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關注“理解為先”、強調“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及其教學實踐,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日常點滴。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以及一線語文教師不斷通過理論闡釋、案例分析、交流研討等途徑進一步深入探究,并付諸實踐,以期更有效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肖培東老師的《語文:深深淺淺之間》一書,一經面世即獲得學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肖培東老師在充分把握課改新形勢、新理念之下,精編了多年來的特色課例,內容涵蓋多種課型和文體,每篇課例之后還附有不同專家學者及優秀教師的特色講評,令其教學理念和思路、課堂教學細節和感悟在多視角的解讀下顯得更為鮮活生動,從而使得讀者在肖培東老師自言“淺淺”的語文課之旅中,形成深深的思考和回味。總體而言,該書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體察與改變有以下兩點啟示:
一是轉變教學觀,捕捉語文課堂教學的智慧。肖老師對語文課堂教學規律的把握,使其在教學時游刃有余、精妙得當。全書幾乎沒有關于語文教育的艱澀理論,也很少使用專業術語,更沒有時髦的新名詞,但樸實流暢的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其語文教學的智慧。例如《一棵小桃樹》的教學,沒有別出心裁的設計,也沒有標新立異的文本解讀,開場白更沒有特殊的“創意”,就是實實在在地教語文,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返璞歸真”。此外,肖老師雖然沒有長篇累牘地強調如何發揮語文教學的情境價值,但他在每一個課例中都善于運用情境指引學生與文本共情共理,同感同悟,讓學生深深愛上語文課,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和諧圓融的整體。
同時,肖老師的語文課堂以學生的身心成長為教學的根本追求,教學設計立足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感受為主線,循循善誘,引學助學。課堂互動性、參與性不斷提升,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最終實現思維、情感、能力和素養的進階。
二是轉變學習觀,掌握閱讀教學的奧義。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關鍵卻也困難重重的部分。該書的精彩課例,為讀者直觀呈現出一個個爐火純青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如在《傅雷家書》的教學中,肖老師通過父子通信的片段,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深刻體味父子的內心,從而讓學生更理解原著的意義。
而對于文言文閱讀教學,肖老師通過讓學生根據情境來揣摩比較正音,解釋文意;激勵學生復述熟悉的故事,思考探究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將課堂變成自主閱讀和自主表達的舞臺。
總之,該書的內容設置別具匠心,堪稱是對“教、學、研一體化”的一次積極嘗試。書中除了教學設計和課堂案例,還設置了課后評價、反思診斷、分析報告,充分展示了初中語文教學應有的內涵與外延,值得廣大語文教師細細品味、積極借鑒。
(河北省南皮縣教育局教研室苑國明)