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峰
摘? ? 要:隨著我國小麥種植地域、種植規模的推廣力度加大,小麥在我國已然成為僅次于稻谷的糧食作物。然而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增也為各種病蟲害繁殖和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保證小麥生產能夠保質保量,亟需推廣相應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總結先進研究成果,并和實際工作經驗相結合,從小麥種植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論述了小麥種植技術要點。
關鍵詞:小麥;種植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2-007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2? ? ? ?文獻標志碼: B
近年來,國家為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推動了小麥生產中一些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麥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了提升。但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也會帶來病蟲害頻發的困擾。為了達到在保證小麥質量的同時提高產量,必須從小麥種植的源頭抓起,針對不同的小麥品種及種植地區特定的土壤、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有針對性的種植栽培技術研發,同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以確保小麥種植的科學高效發展。
1? ?小麥種植栽培技術要點
1.1? ?土地劃片輪作
科學輪作是農業上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改善小麥生長條件及增加產量的做法。同一塊土地的長時間種植,小麥所需養分在生長過程中被吸收,隨著時間推移,耕地的營養物質會被消耗得所剩無幾,土壤對于小麥的生長需求已無法滿足,這種情況必然會阻礙小麥的生長和產量。目前常規的科學做法是:以3年為一個輪作周期,進行土地劃片輪流種植小麥。這樣在小麥的非種植期,是對土壤中特定營養的補充,也是為與小麥吸收土壤營養成分相對的其他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1.2? ?小麥選種要考慮多重因素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當前小麥的育種技術已經取得了相對成熟的成果,然而伴隨著育種的快速發展,小麥種子更新換代頻繁,小麥種子的多樣性令種植農戶無所適從、無法抉擇購買品種。在小麥選種時需要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麥品種習性及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有些小麥喜潮濕,有的小麥耐干旱。麥農必須以當地實際自然條件為選種基準,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種植要求和制約性因素。例如: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地下水位過低、土壤鹽堿度高等,在這種環境條件下應優先選擇抗旱或抗鹽堿的品種。在確定了這種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就根據種植實際條件去選取相匹配種植的種子品種。除此之外,小麥種子的純度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只有綜合考量所有因子后再在合適條件下進行播種,小麥的收成才會達到最佳。
小麥種子的純度決定了小麥單位面積的出苗效果和未來的種植效果,直接影響產量。因此,播種前的種植提純、提凈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具體操作步驟為:一是種子晾曬。種子晾曬有具體的時間要求,基本為播種前5~7 d,應選擇在陽光充足下連續晾曬2~3 d,目的是減少種子的附著有害微生物,有助于出苗期健康的出苗培育。二是種子篩選。曬種結束后還應通過其他方式進行種子篩選,提高種子凈度。常規使用方法為機械手段或飽和食鹽水漂選,這樣發育不成熟、蟲洞、干癟等種子都會被篩選剔除,以確保種子種植后的發芽有效性。選種同時進行藥物拌種,也是防止地下害蟲威脅苗種的有效手段。
1.3? ?要精細控制小麥播種方法
播種的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麥種子的發芽率和種子成活率,也是擴大種子最大化經濟效益的第一步。首先,播種時的溫度影響種子的生長成活率,低溫下種子不易發芽,麥農在播種時要根據播種經驗,注意選擇在當地氣溫 10 ℃以上的時段進行播種。其次,播種深度也會影響種子的成活率,過深播種種子出苗壓力更大。第三,播種太密,種子生長空間縮小,單位面積營養吸收不足,會導致種子未來的生長和產量受限。出現這種情況后期也要進行拔苗。
在大面積的耕種環境下,要強化和推廣標準化的機械作業。即在小麥生產過程中使用機耕機耙,從而實現小麥生產的精細控制。耕地時通過機械化農機進行深度培土,效率和效果明顯優于純人工操作。不同自然環境下如溝渠區域要依據特定條件來對小麥畦面大小進行判定。另外,積極開展小麥起壟栽培技術試驗與示范,也可以進一步改善小麥的種植栽培效果,并要做好苗種控制和疏苗移栽,確保小麥苗全、苗齊、苗壯和苗勻[1]。
1.4? ?小麥的施肥與灌溉
施肥與灌溉對于小麥生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麥農要對小麥進行科學管理。通過對小麥生長規律的觀察和總結,合理施肥,把握好施肥的時間,對小麥生長至關重要。施肥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一是種植初期,二是小麥出苗后及抽穗期。除了肥力的供應外,一旦小麥生長面臨缺水影響時,及時通過灌溉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2.1? ?導致小麥發生病蟲害的原因
