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凈
康德(Kant)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他的“批判哲學”奠定了現代哲學的基礎。康德在1784年發表了文章《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該文是啟蒙運動的一篇著名的辯護詞,是康德眾多著作中既簡短精練又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論文。康德在該文中清楚明白地指出啟蒙的目的在于擺脫自己的不成熟狀態,論述了理性的公開運用和理性的私下運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并簡單闡明了對自由和秩序的看法。
一、啟蒙運動和成熟狀態
文章開篇,康德便直截了當地指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擺脫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那什么是不成熟狀態呢?這里的“不成熟”不是指生理上、年齡上的不成熟。康德在文中解釋道,“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引導便沒有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智,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理智的狀態。也就是說,“成熟狀態”就是不用通過別人的引導就可以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康德指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擺脫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換言之,啟蒙運動就是脫離自己的不成熟狀態,能夠自主、獨立、理性地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那人為什么會處于“不成熟狀態”呢?原因主要在于“懶惰”和“怯懦”。
在康德看來,“不成熟狀態”是人類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許多人都處于舒適圈之中,一切生活、行動無須擔憂,不用費腦筋,不用獨立思考,于是就懶于脫離不成熟狀態。每個人想要從幾乎已經成為天性的、習慣去依賴的不成熟狀態中脫離出來,都是很艱難的。康德對于個人難以脫離不成熟狀態的這一論斷在今天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在襁褓中的孩子處于不成熟狀態,那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當成年之后,人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可以獨立思考運用理性的時候,卻已經習慣了“事事有人操心,不用自己動腦”的生活。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和培養方式,令許多人安于現狀,懶于走入成熟狀態。
絕大部分人(包括全部女性)都認為步入成熟狀態不僅是非常艱辛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康德認為“全部女性”都不敢步入成熟狀態,這種看法并不代表康德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或者說是一個所謂的“直男癌”,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女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環境。18世紀的德國還是普魯士王國,當時的普魯士王國經濟、政治都落后于英、法兩國,權力掌握在貴族手中,資產階級仍然只能依附于貴族階級來謀取利益,具有思想上的軟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協性。在步入工業時代之前,德國婦女處于男性的支配之下,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中走入成熟狀態,可能只會被周圍的人當作“異類”甚至被排擠,擺脫不成熟狀態對當時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來說需要巨大的勇氣;即使有了足夠的勇氣,當時的女性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走入成熟、勇敢運用自己的理性發聲的后果。這也就導致了康德所說的“全部女性”無法勇敢地步入成熟狀態的現象。當今社會,許多人仍然不敢走入成熟狀態,這是因為在不成熟狀態下,他們理智的運用都要經過他人的引導,無法獨立思考,沒有追問的能力,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性運用的不良結果也會有人承擔;然而一旦脫離自身的不成熟狀態,便需要獨立思考,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性,自己承擔運用理智的后果。因此,逃避責任、逃避現實成為人們走入成熟狀態的一道阻礙。
康德認為,啟蒙運動除了自由以外并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他還認為,一切確定可以被稱為“自由的東西”中,最無害的東西就是對一切事情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這里的“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主要是指言論自由。康德認為,只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才能夠帶來啟蒙;私下運用自己的理性往往會妨礙啟蒙運動的進步。這里又涉及對于自由的理解。對于這兩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回答理性的公開運用和理性的私下運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
二、公開運用和私下運用
康德在文中對理性的公開運用和理性的私下運用做出了定義。康德認為,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是指任何人作為一名學者都可以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而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職崗位或者職務上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康德把這種行為稱為“理性的私下運用”。雖然這兩者都是對于理性的運用,但是運用理性的主體不同。理性公開運用的主體是“作為學者的任何人”,而理性私下運用的主體則是“受任于一定公職崗位或職務上的人”。這兩種主體具有一定的區別。
康德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著作向真正的公眾亦即向全世界講話的人,可以稱之為“學者”。換句話說,學者是指可以通過自己的文章著作向他人傳達自己思想的人。而當學者向全世界公開講話時,他就在公開運用他的理性上享有的無限的自由。學者是一個可以自由、完全、純粹地運用自己理性的人,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完全、公開、自由地運用自己理性的人便可以被稱為“學者”。
那“受任于一定公職崗位或職務上的人”在生活中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康德認為,“受任于一定公職崗位或職務上的人”就像運轉的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只有每個人都做好分內的事,機器才能完好地運轉。在這里,康德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的主體,把純粹理性理論看作一個整體,認為其中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要聯系起來考慮的。康德把“理性的運用”看作一個有機體,有機體的每一部分“牽一發而動全身”,理性的私下運用和理性的公開運用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是不能忽視的。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如果一個軍人不執行他所收到的命令,就會壞事;在其位謀其職,如果一個人在自己所在的崗位沒有承擔到應負的責任、完成應盡的義務,就會壞事。
軍人是受任于一定公職崗位的人,但軍人也從屬于“所有人”。如果軍人執行了命令,他還能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嗎?還可以作為“學者”出現嗎?如果不執行命令,又會壞什么事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談到自由和秩序的問題。
三、自由和秩序
對于上述問題,從康德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軍人(這里代表受任于一定公職崗位或職務上的人)要執行所接到的命令,如果只注重私下的運用,只注重個人的自由,則會壞事(這里的壞事主要是指擾亂社會秩序);而執行命令(也就是遵守社會秩序,主要指法律,即“契約”)這一行為和自由并不沖突,我們所談到的“自由”是相對自由。如康德在文中所論述的,一個牧師可以作為“學者”運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同時,他又不能損害自己作為牧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要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自由不僅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并承受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著他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后果,接受對其行動的贊揚或譴責。”換言之,自由是有一定的“度”的。伴隨著自由的出現,一定會有秩序的束縛,只有承擔相應責任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個牧師作為學者享有批評和指出現實中不合理現象的自由和責任,同時,他也要盡到作為牧師這一職務所具有的傳播特定思想的義務,也就是遵守好其所應當遵守的秩序。人的自由意志的最高原則就是自律的原則,人的自由意志是自己給自己立法,這樣才不會淪為其他目的的手段。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于對秩序的遵守。自由是需要實踐、需要行動來證明其存在的,依靠社會輿論、法律制裁等外在因素約束人的行為可能不會達到真正的目的,真正約束自己的行為要靠自律,從而實現人的自由。
四、結語
總之,我們要擺脫不成熟狀態,學會公開、獨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同時,又要承擔自己所任職務應盡的責任,處理好自由與秩序的關系,遵守秩序,享受真正的自由,不斷追求和創造人類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3]馬濤.“理性的公開運用”與“理性的私下運用”辨析:讀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J].名作欣賞,2015(2):33-36.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