牽扯了他們太多精力,無暇顧及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情況。目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淡薄,工作消極散漫。首先,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將其與一般工作等同對待,對教師這一職業缺乏敬畏心和認同感,未能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信念,沒有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對教育事業缺乏事業心和上進心,工作態度消極散漫。其次,市場經濟浪潮席卷全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觀念影響深刻,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念蔓延到高校校園,導致部分教師將關注中心放在待遇福利上而不是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上,忽視了教師職業理想追求和道德形象塑造。
第二,功利思想嚴重,育人目的淡化。部分教師在工作中不以高校發展需要和學生尋知需求為準則,而是根據是否有利可圖為標準,有高報酬就做,對無酬勞的公益活動就推托敷衍,缺乏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德國教育學家雅思貝爾斯(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傳授學習方法,還要為人師表。但有些教師只傳授知識,不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對課堂教學秩序不管不問;只顧個人利益得失,不顧學校集體榮譽,出現嚴重的“言傳身不教,在崗不敬業,教書不育人”現象。
第三,道德意識弱化,師表功能虛化。在功利化思想的影響下,部分高校出現了學術道德下滑的現象,部分教師不求甚解、治學不嚴謹,有些教師不愿意從事基礎研究,競相追逐高效益、高回報的研究項目,還有的教師組織學生兩三周就編出一本書來。高校教師本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注重自身修養,當好學生的表率和模范,但目前高校教師群體中出現的道德意識弱化、學術不端情況,嚴重背離教師職業道德的標準和要求,對學校和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評聘制度存在缺陷。高校在聘任教師時,抓文憑、抓學歷,忽視了對求職者道德品質的考量。而在職稱評定和年度考核中,重科研成果、重業績,輕師德、輕品行,注重對物化成果的考評,輕視對政治素養等無形成果的考察。
三、高校教師師德水平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師師德水平提升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師德建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理順了目前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和潛在原因的基礎上,針對現存的疑難問題,我們不能單從道德意識層面去解決,而是需要從引起師德問題的復合領域著手,從社會輿論道德氛圍、師德教育人才培養、制度保障考評激勵三個方面共同推進。
首先,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營造良好的師德氛圍,切實提高教師職業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全社會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提高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可度。高校師德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教師為中心,切實關懷教師的合理訴求。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魏晉時期哲學家傅玄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師德建設也是這樣的道理。高校可通過評選“道德模范”“師德之星”等活動,表彰肯定一些優良品行,并以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待遇獎勵獲獎者,利用榜樣的力量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向模范靠齊,讓高尚的師德精神在陽光下傳播。
其次,注重師德培養與教育,提升師德培訓的有效性,加強師德修養的自律與自我塑造。號召高校教師注重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定期召開黨的大政方針貫徹學習活動,以此幫助高校教師堅定職業理想信念,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增強責任意識、明確歷史使命,增強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腐朽觀念的抵抗力。通過優化師德培訓內容、創新師德培訓形式以及營造文化氛圍等方式,增加師德培訓的吸引力。師德培訓者要掌握教師群體的思想特點、學習特點,聯系教師工作生活實際,切實提升師德培訓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高校教師需要加強自我教育,不斷加強道德自律和自我塑造,將師德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并進一步自省自律,以身作則,以身傳教,以高尚的道德品格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最后,完善師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師德考核評價標準與激勵競爭機制,強化師德制度的約束力。師德水平的提升除了外在環境感染和內在動力的促進外,還需要依靠嚴格規范的考核制度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因此,高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可行的師德評價體系,完善師德考核標準及細則。在評估實踐中,把評價內容貫穿于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每個環節,將學校、學生、同事和社會人員都納入參評對象范圍,將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多方合力,共同推進師德水平的提升。在準則制定上,要把鼓勵倡導的行為、明令禁止的行為具體細化,把獎懲實施辦法制度化、規范化,并且將師德評價與工資、津貼、職稱評定、晉升、出國進修和干部選拔等掛鉤,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師德模范。對違反師德行為規范的教師,要依規處理,既要批評教育,也要給予一定的物質懲罰,行為惡劣者則要將其清理出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冷余生,解飛厚.高等教育學[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7.
[2][德]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3]程瑤.淺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高教學刊,2016(7):259-260.
[4]吳甘霖.當前高校師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6):144-145.
[5]陳潮光.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理論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6]張桂春.國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科學,2001(1):33-36.
(作者單位 天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