2.1.1? ?耕種土壤通透性不良
耕種土壤通透性不良是導致小麥病蟲害發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土壤通透性差,更適宜地下害蟲的生存繁殖。相關數據和研究結果顯示,地下害蟲包括紅蜘蛛和麥蚜等在未深耕的麥田中活動更加頻繁,可以通過深耕減少平均40%左右的病蟲害[2]。因此,提倡土壤深耕,通過深耕來疏松土壤,加強作物光合作用的同時,也降低了害蟲生存繁殖能力。
2.1.2? ?小麥種植管理方式方法的影響
小麥種植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是決定小麥病蟲害程度的一個重要因子。例如:冬期的及時灌溉可以對冬春穗或卷筒進行施壓,從而對麥飛虱和紅蜘蛛等害蟲產生抑制作用;返青期和抽穗期通過翻耕對麥田進行除草,可以有效殺死害蟲的中間寄主;在小麥播種時摻入一些農藥,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麥病蟲害。但要科學施加,注意小麥種子的預制藥劑應該對人與環境沒有毒副作用,同時避免對種子的正常發育產生不必要的干擾。
2.2?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小麥在種植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因病蟲害導致的幼苗死亡或減產。因此,病蟲害防治必須常抓不懈,從種子種植直到收割完成。從病蟲害防治的手段上來劃分,病蟲害防治方法可分為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和化學防治技術。
2.2.1? ?小麥病蟲害的生物防治
小麥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不產生化學反應的天然生物防治技術,其核心是利用天然成分制成的生物工程藥劑或者是利用自然原理進行的防治技術。在藥劑的使用上,因成分天然不具有對小麥生長和環境的破壞作用、安全無污染,幾乎沒有劣勢,獲得業界的一致好評,也是近些年農業技術倡導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之一。使用自然原理進行的病蟲害防治也是非常有效的控制病蟲數量的方式,例如害蟲黏蟲,則可使用頻振燈進行消殺,其原理是通過頻振燈將小麥上的成年黏蟲和蟲害產卵量加以控制,從而達到效果。
2.2.2? ?小麥病蟲害的物理防治
在小麥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方面,主要指作用于小麥種子、作物本體及周邊種植環境的物理手段,這種手段不直接作用于病蟲害本身,而是通過控制病蟲害產生的客觀條件來達到抑制病蟲害發生的效果。例如選種階段,麥農可以通過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來幫助小麥隔絕病蟲害侵襲。其次,健康的麥株更具有對抗病蟲害的能力。因此,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確保麥株健康,也是客觀上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例如深耕、勤灌溉、及時除草、施肥等等。
小麥害蟲種類主要是小蜂科,在病蟲防治方面,要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而選擇自然防治方式。利用昆蟲物種相克的自然現象,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式。小蜂科的天敵從數量上來看具有優勢,在每年的種植周期中,要保護好小蜂科的天敵,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可以快速減少小麥病蟲害。這些“天敵”基本為瓢蟲或蒼蠅[3]。另外,采用套種的種植方式,可以對小麥病蟲害天敵進行保護;以生物治理的辦法減少麥田病蟲害的面積,也可以減輕對小麥的損害。
2.2.3? ?小麥病蟲害的化學防治
化學方法除蟲的優勢在于對特定蟲害的消殺見效快、消殺效果強、費用低廉。缺點在于化學制劑具有化學殘留、對作物本身及周圍種植環境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且化學制劑中和失效的周期相對較長,甚至有些化學制劑會直接滲透到作物和土壤中多年保留逐代影響。同時,化學制劑在噴灑操作時,劑量的控制很難把握,超量噴灑造成的后果更加嚴重。這也是近年來多種農藥被停止或暫停銷售的原因。鑒于以上這些因素及出于對自然環境的生態保護及綠色農作物的健康需求,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技術必須在特殊需要且明確劑量的前提下操作[4]。例如清除吸漿蟲,可按規定使用兌水稀釋10%的吡蟲啉進行噴灑防治。
3? ?結語
小麥作為僅次于水稻的重要口糧,單位面積產量的提升對于穩定社會糧食需求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麥農要采用科學的種植栽培技術,以當地實際自然條件為前提,進行選種育種,科學種植并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確保種植效果和豐收質量。
參考文獻:
[ 1 ] 王廣中,顧艷,王孟.小麥全程栽培管理技術要點分析[J].農家參謀,2020(22):59,61.
[ 2 ] 高沖,張磊,曹慶.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20,40(19):88-91.
[ 3 ] 高壽俊.山東小麥種植中的病害防治[J].山西農經,2020(18):104-105.
[ 4 ] 茍雪燕.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8):2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