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欣
摘? ? 要:水稻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綠色生態的不斷發展,水稻的種植栽培也逐漸朝著綠色生態的方向發展,提高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還能夠保障水稻的安全性,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簡要介紹了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對水稻產業的重要影響,接著從7個方面分析了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2-004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1? ? ? ?文獻標志碼: B
水稻在我國糧食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改變傳統水稻栽培模式,提高水稻的產量及安全性,滿足現階段消費者對糧食多元化的需求。綠色高產水稻營養豐富、產量大,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發展潛力巨大。
1? ?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對水稻產業的影響
1.1? ?符合綠色種植的理念
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稻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對我國的農業經濟有著重要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提出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種植理念,提高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夠發揮肥料的最大效用,還能夠減少肥料對土地的污染,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安全性。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能夠契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種植理念。
1.2? ?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
我國地域面積遼闊,南北方存在較大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差異,土壤條件也由于地理區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可以根據栽培地的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水稻品種,并且加強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為水稻生長提供更好的條件。
1.3? ?轉變傳統低效種植模式
以往水稻種植工作使用的傳統種植模式,大部分是依靠種植人員自身的工作經驗進行的,如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其在具體實施時缺乏科學依據,導致管理效果不太理想。除此之外,傳統種植工作還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使得成本提高,對水稻產業的長久發展有著不利影響。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可以為機械化種植提供有利條件,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率,為種植模式的轉型奠定基礎[1]。
2? ?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 ?科學選種
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基礎是優質的水稻品種。在選種時,要以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選擇與當地土壤、氣候等環境相適應的品種。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不僅可以保障水稻的成穗率,還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根據相關調查,植株高度處于0.9~1.1 m的水稻,會有一個較為穩定的產量。如果植株高度較矮,就會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植株根、莖和葉的生長;若植株過高,則會導致水稻容易發生倒伏,降低水稻的成穗率。在選種之前,應該深入調查種植區的病蟲害發生率、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抗病能力強、抗倒伏能力強的優良品種,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率。
2.2? ?育苗技術要點
育苗地的選擇對水稻種植也有著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要選擇通風朝陽、土壤深厚,并且有豐富的有機質、排灌便利的育苗地。育苗之前需要嚴格整理育苗地,充分進行消毒,減少育苗期病蟲害的發生率,這對培養出強壯的水稻苗有著重要作用。現階段,水稻主要采用旱育秧的方式進行育苗,這種方式需要抓住時節,并且科學播種。需根據水稻的不同品種確定育苗時間,一般秈稻育苗時間為35~40 d,粳稻育苗時間為45~50 d;機械化插秧的秧苗培育時間較短,一般為20~30 d。育苗期間要對苗床的濕度進行嚴格管理,并且要防范立枯病的發生,一旦發現及時處理,減小病害蔓延的范圍。在移栽前,為了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需要進行灌溉工作。
2.3? ?種植地準備工作
在移植栽培前,種植人員需要對種植地進行翻耕處理,將翻耕深度維持在20 cm,一方面要保持土面的平整度,另一方面要做好除雜草和基肥深入工作。一般情況下,每667 m2地需要追施2 000~3 000 kg有機肥[2]。
2.4? ?科學移植栽培
水稻主要有3種移栽方式,分別是人工栽插、機械栽插和直接播種。不論使用哪種栽培方式,都需要將栽培進行量化,合理規定種植密度,給予秧苗充分的生長空間,避免因為定植密度過大,導致種植區的通風率和透光率受到影響。水稻品種不同,定植密度也不同。秈稻定植密度1.8萬~2.5萬株/667 m2,并且將水稻植株之間的距離控制在30 cm×13 cm或者28 cm×13 cm,每叢栽培2株水稻幼苗;粳稻宜將水稻種植的距離固定在25 cm×13.2 cm左右,定植密度為1.5萬~2.0萬叢/667 m2,每叢栽培1株幼苗。栽插時要根據種植田地的生產能力對密度進行調整。
