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坤 金鑫



摘? ? 要:選擇遼東山區野生軟棗獼猴桃建立3種近自然栽培方式:林下栽培方式(A區)、林窗栽培方式(B區)、林緣栽培方式(C區),在試驗區內開展土壤物理性質和林下植物多樣性研究。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看出軟棗獼猴桃林內分布,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充分利用林地,改善林分水源涵養功能。
關鍵詞:軟棗獼猴桃;近自然經營;森林土壤;物理性質;影響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2-0020-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63.4? ? ? ?文獻標志碼: B
軟棗獼猴桃(Actinidia arguta (Sieb. & Zucc) Planch. ex Miq.)為獼猴桃科,屬大型落葉藤本,在我國分布較廣,東北地區資源最為豐富,遼寧地區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丹東、本溪、撫順等地,生于混交林或水分充足的雜木林中。果實富含各種營養成分,維生素C含量高達430 mg/100 g ,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近年來,軟棗獼猴桃產業在遼寧省內迅速發展,產業規模和生產水平逐年上升,導致野生資源遭到大量破壞。本文通過對土壤的調查分析,探討野生軟棗獼猴桃近自然經營對森林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為將遼東山區軟棗獼猴桃納入森林經營提供一定理論基礎[1]。
1? ?試驗地概況
研究地點設在本溪縣草河口鎮遼寧省森林經營研究所試驗苗圃。海拔200~600 m,年平均氣溫6.1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5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2.2 ℃。年降水量926.3 mm,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發量1 117.3 mm,無霜期124~144 d,土壤為棕色森林土,pH 值為 5.5~6.2。區域內植物物種豐富,有長白山和華北植物區系的植物2 000多種,也是野生軟棗獼猴桃的主要分布區[2]。
2? ?研究方法
2.1? ?試驗區域設置
本研究以在遼東山區闊葉混交林內有野生軟棗獼猴桃分布林分為研究對象,選取具有代表性地塊,設置面積為0.1 hm2標準地,標準地分為對照區和作業區。作業區采用經營措施基本情況(表1)。對標準地土樣進行采集,測定分析土壤理化性質[3]。
2.2? ?調查方法及測定
在標準地內選取5個有代表性樣點,按土層厚度分為0~10 cm和10~20 cm進行取樣。用環刀法測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指標。
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使用公式計算:
Wt=10 000×P1×h? ? ? ? ? ? ? ? ? ? ? ? ? ? ? ? ? ? ? ? ? ? ?(1)
Wc=10 000×P2×h?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式中:Wt 為最大持水量;Wc為非毛管持水量;P1為土壤總孔隙度;P2 為土壤非毛管孔隙度;h為土層厚度。
3? ?結果與分析
3.1? 近自然經營對土壤物理容重變化的影響
森林對水分貯蓄量和貯蓄方式,受林地土壤其物理性質影響很大,土壤容重是表征土壤質量的一個重要參數[4]。容重小的土壤孔隙度大,團粒結構好,疏松程度高,通氣性好,蓄水性能強[5]。
從土壤物理容重變化(表2)可以看出,土壤容重10~20 cm土層均高于0~10 cm土層。0~10 cm土層容重,A區、B區和C區作業后分別比作業前減少了0.23%、3.82%和2.67%。10~20 cm土層容重,A區、B區和C區作業后分別比作業前減少0.11%、5.2%和5.03%。兩個土層容重表現相同的規律性,其中B區容重減少最多。可見,采取經營措施的林分改變了土壤容重。以B區變化最大,軟棗獼猴桃纏繞在樹上,上層林木郁閉度增大,經過作業后伐除枯死木和對軟棗獼猴桃截干,光照增加促進林下灌草層植被增加,引起土壤中根系量增加,微生物和昆蟲類活動頻繁,使土壤容重降低[6]。
3.2? 近自然經營對林分蓄水量的影響
在飽和持水量條件下,森林土壤蓄水能力主要取決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層厚度,所以非毛管持水量在調蓄水方面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7]。從林分土壤蓄水量情況(表3)可以看出,作業后0~10 cm最大持水量均有所增加,其中B區增加最多為5.44%,A區、C區增加較少分別為0.41%和0.4%。非毛管持水量,A區、B區和C區分別增加0.17%、13.3%和0.06%。10~20 cm最大持水量均有所增加,A區、B區和C區分別增加了1.3%、6.5%和0.02%。非毛管持水量,A區、B區和C區分別增加0.19%、1.2%和0.42%。可見,作業后試驗區土壤蓄水能力均有所增加,其中對B區變化最大,蓄水能力增加最多。
3.3? 近自然經營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
土壤總孔隙度由毛管孔隙與非毛管孔隙組成,是土壤蓄水性能的重要指標,毛管孔隙度的大小能夠直接反映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在飽和持水量中,只有非毛管孔隙中滯留的重力水在調蓄水方面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8]。
從林分土壤孔隙度變化情況(表4)可以看出,作業后0~10 cm,A區和B區相對于對照區分別增加了0.18%、12.6%,C區未增加。10~20 cm非毛管孔隙度,B區和C區相對于對照區分別增加1.3%和0.6%,A區無變化。作業后對林分環境改變光照輕度和時長均增加,促進林下植被生長,因此土壤調節蓄水方面作用有所改善,其中B區效果最好。
4? ?結語
通過對林內野生軟棗獼猴桃近自然經營技術的應用,采取上層作業清除被纏繞的枯死木、瀕死木和修枝等技術措施,改變原有林內環境,促進林下植被的生長和土壤內微生物活動等,使土壤物理性質發生了改變,作業后土壤容重減小,0~10 cm和10~20 cm土層,B區減少最多分別比作業前減少了3.82%和5.2%。森林土壤蓄水能力0~10 cm和10~20 cm均有所增加,其中B區增加最多分別為5.44%和6.5%;對林分土壤調節蓄水方面作用有所改善,B區(林內培育方式)效果最好。因此,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看出,軟棗獼猴桃林內分布,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充分利用林地,改善林分的水源涵養功能。
參考文獻:
[ 1 ] 黃宏文.獼猴桃屬分類、資源、馴化、栽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 2 ] 嚴春光.“桓優1號”軟棗獼猴桃苗木繁育技術[J].北方果樹,2017(7):37-38.
[ 3 ] 苗長安.遼寧地區軟棗獼猴桃優良品種選育及無公害栽培關鍵技術[J].農業科學,2018(38):58.
[ 4 ] 康冰,劉世榮,蔡道雄.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對林下植被級土壤性質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10):2323-2331.
[ 5 ] 劉玉平.軟棗獼猴桃3種主要病害防治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7(8):120-121.
[ 6 ] 王振興,艾軍,陳麗,等.軟棗獼猴桃葉片光系統Ⅱ活性對不同溫度的響應[J].西北植物學報,2015,35(2):329-334.
[ 7 ] 楊愛軍.軟棗獼猴桃植株冬季防寒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9(3):39.
[ 8 ] 鄒念梁.遼寧野生軟棗獼猴桃生態及物候調查[J].中國林副特產,2017(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