2.5?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施肥管理和灌溉管理。水稻綠色高產栽培在栽培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綠色栽培的理念,以有機肥為主要肥料,輔以適當的化肥。此外,肥料要在測量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后再進行配制。基肥中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占比較高。在栽培的5~7 d后,水稻進入分蘗期,此時應該仔細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追加8 kg/667 m2生物肥。在栽插的50 d后,水稻進入穗期,此時需要施加5 kg/667 m2生物肥,如果水稻生長較弱,應該適當加大肥料用量。在水稻進入抽穗期后,為了防止水稻生長過快而導致營養不足,可以使用三唑酮和磷酸二氫鉀的混合物對葉面進行噴灑,以提高光合作用,使得水稻可以累積更多的營養。
另外,合理的灌溉也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以往采用大水漫灌的模式,無法滿足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很容易灌溉過度。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會結合水稻不同發育階段的需水要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灌溉,始終堅持“寸水返青”的灌溉原則。為了加強水稻根系的生長,水稻移植栽培后,需要始終保持田間的寸水層,加快水稻幼苗的成活速度,一般寸水層需要維持7 d。進入分蘗期后,需要保持田間的濕潤度和淺水層,在水稻達到分蘗標準時,要及時排水。進入孕穗開花期后,水稻田要維持寸水層,促進水稻籽粒的生長,加快水稻結實的速度。在水稻進入灌漿期后,不能大水漫灌,要對水稻田間歇性地進行濕潤灌溉,將水稻田維持在一個濕潤的狀態。在水稻收獲前15 d,需要及時排水曬田。
2.6? ?水稻病蟲害防治
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要求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始終堅持“農業防治為主”的原則,靈活應用稻田養鴨或稻田養魚的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還可以輔助應用化學防治手段,減少病蟲害的蔓延速度,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科學地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是防治病蟲害的基本工作。在種植水稻時,要合理安排定植密度,并定期做好施肥管理和排灌管理,保持水稻良好的群體結構。種植人員要定期地對水稻進行監測,如果發現患病的水稻植株,應該立刻拔除病株,以免病菌傳染給其他健康植株。與此同時,只有水稻田發病率和蟲害為害率達到藥物防治的標準,才能進行化學防控,選擇特定的藥物清除病蟲害,不能隨意使用化學藥劑。
稻鴨種養模式對于水稻綠色高產種植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稻鴨種養不僅能夠降低病蟲害發生率,通過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保障水稻綠色、可持續的種植模式,還能獲得額外收益。稻鴨種養模式需要在水稻成活之后進行,選擇成活率較高、生長速度快、有較強適應能力、產蛋量較高的本地水鴨投放到水稻田中,投放量需要在12~15只/667 m2。稻鴨種養模式需要在投放鴨苗前,在田埂上修建鴨舍,使鴨舍高于地面,以免鴨舍受潮。在對病蟲害進行化學防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高殘留的農藥會對鴨子產生威脅,應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3]。
稻魚種養模式對于水稻綠色種植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疏松土壤,提高水稻根系的生長速度和生長量,促進水稻高產,還能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稻魚種養模式需要選擇生長速度較快、適應能力較強的淡水魚,如草魚和鯉魚等。為了不影響水稻生長,需要將放養量控制在10 kg/667 m2。要發展稻魚種養模式,首先需要加固水稻田,將田埂高度維持在0.5 m以上、寬度保持在0.4~0.5 m,維持水層在20 cm,以保障魚類的生長。與此同時,還需要在水稻田間開挖魚溝,保證魚溝之間是通暢相連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魚從田間游走,需要在田埂的入口處安裝攔魚網。
2.7? ?適時收割
要在水稻完全成熟時進行收割,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水稻的質量。水稻收割完成后不能在陽光下暴曬,避免稻米發生斷裂,影響稻米的整精米率[4]。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對于水稻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發展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保障水稻產業朝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還能改善水稻種植區周圍的生態環境。為了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水稻種植水平和稻米的質量,需要不斷推廣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加強水稻管理的各個種植環節,進而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 1 ] 王飛,彭少兵.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8,30(10):103-110.
[ 2 ] 任向進.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推廣實踐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19(23):94-95.
[ 3 ] 徐海榮,易光亮,張美仙.以項目為依托——提升水稻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推廣[J].農民致富之友,2018(20):164.
[ 4 ] 孟斌.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實踐[J].鄉村科技,2019(3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